拜访生命的“基本单位”

时间:2022-04-30 10:20:34

拜访生命的“基本单位”

第一次见到李铁军,是在“寻找中国数码摄影师”北京半决赛的现场。现在回想起来,印象最深的是他那一口流利的英语。当时便想,这肯定是一位对各类语言都敏感而有天赋的摄影师,后来才知道,摄影只是他的业余爱好,科学(病理学)才是他的专业领域。

他与显微镜的亲密接触,已将近30年。透过这种科学仪器,他开始了解人体组织、细胞的显微结构特点及其在疾病时的变化规律,之后很长的学习和工作中,他常常注意到这些组织切片在显微镜下形态、色彩和光影的微妙变化。对于当年的经历,李铁军打趣地说道:“这种‘美丽的邂逅’常常是偶然的、零星的、一过性的。虽然很早以前我就掌握了医学显微摄影的技术,但很少去拍摄科学目的以外的显微图像,当然这与当时还要使用较为昂贵的胶片拍摄也有关系。”显微摄影这种拍摄方式,是他近三、四年的新发现,他把自己的这一业余爱好称作“寻美”。

而李铁军对自己这种“寻美”过程的阐释,让我产生一种错觉:他像在讲述某个由医学科学延伸而来的文艺理论,从审美心理到创作感悟,从传统路径到观念突破,无不体现出一位文论家的素养。他说:“显微摄影对于我而言,具有很强的内悟外化、内外通达的实验性,一方面绘画之于我的审美定式,帮我按下游动于显微影像之间的快门,同时生命微像的巧夺天工、出其不意,也帮我尝试在审美传统路径上的突围,让我体悟‘美无止境’的无上妙趣。”

学习绘画的经历,以及对印象派和抽象表现主义绘画作品的兴趣,使他的“寻美”作品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画意效果。他对写实的、具象的绘画作品不太有感觉,而中外艺术家所创造出来的抽象的、意象的画面则让他浮想联翩。“这种审美倾向明显影响到我的摄影和显微摄影实践,如风光摄影中我喜欢拍云雾,人文摄影中我喜欢拍夜景和慢门拍摄,显微摄影中喜欢富于画意的影像,我感觉摄影拍下的是心像,心中有什么样的风花雪月,摄影作品中才有什么样的诗情画意。”

关于生命,李铁军谈了很多,谈得很深,不得不承认,这是一段让我“消化”起来破费劲的生命感怀,仅下面这三个自然段,便完全可以单独成文,其中包含了关于生物医学,关于中国传统哲学贯通,以及关于宇宙、自然的宏大认知。面对这一切,我完全丧失了解读的勇气,也深知自己不具备这样的智慧,不如完整呈现出来,我们各自品鉴其中陌生或熟悉的生命况味。

“谈到生命,我的理解和感悟更多来自学医和从医的经历。作为一名病理医生,我的日常工作就是通过显微镜观察组织、细胞的形态特点和变化,辅助对疾病的诊断。这项工作重要而富于责任,常常经历‘生’与‘死’的判断和考量,在感叹生命脆弱、世事无常的同时,又更多地遇到那些面对挑战、不屈不挠的顽强人生。生命之所以伟大、美丽,不仅仅体现在花前月下、顺风顺水之时,更体现在天灾人祸、厄运临头时的坦然面对和坚强。

生活中不乏对生命的赞誉,大多是对人性、人格、人体或是大自然的讴歌、推崇,对人类情感和灵性的剖析、弘扬。文学也好、影像也好,由于作品触及灵魂、直指人心,有不少名作被奉为经典。但世界本是混沌的,有时我们甚至看不清我们自己。人类的文明史实际上是一部试图捕捉真相的历史,科学也好,艺术也罢,好像都是在无休止地寻找、发现真相。显微镜这种神奇的科学仪器能够帮助我们看到构成我们血肉之躯的基本单位,让我们审视生命物质本原的微细结构:细胞和组织。

显微摄影以其特殊的微观视角,展现了人体中隐藏着大量与我们生存的这方大天地十分神似的大观和景致:有日月星辰、春夏秋冬、有荒漠大川、花草树影……无论呈现出的是什么影像,这都是真实而震撼的生命之美。这些生命微像是对中国传统哲学‘天人合一,道法自然’的完美诠释,中国传统哲学认为宇宙是一个大天地,人是一个小天地,人和自然在本质上是相通的。万事万物的发展都要顺应自然规律,人作为生命个体有生、老、病、死的生命过程,自然界也有沧海桑田的变迁过程。这种对大、小宇宙之关联的哲学思考,不禁让人对生命产生恻隐、敬畏、悲悯之心。”

显微摄影

“显微镜的发明无疑给生物医学带来一场革命,人们第一次观察到肉眼看不见的微小结构和生命。经过显微镜这个‘科学过滤器’,肉眼看不到的能看到了,肉眼看得到的却变得陌生了。如果利用科学手段开阔视野,从艺术审美的角度来重构内心感知,以获取区别于肉眼所见的生命微像,这正是我目前从事显微摄影创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如何从混沌中寻找细节,又如何让具象的细节升华到大象无形,如何从科学的写实中探索艺术的写意,这对于像我这样学习科学(病理学)的人来说是尤为重要和困难的,因为要拆掉一些固有的知识或技术框框,去重新搭建一个可以拓展多重思维、多重语境的创作平台,拍摄时进行所谓‘见山不是山,又是山;见水不是水,又是水’的思考和联想。因此,显微镜下这些骨骼、肌肉、血管、神经等结构,在我眼前渐渐浮现出自然之灵秀、水墨之韵致、风骨之傲然……也许,这便是我在拍摄显微作品时的一种审美追求和技术把握吧。”

从显微镜下所拍摄的影像是具体的、具象的,如细胞、组织、血管、神经等等都是真实的存在,凡是学过生物学、医学的人都能大致识别。之所以看上去比较抽象,是因为对没有生物医学知识背景的人来说显微影像具有其固有的陌生感。换句话说,一般人的照相机没有可放大几十、几百倍的显微镜头,因此显微摄影更容易把观者带入一个陌生的、抽象的世界。

拍摄设备

显微摄影的器材主要由显微镜和相机两部分组成,用于显微拍摄的相机一般是专业CCD,它直接接在显微镜的照相目镜上,通过电脑专用软件采图,这种器材的使用是相对简单的,只是如实记录抓拍显微镜下所见而已,因为专业关系,我的显微相机是与Olympus显微镜配套的DP73,最高像素达1800万,应用起来很方便,不像有些影友要用普通单反相机或卡片机在显微镜目镜后拍摄,后者还需要装配专门的接口,比较麻烦。

显微摄影技巧

显微拍摄成像的主要变化和技巧更多地取决于不同显微镜的使用和切片标本的制作,如显微镜的类型有普通光学显微镜、体视显微镜、倒置显微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等等,显示方法包括:明视野、暗视野、偏振光、荧光、相差干涉、微分干涉等等,组织切片的制作和染色方法就更多了,可能是个人偏好,我比较喜欢厚片制作(如骨组织和牙齿的不脱钙磨片等),容易在镜下营造虚实变化。另外,我使用偏振光拍摄较多,因为偏振镜可360度任意旋转,变化丰富。我的PS技术是基本入门级的,只是调整一下对比度、饱和度、色温等,没有什么特殊的技巧。总之,我目前的显微摄影主要变在拍摄前,选取经特殊制作和染色的切片进行拍摄,拍摄中主要通过调整入射光来寻求影像的变化。如有可能,今后我还希望能尝试更多类型显微成像的拍摄。但无论采用什么技术,显微摄影对我而言,是一种“画境”和“诗意”的诱惑。

李铁军

现任北京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病理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业余爱好摄影,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曾参加全国、地区、行业多种摄影展和大赛并获奖。作品曾发表于《文明》、《数码摄影》、《大众摄影》、《中国摄影报》、《摄影世界》等专业刊物上。多次应邀在国内外大学、学术机构作有关显微摄影的讲座。开设口腔医学研究生“感悟显微影像美学”的修养课程。

上一篇:摄影师的随身利器 下一篇:心海无界 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