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时间:2022-04-30 06:47:46

教师在教育基础教育改革存在的问题分析

【摘 要】中国基础教育的发展和既往的改革都取得了巨大成就,对于促进中国政治、经济、科技和文化等各个方面的发展都做出了巨大贡献。与此同时,我们也必须实事求是地承认,中国基础教育的改革现状同时展的要求和肩负的重大历史责任之间还存在着巨大的反差。我们不可避免的会触及很多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基础教育改革;教师教育改革

首先是教师资源配置不均和观念更新的问题。在《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对课程的结构中有这样的规划:小学阶段以综合课程为主。目的是为了使单一的必修课发展为课型丰富、内容多样的综合课程和实践课程。于是,小学低年级便开设品德与生活、语文、数学、体育、艺术(或音乐、美术)等课程;虽然课程有的地方是这样安排的,表面上丰富了课程的类型和内容,但是没有专业的老师指导,特别在偏远农村,经常会出现这样一种现象:学校的教师比较少,导致一个教师上几门课。由于老师的专业知识不强,学生的学习效果就可想而知了。而有的地方由于教学工作的压力,致使国家给各学校配置和投资最新的电化教学,以及多媒体教学等现代化教学工具形同虚设。这本身就是一种教学资源的浪费。比如说,学校的数、理、化教学中,有些任课老师连学生的吃饭、休息时间都占用了,要求学生去死记硬背一些公式、定理,甚至还要把一些典型的题例的计算过程都让学生去死记下来。把这种机械的教学方法竟然用在数理化的教学过程中,简直是不可思议。至于语、外、政、史、地等科目的教学方式就更不用说了。虽然我国一再要求教育教学技术、方法进行改革创新,大力倡导采用新的技术和方法,但是基层教师却不使用,他们认为这样太浪费时间,不能应付考试,提高成绩。有的是因为学校注入的新的教师力量不足,一些相对教龄比较老的老师,他们接受新的教学方式能力不强,就会按照他们原本的教学方式进行。

其次是教师改革难以抵制应试教育的力量。自从在70年代我国恢复了高考制度以后,应试教育就开始扎根于基础教育中,滋生蔓延,甚至于占主导地位,使得我国基础教育长期不能真正为国家和社会培养合格的人才服务。直到现在,一年一度的高考,总按照自己的惯例,以考试成绩和分数来选拔和录用人才,相应地淘汰大批低分学生,而这些学业未半的落榜学生他们从此要在自己求学的道路上划上一个终生遗憾的句号或者抱憾复读。而高考这根“指挥棒”又带来了一连串的问题,使学校和家长们都是朝着最终目标――分数――而前进。家长为了使孩子能够上好的大学,让在孩子在幼年时期就要接受严酷的学习,参加不同的培训班,考取这样那样五花八门的证书。在《教育能改变吗》这部纪录片中有这样一段镜头:孩子还没有上幼儿园就开始学习小学的知识了,这都是为了能过在多方面超越别的孩子,能够进入好点的幼儿园。高考制度更是带动某些学校周边的房价上升现象。由于居住在学校周边的孩子才有资格划入该学校学习,迫使家长们不得已的集住在学校周边房。但是不管家长们如何努力,但是还是有那么一部分学生无法得到重点大学的录取通知单。而对于农村的孩子来说,家长的付出方式可能有些不同,但都是一场无私的“豪赌”。农村家长可能文化程度不高,但他们为了使自己的孩子学习能好些,就拼命的挣钱,给孩子其他方面的帮助。改革要求改变课程内容“难、繁、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但是由于高考指挥棒的存在,老师在讲课时大多都是多讲讲与高考有关的知识,对于某些探索性的或者拓展知识方面的知识就是略讲甚至不讲。这种情况下,就很容易培养出“高分低能”的“人才”来。而这种行为,正是与新课程改革和素质教育背道而驰的,并没有真正为我国教育事业、国家建设做贡献,也没有为学生个人自身发展谋福利。

再次是各级行政部门的对学校教师教学干预。新课程改革由国家统一管理课程向国家地方学校三级管理体制的转变。这种形式的课程建设已经不仅仅是国家的责任,更是各级地方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各类学校甚至是老师的责任,更能将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的的教育教学思想落实到人,利于我国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可是各级行政部门干预太强太多,致使其教育监管功能强化为行政干预功能,导致教育行政部门对各级从事教育工作者的任用和调配上不能充分发挥其主观能动性,从而影响了师生的兴致。教师创新的教学方法需要通过层层审批才能实践,学生与教师沟通交流需要通过校级行政部门等,甚至学校行政体系有官僚化倾向,最终会使教师教学的不顺心,学生学习的不开心,严重地影响了教育改革的力度。

总之,教师教育改革对于基础课程改革至关重要,在推进我国教师教育改革的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可否认,我国30年来的教师教育改革研究在诸多方面取得的突出成绩,但是我们也要清楚地看到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这是我们进一步推进教师教育改革研究的体系化、规范化和科学化的重要基础,也是更好地为教师教育改革实践提供理论支持的重要基础。基础教育教师改革的推进,需要全国人民的共同努力。国家应该出一些政策,让应试教育在人们心中慢慢淡化,各级行政部门也应该做好政策和行动支持,学校和家长应该从实际行动上支持,让学生在学习期间快乐的、无负担的学习。而沟通学生与学校,让教师在终身学习中架起现在与未来的桥梁,更好的肩负起那份神圣的责任。

作者简介:尼玛顿珠(1975.4-),男,那曲人,本科,那曲县完全小学教师,从事小学数学教师。

参考文献:

[1]赵英.回顾与反思:教师教育改革三十年――基于研究视角的文献综述[J].教育学术月刊,2012(7):36~38

[2]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J].人民教育,2001(9):8

[3]阚兆成.新课程:素质教育观念的重要实践[J].当代教育科学,2003(2):23

上一篇:如何加强学生对高中数学应用意识 下一篇:中国部分主要城市经济情况综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