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个年头的房改

时间:2022-04-30 04:45:06

2008年3月,《小康》杂志联合新浪网,会同有关专家及机构,对我国“居住小康”进行了调查。其中,网络调查参与人数11176人,实地调查参与人数1286人。经过对调查结果进行加权处理,并参照国家有关部门的监测数据和大量社会信息,得出中国居住小康指数为65分,比上一年度的62.7分提高1.3分。

2008年,中国房改走到了第10个年头。但在很长的一段间间里,中国地产的各方持续地疲态尽显:政府深感压力,行业屡遭整顿,百姓不无抱怨,互相之间指责不断。

1998年,中国实行全面住房制度改革,取消了住房实物分配,实行住房分配货币化,目标是建立以经济适用住房为主,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提供的商品房、集资建房和合作建房、廉租房等形式的多层次城镇住房供应体系。

10年过去,原来设计的经济适用房为主体的供应结构没有实现,取而代之的是由房地产开发商提供的商品房供给模式。

住房面积持续扩大 房价仍然偏高

在此10年间,住房的市场化改革,大大释放了城市居民长期被压抑的住房需求,人们的住房条件得到了明显的改善,体现在城乡居民居住面积的持续扩大。统计显示,2007年全国商品房销售面积为7.6亿平方米,比上年增长23.2%,增幅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水平――2007年城镇居民住房面积继续扩大。与此同时,《小康》调查显示,受访者中,居住面积比上年增加的占21%,设有变化的占70.7%,下降的仅占8.3%。

另一方面,2007年,房价继续上涨。根据统计,2007年,全国商品房平均销售价格为3885元/平方米,比上午上涨15.4%,是2003年以来的最高值。期中,商品住在平均销售价格为3665元/平方米,比上年上涨17.5%。

城市不断攀升,远远超过了普通居民的承受能力。《小康》调查显示,超过95%的人认为目前的房价过高。接近75%的人表示,以目前的收入水平看,在当地购买一套普通两居室的住房,不吃不喝需要花上10年以上的时间。

虽然从2007年四季度开始,房价涨幅已经趋缓,有些房价上涨比较快的城市,房价已经出现一些回落。但是,3月17日,建设部副部长齐骥在接受中外记者集体采访时表示,房价上涨的压力仍会在一段时间内存在,加强对房价的监控始终是一项重要的任务。

根据《小康》调查,未来一年内,接近48%的人预期,房价的走势仍将上涨;30%的人觉得不好说;只有22%的人预期可能下跌。

来自国家统计局的资料显示:商品房市场中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一方面,尽管2007年商品房供应力度有所加大,但房地产市场中求大于供的格局没有发生根本性的变化。2007年商品房竣工面积和销售面积相比为1:1.31,略低于上年1:1.43的水平;另一方面,影响商品住房供应结构的投资结构也没有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在商品住宅投资结构中,经济适用住房完成投资所占比重、90平方米以下住房投资所占比重仍然偏低,解决中低收入家庭住房问题仍面临较大的困难。

物业管理依然难尽人意

随着各级政府对房地产业监管力度的加强、物业服务的规范,多数受访者表示,城镇住宅建筑质量、住宅配套及环境、物业服务都比以前有所进步,但是,人们对住宅配套及环境、物业服务等方面的要求在提高,接近50%的人仍认为住宅配套及社区环境还有待改善,在一些住宅周围,图书馆、剧场影院等休闲场所以及小队绿化方面的配套还比较欠缺。

特别在对所接受的物业服务中,人们最不满意的是各种软,其次是公共保洁及修理维护。超过60%的受访者刘社区活动的缺乏表示不满意,30%的人表示一般,仅有不到10%的人觉得社区活动比较丰富。

与此同时,农村居民居住条件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最明显的改善来自两方面:一方面是住房结构的改善,2000年居住砖木、钢筋混凝土结构房屋的农村居民占79.6%,2006年上升到86.1%:另一方面是住房卫生条件的改善,2006年住房有水冲式卫生厕所的农户占14.7%,比2002年增长75.1%,无厕所的农产占8.8%,减少26.4%。

不断改善的条件 不断上升的期望

政府一直在努力。

2008年3月,“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首次写入总理的《政府工作报告》中,足见政府保障民生的诚意。报告强调,“政府主要制定住房规划和政策,重点发展面向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高收入家庭的住房需求主要通过市场调节解决”。

在这个住房保障体系中,一方面要健全廉租住房制度,加快廉租住房建设。增加房源供给,加强经济适用住房的建发和管理,积极解决城市低收入群众住房困难。2008年,中央明确用于廉租住房制度建设的资金达68亿元,比去年增加17亿元;地方各级政府都要增加这方面投入。另一方面,要增加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供应,建立多渠道投融资机制,通过多种途径帮助中等收入家庭解决住房问题。

这是《政府工作报告》中首次提及“十等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解决处于“夹心层”的中等收入群体的住房问题也被提上了日程。

国土资源部已经明确提出,2008年用于廉租住房、经济适用住房和中低价位、中小套型普通商品住房建设的用地不能少于住宅地总量的70%。

《小康》调查,“这一系列新政策并实施后,您的购房计划是?”超过60%的人表示先观望一段时间再作决定。调查结果还显示,经济适用房和限价房受到人多数人欢迎,16%的人更愿意购买商品房,不到11%的人打算租住廉租房,在人们的观念中,77%的人认为购房是必须的,同为有房才有家;13%的人比较矛盾,说不清楚;10%左右的人接受租房挺好,认为当了房奴降低了生活质量并不合算。

另一项调查结果显示,在未来的住房面积中,有54%的人希望自己的居住面积在90平方米以上,45%的人希望自己的居住面积在60~90平方米左右,仅有不到2%的人接受自己的居住面积少于60平方米。受访者普遍认识到,以目前自己的收入水平以及中国百姓的居住现状来看,自己的期望值是高于现实的。但他们仍表示,从心理上降低标准还是比较困难。

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地方政府徘徊于市场与保障之间的模糊地带,并在解决中低收入家庭的住房问题上缺位。因此,引来了公众对现行住房制度的诸多不满。在《小康》之前连续三年的调查中,人们对住房的满意度连年下降。

但这一次有所不同。“政府的归政府,市场的归市场”,思路已无悬念,在继续完善“市场房”的同时,将加大“保障房”的建设力度。政府所释放出来的加强住房保障建设的强烈信号以及表现出的决心,让人们重建信心。“未来几年,您以为自己的居住状况会有明显改善吗?”超过50%的受访者认为会有所改善或有较大改善,40%左右的人认为与原来差不多,10%的人预期比原来差。

链接

中国房地产改革模式的四个阶段

1978年以前的计划经济模式,主要依赖于政府提供的福利房,以及建设单位基本建设项目的附属生活项目安排住宅建设。

1981~1998年的“计划+市场”模式,表现为单位建房、开发商建房的双轨制并存,市场的比例在稳步扩大。

1998~2008年的市场化模式,取消单位建房,但经济适用房,廉租房比例偏低,基本上让公众面向开发商。

2008年重回“计划+市场”模式,提出抓紧建立住房保障体系,增加保障性住房。

上一篇:黄武学:中国承包火车第一人 下一篇:浦东是上海的,也是世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