荔波县瑶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探索

时间:2022-08-12 06:59:00

荔波县瑶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思考与探索

越是民族的,就愈是世界的。尽管贵州的瑶族人口比例不大,但贵州瑶族的民族民间文化却独具特色。荔波是贵州瑶族人口最为集中的地方。主要分布在本县的瑶山乡、瑶麓乡、洞塘乡、茂兰镇等,人口大约6000余人。千百年来,荔波的瑶族同胞一代又一代地生活在崇山峻岭和密林之中。荔波瑶族绚丽多彩的民族服饰、粗犷豪迈的猴鼓舞、强劲霸气的陀螺竞技,独具特色的生活习惯和与众不同的节日庆典反映了瑶族与众不同的精神岁月和传统习俗。内容丰富的民族民间文化,是荔波民族民间文化的瑰宝,作为地方学校,我们有责任和义务把它传承好。

一、荔波瑶族拥有独特的民族民间非物质文化代表

1、颇具启蒙思想教育意义的瑶族民间传说故事

荔波瑶族的民间神话故事、斗争故事、人物传说、民俗故事、动植物故事等,内容丰富,形象生动。其中神话故事有《十六个太阳十七个月亮》、《喊太阳》、等;斗争故事有《人与老虎》、《贪心下场》、《射岩箭》;人物故事有《姚娘滴智破九牛婚制》等;民俗故事有《幽岩葬的由来》、《忌雷》等;动植物故事有《谷种从什么地方来》、《狗与黄鹿》等,他们是荔波瑶族的口头文学,也是这一民族的启蒙教材,应当加以整理,作为校本教材推广。

2、瑶族盛典不可或缺的民间经典乐曲和舞蹈

荔波瑶族喜好乐器和舞蹈。瑶族有铜鼓、皮鼓、独弦胡、飘里列等。其中铜鼓是瑶族的珍贵乐器与神物,铜鼓多用于丧葬椎牛时敲击,瑶山地区在春节时也有敲击为乐的习俗,表示瑶族人展示喜庆哀伤,同时也是表达民族自信心、自豪感的载体。

瑶族的舞蹈是以打猎舞最为精彩,别具民族风格。旧时用于丧葬椎牛祭祀和夜间守灵娱乐,由男子8至12人各持一长2米木棍相互敲击,配以舂米、生产、模仿各种动物动作等舞姿进行敲击,融舞蹈与棍术于一体,其动作刚健有力,紧张而激烈、粗犷,扣人心弦。

瑶族猴鼓舞则流行于瑶山白裤瑶人中的一种舞蹈。舞时,众人围成一个大圈,皮鼓立于圈中,另一侧悬吊着数面乃至10多面铜鼓。铜鼓声中,皮鼓手围着皮鼓一边敲击,一边摹仿猴子的各种姿态和动作,舞姿柔中有刚,轻重分明,充分体现了瑶族人民剽悍英武的形象。

这些瑶族的舞蹈极富表现力,能够展示瑶族人豪迈的气概,深受瑶族的喜爱,至尽仍有极强的感染力,尚在民间盛行,仍有众多粉丝。作为学校,应当站在艺术科学的高度,加以提炼和总结。

3、荔波瑶族竞技体育的骄傲―瑶山陀螺

大凡去过荔波的游客都知道,荔波有个瑶山陀螺节。那是荔波瑶山白裤瑶人过大年最热闹的娱乐活动。因而,瑶山人也把春节也叫陀螺节。瑶族小伙子的陀螺比一般的陀螺要大一、两倍,重三、四斤,并在陀螺上漆上各种颜色,使旋转时更加绚丽多彩。 陀螺比赛广为瑶族青少年所喜好的竞技体育,不单是瑶族人的体育,应该是我们中华民族共有的非物质文化,同样应该在学校的到传承。

二、荔波瑶族地区汉文化教育与民族民间文化教育优势互补

文化是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文化与文化之间不存在高低贵贱之分。不同民族文化之间有相互借鉴的作用,也有相互排斥的作用。相对而言,汉民族文化比瑶族文化进步一些。所以,在近百年的瑶族历史中,汉民族的文化影响了荔波瑶族几代人。瑶族人在汉文化学校的影响下,逐步走向壮大,走向进步,走向成熟。仅以荔波瑶麓乡为例,这个乡在民国25年前还没有学校的建立。民国26年(即1937年)上半年,新加坡爱国华侨“万金油大王”胡文虎、胡文豹先生在贵州荔波瑶麓(青瑶聚居区)捐资3500个大洋,将1936年吴光华在瑶麓办的“苗民学校”加以扩充,改名为“贵州省立荔波水庆乡初级小学”后,学校接受了先进的汉文化教育,为荔波瑶族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绩。瑶族地区的教学质量不断提高,瑶族同胞的思想觉悟和文化素质不断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由于荔波瑶族民族民间文化的独特,学习和借鉴瑶族民族民间文化的外族越来越多。改革开放以后,随着瑶族地区深灰经济的不断发展,随着荔波对外开放力度的加大。特别是进入21世纪荔波申报“世界自然遗产地”成功后,瑶族的文化逐渐被世人所青睐。许多外来的汉族同胞,将瑶族舞蹈的长处加以提炼,不断打造出既有瑶族特点又有汉民族特点的艺术,将其推向全国。比如在庆祝建党90周年之际,贵州省委宣传部、贵州电视台就来到荔波瑶山,采用民族音乐的形式,拍摄《夷了》这样的瑶族红歌MV。《夷了》将当地的民族文化与红色文化进行有机融合,展示出我省民族地区在党的领导下,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的志气和信心。歌声美、曲调美、画面美、场景美是她的又一特色。它是一部巨型、恢弘、经典的红色交响,是用近一个世纪的历史跨度架构,是用无数个永不枯竭的红色音符凝结,它奔涌着红色的记忆,悠扬着红色的浪漫,彰显了贵州各族人民正以“团结奋进、更快更新、共建和谐”的蓬勃姿态,高唱着对党的90华诞的祝福,最终获得了全国金奖。又比如瑶麓小学的民族舞蹈《打猎舞》通过当地老师的加工创造,融入先进的声光电技术,最终在荔波县第三届教职工运动会暨第四届中小学艺术节表演赛中,双双荣获荔波县颁发的“特别奖”。再有荔波瑶山乡的陀螺比赛,经过借鉴云南、广东等汉民族地区的陀螺比赛技巧,瑶山学生最终获得了全省、全国陀螺比赛的大奖。所有这些事实表明,不同民族的文化可以互补。

三、荔波瑶族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的尝试与探索

改革开放以后,在荔波县委、县政府及其教育主管部门的正确领导下,荔波瑶族的民族民间文化进校园工作的到了加强。各校在谋划学校发展过程中,始终把发展地方学校民族民间文化摆在学校发展的重要位置。2006年6月6日,贵州省教育厅、省民族事务委员会决定在全省各级各类学校开展民族民间文化教育项目学校评选活动以后,荔波县教育局抓住机遇,大力推进瑶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先后组织当地教师认真学习省教育厅、省民委的有关精神,在瑶麓小学开设了“瑶族猴鼓舞”课程,有当地老师精选内容,精心排练。他们利用假节日,抓住各种迎宾活动,大力宣传瑶族舞蹈,宣传瑶族优秀传统文化,多次获得了省、州领导的好评,多次为荔波赢得了荣誉。2004-2009年间,荔波瑶山中学抓住教育改革的良好机遇,开拓创新,积极挖掘本地本校资源,精心编写了一本22首当地民歌“乡土校本教材”,反复在学校教唱。既增强了全校师生的自信心和自豪感,又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好评。在此基础上,瑶山中学还利用省、州的有关政策,大力发展校园民族体育文化。学校通过积极争取,最终成为“贵州省陀螺竞技体育实验训练基地”,并编写了《瑶族竞技体育陀螺校本教材》在全校使用。通过师生的共同努力,瑶山中学的学生在全省、全国的中小学生陀螺比赛中夺的了大奖。

尽管荔波瑶族文化进校园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我们也不能沾沾自喜,要更深一步地挖掘与研究,还要通过多种途径,整理瑶族民族传统文化中的优秀资源,编制科学合理的校本课程,从而使民族文化纳入学校教育的教学活动中,促进民族文化的传承,必须重塑适合民族成员生命成长的学校文化场域,学校可结合民族传统文化活动(尤其是节日文化活动)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项目,让学生在充满民族特色的活动“场域”中亲身感受到民族文化的内涵和魅力,丰富他们的精神生活,促进和完善民族成员的生命成长。

上一篇:高中声乐教学初探 下一篇:创新塑造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