广西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分析

时间:2022-05-01 02:19:06

广西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分析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广西地区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相关因素,为临床上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提供有效借鉴。方法:对我院2010年9月~2011年3月接受的34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包括新生儿因素、感染因素、孕母因素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感染溶血因素、围产期因素、孕母因素及先天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同时,对胆红素浓度变化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主要有: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和新生儿肺炎。结论:加强新生儿围产期保健、胆红素监测及其相关病因的分析,可有效预防和降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

关键词:新生儿 病理性黄疸 相关因素

Doi:10.3969/j.issn.1671-8801.2013.07.468

【中图分类号】R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8801(2013)07-0407-01

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期较为常见的临床症状,在新生儿总发病率中大约占40%~50%[1]。黄疸主要有生理性和病理性黄疸。其中轻度病理性黄疸对新生儿不会形成严重后果,但重度病理性黄疸会引起新生儿胆红素脑病,过高胆红素可通过细胞膜进入细胞,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损害,引起细胞功能性紊乱,具较高致残率和致死率[2]。因此,探究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如何有效降低其发生率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我院2010年9月~2011年3月接受的34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我院2010年9月~2011年3月接受的34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男218例,女124例。分娩方式:235例阴道自然分娩,107例剖宫产;早产儿49例,(14.3%),足月儿281例(82.2%),过期产儿12例(3.5%)。新生儿胆红素浓度为102~550.9mol/L。22例出生后24h内出现黄疸,97例出生后24~72h出现黄疸,其余的72h后发现黄疸。

1.2 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诊断标准符合文献[3]:①新生儿出生后24h之内出现黄疸;②血清直接胆红素浓度大于34.2umol/L;③早产儿血清中胆红素浓度大于257umol/L,足月儿则大于221umol/L;④血胆红素的每天升高值大于85umol/L;⑤黄疸出现时间持续长,早产儿>4周,足月儿>2周;⑥黄疸退而复现。

1.3 方法。对入院后的34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患者进行相关实验指标的测定,主要包括血清总胆红素、间接胆红素水平、直接胆红素、网织红细胞、白蛋白、总蛋白、ALT等检查;对于特殊病情的患者应针对性地选择进行血培养、CRP、TORCH等检查。

1.4 统计学方法。使用SPSS13.0软件对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以i±S和率来表示数据。使用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对相关因素进行回归分析,并以P

2 结果

2.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相关因素。分析后可知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发生与感染溶血因素、围产期因素、孕母因素及先天性等多种因素密切相关,详见表1。

表1 新生儿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相关因素及其胆红素浓度值

2.2 影响总胆红素浓度值的相关因素。利用多元Logistic回归对表1中有意义的单因素进行回归分析,结果可知对胆红素浓度变化影响有统计学意义的变量因素主要有:ABO溶血病、G6PD缺乏症、宫内窘迫、分娩方式和新生儿肺炎,详见表2。

表2 影响胆红素的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

3 讨论

因体内胆红素浓度的不断积累造成的新生儿皮肤等不同器官所出现黄染现象称之为黄疸。现今,伴随着分子生物学及其相关技术的不断深入发展,研究并发现胆红素能造成体内细胞中Ca2+浓度超载,损坏线粒体正常功能,进而诱导神经细胞发生凋亡,对神经系统造成不可逆的损伤[4]。新生儿黄疸的发生因素多而复杂,本文通过对342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得知感染溶血因素、围产期因素、孕母因素及先天性等多种因素与病理性黄疸的发生密切相关。

其中感染因素是影响病理性黄疸发生的最主要因素,包括新生儿肺炎、败血症、新生儿脐炎、胎膜早破以及新生儿脓包疮多种因素。感染可破坏红细胞正常功能,使其发生溶血,造成体内总胆红素浓度过高;同时感染对葡萄糖醛酸转移酶的活性具有抑制作用,从而降低肝脏对胆红素的代谢能力,引起血清胆红素浓度升高。本组342例患者中因感染引起的黄疸有172例,占50.5%。

围产期因素包括新生儿窒息、头颅血肿、胎儿宫内窘迫、产钳、早产是病理性黄疸发生的常见因素。本文因围产期因素造成的病理性黄疸有93例,占27.2%。其中新生儿窒息和宫内窘迫可降低胆红素与白蛋白的结合力,从而对胆红素的运输、代谢及其排泄造成影响,引起病理性黄疸。同时,新生儿缺氧窒息会紊乱消化道分泌能力,造成胎儿腹胀便秘,从而使黄疸病情加重[5]。因此,应更加重视围产期的保健护理工作,通过对存在产后窒息危险的孕妇进行重点监护,改善分娩技术来降低新生儿窒息的发生。

综上所述,病理性黄疸发生的相关因素多而复杂,检测手段、主观因素都会对病理性黄疸的诊断造成影响。因此,针对早期病理性黄疸患儿应防重于治,在有效预防的基础上进一步治疗。对于潜在存在病理性黄疸因素的新生儿,应密切监测其胆红素浓度,做到及早预防,阻断黄疸的进一步发生。

参考文献

[1] 骆伟华.新生儿黄疽与窒息缺氧的关系探讨[J].国际医药卫生导报,2007,13(16):62-63

[2] 包克珍.109例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J].西南军医,2010,12(1):42-43

[3] 张莉,金润铭.新生儿黄疸的影响因素分析[J].临床儿科杂志,2010,28(8);795-800

[4] 俞华伟.新生儿母乳性黄疸30例分析[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16(20):2895

[5] 杨元梅,杨元娟,谭知遇.158例足月新生儿病理性黄疸病因分析及干预措施[J].中国医药指南,2008,6(12):105-107

上一篇:米索前列醇舌下含服预防剖宫产产后出血的临床... 下一篇:新形势下病案统计工作模式的转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