瑶族的民间信仰

时间:2022-05-01 01:59:05

瑶族的民间信仰

瑶族,充满着神秘的色彩。这个神秘,不仅仅是因为他们居住在相对隐蔽的大瑶山之中,更因为这个民族那既独立又繁复多样的民间信仰体系。

一、瑶族民间信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有选择地与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交融。这个融合的过程漫长而且复杂

瑶族人民是在中国远古时期的自然原生态环境下逐步发展起来的,并且随着远古时期冰期的到来和结束,不断的从九黎三苗的部落中脱离出来走向独立,不断向南迁徙。

他们在恶劣的自然环境中开垦土地,在环境适宜的地区定居繁衍,壮大种族。

秦始皇统一六国,建立了统一的中央集权国家后,瑶族先民主要聚居地南郡、黔中郡、长沙郡、九江郡亦在其统治之下。

秦始皇实行了一系列民族统治措施,客观上打破了瑶族先民闭关自守的封闭局面,促进了民族融合与交流,以及技术的传播,更促进了文化的发展。

瑶族民间信仰在时代的大背景下,也逐步开始了有选择地与汉民族的民间信仰交融的历程。

这个融合的过程漫长而且复杂。

随着中国古代王朝的兴亡更迭、统一和分裂,瑶族曾进行过两次大规模的向南、西南迁徙,从而使得瑶族先民与周边民族的关系形成了新的格局。在汉文化的影响下,瑶族急速成长,中国古代进入宋代之后,瑶族先民便开始了从原始社会向封建社会跨越式的发展时期,以至于后来演变为瑶汉杂居的生活。瑶汉文化也进行着大量的、长时期的、持续的冲突和相互吸收,瑶族先民的族内信仰也在这个过程中开始逐步地加入了汉族信仰元素。

到了元、明、清时期,瑶族分布遍及湖广、云贵,部分瑶族进入越南,基本上形成了当代大散居、小聚居的分布格局。很多生活习惯和方式、祭祀形式、社会组织形式等等日渐复杂化、多样化,得到了全新的发展。

由于瑶族多数散居在华南至西南的各深山丛林中,环境艰险,多数支系仍不同程度地保留着氏族村社制或者残余,为原始信仰存留打下了基础,所以到中国封建王朝末期,瑶族的民间信仰形成了以原始信仰为主,与道、佛教相结合的特点,形成了自己独特的信仰体系。其中佛教对瑶人影响不大,反而是本土宗教——道教在瑶区有着更丰富的滋生土壤,道巫结合,成为瑶族祭祀典礼中的突出特点。

二、繁复多样的民间信仰

瑶族的原始信仰不仅包括对天地万物等自然现象的信仰和崇拜,也包括对人类自身的信仰和崇拜,如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鬼神崇拜等。

图腾崇拜——

在原始时代,人们相信人同某种动物、植物或者有机生物之间有着某种特殊的关系,于是就以这种动物、植物、有机生物作为本民族的标志,甚至尊为自己的始祖,这就是图腾崇拜。

瑶族的图腾崇拜很大一部分也与其祖先盘瓠有着密切关系。

瑶族人尊崇盘瓠(即龙犬图腾),盘瓠的传说是这样的:

高辛氏一个居住在王宫的老妇人患耳疾多时,医生为她挑治,挑出一个大如蚕茧的虫子。老妇人把它放在瓠篱上面,用盘子扣了起来。不一会儿,这条虫子变成了一只狗,身上有五色的花纹,于是把它叫做盘瓠,养了起来。后来,犬戎做乱,皇帝说,有愿去讨伐者,将挑一名美女给他做妻子,并将300户封赏与他。盘瓠自告奋勇,走了3个月,杀了犬戎。皇帝赏给他一名美女做妻子,让他们居住在会稽东南,又把海中300里作为他的封地。他们生男为狗,生女为美人,被封为狗民国。

盘瓠的传说版本众多,但是据史料记载确有其人。尽管瑶族支系众多、居住分散,但有了盘瓠神话,各支系瑶民以盘瓠为祖先开展祭祀活动,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

鬼神崇拜——

瑶族受汉民族道教、佛教文化影响,信鬼、畏誓、重巫。

他们信奉的鬼神有七八百之多,主要有大王、宗祖、社王、婆王、土地、功曹、教主法师、瘟祖等。

巫术不仅仅用于传统中的治病,还用于对敌斗争。

自然崇拜——

瑶族的自然崇拜源于瑶族先民对自然现象缺乏科学认识,认为山水万物都由神灵主宰,从而产生对山、水、天、地等的崇拜,并认为人们的生老病死、人间祸福、兴败等均因这些自然诸神是否保佑,故对自然诸神顶礼膜拜。不过,随着时代的变迁,瑶族先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他们和自然共处、崇拜自然的心理也有了微妙的变化,信仰的神逐渐增多,仪式更加正式、肃穆、复杂。

这一时期的瑶族宗教经书《评皇券牒》等民间文献,提到的自然神有雷霆大王、五谷大王、开山大王、河神、禾花姐妹等,自然崇拜的仪式与活动,除祭雷神求雨外,主要是祈求来年的社祭。

祖先崇拜——

瑶族的祖先崇拜源于先民灵魂不灭的观念,认为人死后还有灵魂,死者在阴间仍过着和阳间人一样的生活,并且还能给子孙带来吉凶和祸福。因此,人们就在堂屋里设神龛,对祖先进行祭祀,以求保佑。

盘瓠也是瑶族的祖先崇拜对象之一。

对人类远祖、伏羲兄妹的崇拜与祭祀活动,主要盛行于广东连南八排瑶地区。该地瑶族认为“王”是开天辟地的英雄,每隔三至五年举行一次全部落性的“游神”大典,俗称“耍歌堂”,一般要进行3天。

对盘瓠的崇拜,主要流行于勉瑶和金门瑶地区。他们认为盘瓠既是一个战争英雄神,也是一个人丁安宁、五谷丰登、六畜兴旺的保护神。瑶人每年“岁首祭盘瓠,杂糅鱼肉酒饭于木槽,扣槽群号为礼”,称为“奏镗”或“还盘王愿”,史家称为“踏摇”。

对“密洛陀”的崇拜,则主要流行于布努瑶地区,是对创造世界万物的女英雄“密洛陀”的崇拜。每年农历五月廿九日,都要举行祭祀活动。

保留了共同祭祀氏族、村社祖先的习俗。诸如南丹白裤瑶保留了氏族、村寨公共墓地。

三、我们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去辨风正俗,引导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

自辛亥革命后建立的民国到现在的新中国,不管是以什么样的国体、政体存在,还是以什么阶级、党派为领导,在政权建立之初,都需要建构一套自己的话语体系且将之转化成公众能接收的文化符号以保证自己的合法性,社会风俗改革运动就是其中的一项内容,通常以法律或者规范条文的形式来进行。

国家的意识形态始终将民间信仰视为一种迷信的愚昧的东西来加以批判和消灭。而按照文化人类学家雷德菲尔德(Robert Redfield)的理论,从上到下推行的社会风俗改革运动是国家主导的政治文化“大传统”的一部分,影响着基于自身而衍生出来的民间传统民俗,即“小传统”社会,将使得“小传统”逐渐发生变化。

从历史发展的角度可以考证到,中国从民国起,经历了多次大规模的移风易俗的改良运动,主要发生在民国建立初期、新军阀统治时期、新中国成立后到时期、改革开放以后。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来说,是失败了。因为民间信仰之所以存在,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的。到社会正常时期,瑶族民间信仰复兴就不足为怪了。

但是,瑶族民间信仰的具体内容和形式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也有所改变,呈现出新的特点和功能。

走向市场经济,失去原始意义——

由于瑶族具有少数民族的神秘感和原生态特色,常吸引外地游客到瑶族地区参观、游玩,体会民族风情。一些瑶族村寨在经济发展的洪流中也逐步地走向了商业化。一些政府把这些地区改造成为瑶族生态旅游区,并随之建设起一系列民族旅游产业,建造原生态瑶族博物馆,打出各种宣传口号,以求地区经济发展。

大众化——

由于上层政治意识的影响,一些瑶族民间信仰的功能发生了变化,从侧重于娱神、祭祀,演变成了侧重于娱人、表演,具有普世化的特性,常与一般社会生活混合在一起。

由于瑶族一些地区逐渐地对外开放,鬼神观念日趋淡薄,信仰的神秘色彩也逐步淡化,以往的一些特殊集会、神秘仪式、宗教场所,正逐步走入普通的生活中。在一些相对开放、经济较好的瑶族地区,虽保留有大型的祭祀活动,现在多为自我娱乐,是调剂农耕生活的重要活动。例如广西恭城瑶族自治县平地瑶的“五月十二关公节”,原是祭祀关圣公的盛大祭祀活动,每3年进行一次大型游城祭祀,现如今,新一代瑶族孩子们在接受了新式学校的教育后,仅仅把这一严肃的祭祀活动看做是一场盛大的节日活动,可以和朋友一起上街看热闹,到庙里听戏喝油茶,“数板经”。

个性化神灵锐减——

新中国成立后,实行农村土地生产合作化,从事师、巫、道等的民间宗教职业者也要入社参加生产劳动,没有时间去从事法事活动。那些掌管一方领域,具有个性化功能的神灵,正在逐渐退出人们的信仰范围。现在妇女生产时都在医院里,难产也不是什么大问题,在生育信仰活动中供奉的娘娘,被医生的实际作用所取代。瑶族人民信奉的神灵在逐渐减少,新一代的年轻瑶族青年更相信科学的力量,而不再信奉神的伟大。

信仰趋于务实,成为自我安慰的良药——

民国以前,瑶族的民间信仰主要受道教的影响,而佛教自传入以后,也一直在积极地影响着瑶族民间信仰的发展,只是作用没有道教明显。改革开放以后,佛教迅速恢复,恢复后的瑶族民间信仰受到佛教的影响趋于明显。同时也有地区开始信奉基督教,家中的堂屋(祖先祭祀之地)贴上了耶稣画像,信奉的瑶人也开始早晚做祷告,祈求耶稣保佑。

这种信仰的变化,归根结底还是与民众生活有关。社会经济越发达,人们在生活中遇到的困难就越多,当人们发现原来的信仰起不到作用的时候,就转而信仰其他。一些瑶人认为只信仰道家的神仙鬼怪不够时,又开始信奉佛教菩萨,还是解决不了现实需求时,就从基督教中寻找心理上的慰藉。

从这种信仰变迁我们可以看出,在年轻瑶人的心目中,信仰不再是件绝对的事情,即便是信仰,也趋向于务实,为的是给自己寻求一种心灵上的宁静和自我安慰,这也正是中国文化求实际、重稳定的特征所决定的。

少数民族民间信仰有它存在的价值和积极的社会功能,但彼时彼地合理的事物,此时此地也会变得不合理了,我们在研究民间信仰时,要本着历史的立场和发展的观点,才能真正认识它,才能把握它的真谛。因此,在当前我们进行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面对诸如瑶族这样的少数民族民间信仰的恢复现象,我们要抱着认真负责的态度,采取深入细致的方法去辨风正俗,引导民间信仰的良性发展。

上一篇:袁文才、王佐被错杀的深刻复杂的历史原因 下一篇:抗日英雄杨靖宇牺牲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