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代“古相·博陵第”瓷器

时间:2022-08-24 04:42:02

元代“古相·博陵第”瓷器

景德镇在南朝陈时(557~589年)瓷业初兴。北宋景德年间(1004~1007年),官府遣官督烧瓷器以充贡品,从此,景德镇名扬天下。

南宋末年,蒙汉战乱,社会动荡,大批北方的陶瓷艺人(包括磁州窑“古相”系老字号陶瓷艺人)南来景德镇。磁州窑在今河北省磁县(古称磁州),是宋代北方民窑的代表。磁州窑“古相・张家造”及“张家造”款的瓷器,造型都很优美,绘画纹饰生动传神,无论是人物故事、山水花鸟等,均具有传统中国画的笔墨韵味。装饰工艺包括印、刻画、绘画、贴塑等,应有尽有。采用多层次的密体型纹饰,表现出浓郁的乡土气息和蓬勃的生命力。磁州窑陶瓷艺人高超的制瓷绘画技艺,为景德镇成功烧造精美元青花瓷器打下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元青花瓷器有官款、纪年款、供养款、堂名款等的器物极少见到。而景德镇窑“古相・博陵第”系列元青花瓷器,其造型、釉水、绘画、青花发色都十分精美,是典型的“元至正型青花瓷器”。这些珍藏在民间收藏家手里的元青花瓷对元代青花瓷器的断代以及窑口、人文历史考证等等,都有着流散在国外的至正十一年款云龙纹象耳瓶不能取代的重要作用。

至今发现保存在国内民间收藏家手里的“古相・博陵第”系列元青花瓷器大约有200多件(不包括釉面发青、青花灰暗、画工粗糙、底部牌记模糊的以及福建、浙江在元末明初所仿制的那部分瓷器)。比起以前单一出现的带铭文元青花瓷,更能系统直观地反映元青花瓷器的历史风貌、文化内涵以及精湛工艺与艺术造诣,对我们研究元青花瓷器有很大帮助。

“古相・博陵第”瓷器的器型丰富:瓶类有八棱葫芦瓶、八棱梅瓶、八棱玉壶春瓶、圆形梅瓶(图1)、兽耳直颈广口瓶、长颈天球瓶等;罐类有八棱罐、兽耳罐、直口圆罐、荷叶盖罐(图2)等;壶类有长颈带盖执壶、短颈带盖执壶、四系扁方壶等;盘类有折沿菱口盘(图3)、葵瓣菱口盘、荷叶菱口盘等。

“古相・博陵第”系列元青花瓷器的纹饰图有历史故事、戏曲人物、仙道图、云龙图、海水龙图(多为三爪龙、四爪龙,较为精彩的有五龙纹)、莲池鸳鸯图、富贵牡丹图、绶带锦鸡图、凤凰穿花图、杂宝狮兽图、瓜藤草虫图、岁寒三友松竹梅图、缠枝莲花图、缠枝图、杂宝花卉图、莲池鹭鸶图、庭院孔雀图、飞凤图(图4)、芦雁图、飞凤瑞兽图、瓜藤竹石图、星月梅花图等等。多采用兼工带写的画法,平涂留白边,造型准确,生动自然。常采用多层次繁密构图,主题明确、突出,元代绘画特征十分明显。

“古相・博陵第”系列元青花瓷器的胎体较厚重,胎质坚实,白中闪烁青灰色。瓶、罐、盘、壶等采用传统托坯制胎成型。器底除玉壶春瓶和执壶外,均为砂底,见旋胎痕或刮胎痕,有的瓶罐底部有多少不等的遗留釉斑,无火石红(或是火石红浅淡),圈足粘有铁黑色、深锈色斑点。瓶、罐的底欠精细,有砂眼,手感油腻。底边处有凸印牌记式款识(也有无款的)。瓶、罐接胎均为泥接,多外光滑内草率,内部有的上釉,有的为涩胎。盘类多为细砂底,火石红呈色浅淡,带有一点油光,胎质细腻。执壶、玉壶春瓶、圆形梅瓶胎体相应较薄,手感较轻,胎釉结合处见火石红浓淡不一,圈足上有铁黑色斑点。圈足稍高。釉为纯净的透明釉,白中带点青,或是青中泛白,器身底釉坚实润透。

青花为进口钴料,发色沉着艳丽。有大小不等的铁锈斑,闪烁金属般的“锡光”,并见星罗棋布的黑蓝色小颗粒矿物结合斑点,手触摸色调深沉处有微微的凸凹感。青花发色分为淡雅型(铁锈斑比较少,多为黑蓝色颗粒)、艳丽型(有明显的铁锈斑,也有明显的锡光)、浓艳型(铁锈斑比较多,锡光比较强烈)3种。

“古相・博陵第”及“博陵第”款元青花选泥、制胎、施釉等都十分讲究,烧造工艺对窑内温度、器物占用的窑位都有严格的要求。它那精美的造型、高雅的绘画装饰、艳丽的色彩、宝石股的釉水,为以后的青花瓷树立了典范。

“古相・博陵第”及“博陵第”牌记款识古朴端庄,目前所见有10种,均凸印于瓷器底部。

1.牌坊形戳记“古相・博陵第”阴文款(图5),上部为宫观山门飞檐顶,“古相”二字在牌坊内上沿两侧,左右立柱饰曲线纹,下部承托开放的莲花。

2.长方形戳记“古相・博陵第”阴文款(图6),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框边左右两侧为回形纹。

3.亚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7)。

4.长方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8)。

5.灵芝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9)。

6.葫芦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10)。

7.双菱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11)。

8.石磬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12)。

9.正圆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13)。

10.双圆形戳记“博陵第”阴文款(图14)。

这10种牌记款识的造型均具有元代特色。其中的灵芝、双菱及葫芦等均为元青花纹饰中常见的八吉祥图形,也就是变形八宝纹,为瑞象吉祥物。八吉祥纹饰始于元代,作为元代瓷器的纹饰较为流行。牌记款识的字体均为正书稍带隶书韵味,字迹清晰,苍劲之中有秀逸之气。如此丰富的凸印戳记牌记款识出现在元代瓷器上,结束了元代瓷器无款制的说法,开中国陶瓷史上堂名款之先河。蒙古族统治的元朝,汉族人民深受压迫,社会地位很低,所以特别怀念汉高祖刘邦建立的汉族占统治地位的汉朝,十分向往道教仙境里自由幸福的生活。汉高祖刘邦出生于沛县,东汉初年沛县成为沛国;道教天师张道陵降生于沛国,沛国的治所在相县,“古相・张家造”“古相・博陵第”作为堂名款使用,寓意深长。

牌记文化是商品经济交流中必然发生的重要现象。唐宋时期,牌记款识已在雕版印刷领域流行,例如木版雕刻印书,在前页或尾页、序言或目录后刻一牌记,记录刊印者的姓名堂号、开雕时间地点、所用底本及校勘等等。牌记古称墨围、墨记、碑牌、木牌、木记、书牌子等。最初,牌记大多数为无边框的题识,以后逐渐在刊语或题识外边加上墨圈,成为名副其实的牌记。

瓷器牌记款识较早出现在北宋明道元年(1032年)北方磁州窑瓷枕上。甘肃省博物馆藏有一件“张家造”牌记的瓷枕,为北宋“明道元年巧月造”。式样为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这是传世磁州窑瓷枕中目前能见到有确切年代的最早的一例。广东省博物馆藏元代磁州窑“古相・张家造”凸印戳记西游记枕,牌记上端覆盖荷叶,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中间长方框为凸凹线条纹。北京故宫博物院藏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瓷枕,枕底凸印戳记“古相・张家造”。香港杨永德先生藏有元代磁州窑白地黑花人物纹瓷枕,枕底凸印戳记“古相・张家造”牌式。1986年安徽省黄山市新年乡发现一座宋代砖室墓,有铭文纪年为北宋宣和三年(1121年),墓内出土瓷枕2件,呈八棱形,有纹饰,其中一件底部有“真郭家枕”戳记款识(图15)。瓷枕为绿釉,形制纹饰与江西吉州窑产品相似,应为吉州窑产品。在吉州窑曾家岭出土一件“元祖郭家大枕记”牌式凸凹戳记款识的瓷枕片。广东省博物馆藏“天庆观、四圣台”铭文黑釉剔花折枝梅花胆瓶,高33厘米。牌记用酱釉褐彩楷书“天庆观四圣台”。天庆观为北宋时期吉安镇的著名道观(在今江西省天华山),不幸毁于“”时期,20世纪80年代在天庆观原址施工中发现此瓶。可能是天庆观定制之物,也可能是信士贡献之物,已被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上述牌记款识均采用下端承托开放的莲花,这种纹饰的道教意味十分浓郁。四川成都市道门圣殿青羊宫的混元殿后殿供奉的是“慈航真人”,佛教称“观音大士”,她本是道教十二金仙之一,开放的莲花就是“慈航真人”的宝座。可以看出,宋元瓷器上的牌记起源于磁州窑,影响到吉州窑,再影响到景德镇窑,它们之间有着相似的风格和变化轨迹(图15)。

牌记可以看成是一种商品标识,“古相・张家造”与“古相・博陵第”有历史渊源和继承关系。“古相・博陵第”及“博陵第”牌记代表了元代牌记款识的最高水平。

责编 潇 然

上一篇:追忆赵朴初大师 下一篇:我与《收藏》的“邮缘”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