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时间:2022-04-30 02:18:43

简析元代的民族融合

摘 要: 13世纪初,蒙古的西征和扩张,客观上促使东西交通畅通,数以十万计的中亚、西亚各族或被签发,或以别的途径进入中国,导致元代中国文化空前丰富。元朝政治上实现大一统,在统一多民族国家的交流、融合的大趋势下,民族融合不断加强,逐渐形成以中原传统为主的文化认同趋势。

关键词: 元代 民族融合 西征 统治政策

元代是中国历史上的民族大融合时期,蒙古的西征和扩张,致使亚欧陆地民族关系和民族结构发生巨大变化,尤其是三次西征,导致中亚、西亚各族来华,进而分散全国;元时从海路来华的人口不在少数。他们在进入中国后,与汉族、蒙古族等居民通婚杂居,民族融合空前加剧。本文从蒙古西征、元代的统治政策等方面加以论述,以期帮助学生加深理解元代民族的融合情况。

一、蒙古西征

公元1219年,成吉思汗发动了举世震惊的第一次西征,灭亡了花剌子模;公元1235年拔都进行了第二次西征,征服了钦察、斡罗思,建立了钦察汗国,兵锋波及了波、匈、奥地区;1252年旭烈兀进行了第三次西征,攻陷了八格达,哈里发帝国即阿拔斯王朝灭亡了,蒙古贵族建立了伊利汗国。三次西征使原先属于阿拔斯帝国的部分领土并入蒙古版图。

最重要的是蒙古人在西征过程中不仅攻城掠地,还掳掠大量人口。他们将大批具有生产、作战和创新能力的工匠、士兵、学者及青年男子和妇女、儿童掳为己有。如在讹答剌,“那些刀下余生的庶民和工匠,蒙古人把他们掳掠而去,或者在军中服役,或者从事他们的手工艺”[1](P99)。由阿剌里那颜所率的蒙古军攻陷巴纳克忒时,屠其军卒,尽取所有居民之工匠、青壮,分配给百户、千户,剩下的年轻人被强制编入“哈沙儿”队,直扑忽毡[1](P107)。同时,他们“还从讹答剌、不花剌、撒麻耳干及别的城市、村落取得援兵,这样该地共集中了五万签军(由被征服的西域人组成)和两万蒙古兵。全部人马都编成十人、百人的分队。每十名大食人编成一个小队,十个这样的小队派一个蒙古将官监督”[1](P108)。成吉思汗攻克不花剌后,将康里男子3万多人屠戮后,把“他们的幼小子女,贵人和妇孺的子女,娇弱如丝柏,全被夷为奴婢”。另外,将城内居民中“适于服役的青壮和成年人被强征入军,往攻撒麻耳干和答不昔牙”[1](P127)。在撒麻耳干,“蒙古人清点刀下余生者;三万有手艺的人被挑选出来,成吉思汗把他们分给他的诸子和族人;又从青壮中挑选出同样的人(即三万人),编为一支签军”。“后来,又接连几次在撒麻耳干征军,获免的寥寥无几”[1](P140)。在花剌子模的国都玉龙杰赤,蒙古军把百姓赶到城外,把为数超过10万的工匠艺人跟其余的人分开,孩童和妇孺被夷为奴婢,驱掠而去,然后把余下的人分给军队尽数杀绝[1](P147)。

仅从成吉思汗第一次西征的整个过程来看,河中地区和呼罗珊地区是他们掠劫人口的重点地区,蒙古人在河中地区掳掠了难以数计的人口,但从史籍记载来看,除了在撒麻耳干掳掠了三万工匠,在玉龙杰赤掳掠十万工匠外,其余都没有明确记载。这两个数字还不包括士兵、儿童、妇女等。

除了被掳掠的人口外,蒙古军在西征中也有一些西域部族的归降。如在蒙古军第一次西征时,鉴于蒙古军的威力,西域诸国及各部族许多首领纷纷率部来降,继而随蒙古军西征东讨,进入中土。据史籍所载,当时就有:阿剌瓦尔思,“回鹘八瓦尔氏,仕其国为千夫长。太祖征西域,驻跸八瓦耳之地,阿剌瓦而思率其部曲来降”[2]。八瓦耳即巴瓦儿,《元史·地理志》称其地为伊利汗王不赛因地,在波斯呼罗珊地区[3]。按照蒙古惯例,凡归附者,当蒙古出征时必须发兵助战。而归附蒙古的西域诸部族首领,多是西域地区握有重兵、据有一地,或者有一定社会地位的人物。一经归附,从附者常以千百计,随着他们的东来,其属下也一并迁入。

三次西征,具体被掳掠东来的人数难以确知,但是粗略估计其从中亚实际所掳掠人口应在数十万甚至一百万人。

西征对中亚、西亚国家是灾难和破坏,但大批人口却因此来到东方。随着中西交通的发达,各地商人接踵而至,科技人才等也不断来华。在元世祖灭南宋统一全国后,很多西来民族已遍布塞北、中原和江南,所谓“迄元世,其人遍于四方,皆守教不替”[4]。

上述中亚,西亚各民族的东来,将不同的文化移植全国,与中原文化交融,使中华文化更丰富。

二、元代的统治政策

蒙古在经历多年征战,拓展疆域,逐步统一全国。入主中原的蒙古族置身于中原文明,尤其是汉文化的大海中,面对历史文化悠久和封建经济较发达的中原内地,蒙古族征服者必须处理好游牧生产方式与中原地区传统生产方式的关系,以一种更新、更好的制度统治中原。为了巩固其在中原的统治地位,蒙元统治者调整了统治政策。作为征服者,他们在十分广阔的领域内吸取了对本民族统治有益的封建统治方式,并根据需要进行调整改进。在忽必烈统治期间积极推行汉法,进行改制。忽必烈及其后继者,“稽列圣之洪规,讲前代之定制”[5],沿袭宋金集权制度,在中央设立中书省、枢密院、御史台,实行行政、军事、监察三权分立。在地方设立行中书省,并加强对边疆的管理。“汉法”的实行对蒙古、色目、汉等民族之间的民族融合起着促进作用。如河南、甘肃行省等行政机构的设立,不仅使边疆少数民族地区深受蒙元政治、经济、文化的影响,而且使边疆个作置于同一行政机构管辖之内,为民族融合提供前提条件。

虽然元朝实行民族等级制度,将人分为四等:蒙古人第一等,色目人第二等,汉人和南人分列三四等,但由于统一形势下各民族交往不断加强,很多民族经济文化心理逐渐趋向一致,这就有利于新民族的形成。前文已述,由于蒙古西征及元朝统一全国后中西方交流畅通,使得元朝时中亚等地各民族大量迁入并广泛分布于全国。在其生活和发展中与其他民族交流、融合,不断壮大自己的信仰群落,逐渐形成一些新生民族,如回族、东乡族、保安族等。

据有关研究成果,回族是唐宋以来,主要是13世纪初的一段历史时期内,一部分信仰伊斯兰教的阿拉伯人、波斯人和中亚各族向东迁入中原,与汉、蒙古、维吾尔等民族姻亲交往、繁衍生息而形成的[6]。

东乡族是13世纪进入甘肃临夏地区信仰伊斯兰教的蒙古人,与当地汉、回、藏等族长期相处,姻亲演进而逐步发展形成的[7]。

保安族是元明时期一批信奉伊斯兰教的蒙古人在青海同仁县驻军屯牧,同当地蒙古、藏、回、土等民族长期相处而融合成的民族共同体[8]。

综上所述,蒙元时期,由于西征的影响,中亚、西亚大量地区遭到洗劫与摧残,但是随着各民族的大批来华,其文化被移植于中国境内,从而绽放异彩。

元代政治上大一统,促进政治制度等方面的进步,在这种背景下,长期交流与融合,东来的各民族与当地人民通过通婚、杂处等扩大族群,逐渐形成新的民族,文化等方面互相影响,逐渐形成以中原文化为中心的民族认同趋向,民族融合空前加强。

参考文献:

[1][波斯]志费尼.世界征服者史(上册)[M].呼和浩特: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0.

[2]元史.卷123.阿剌瓦而思传[M].北京:中华书局,1976.

[3]元史.卷63.地理志·西北地附录[M].北京:中华书局,1976.

[4]明史.卷332.西域传·默德那[M].北京:中华书局,1976.

[5]元史.卷4.世祖纪一[M].北京:中华书局,1976.

[6]邱树森.中国回族史[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1996.

[7]马自祥,等.东乡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0.

[8]马少青.保安族文化形态与古籍文存[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1.

上一篇:将教学创新有效融入高中语文教学各个环节 下一篇:教学机智在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