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舞蹈大众化的特征

时间:2022-04-30 07:11:07

社会舞蹈大众化的特征

社会舞蹈伴随着人类物质文明的发展,已经历了几千年历史变迁,在社会生活中发挥着不可估量的作用。人类的生产、生活、战争、祭祀、爱情、生与死无一处没有舞蹈文化的足迹,经历了无数代人的创造、继承、发展、演进,社会舞蹈已成为人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展示着人们所拥有的潜在的巨大精神能力与情感体验。

随着我国三个文明建设的步伐加快,人们的生活方式、精神面貌、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等等,都发生了很大变化。人们开始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人生,追求人生的价值,人们的自我意识不断强化。其中文化心理结构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群众对舞台上的舞蹈艺术,从欣赏的角度转而变成主动参与为自我表现。因此,我们要多创作在艺术形式上与当代人文化心理结构相吻合的社会舞蹈,注入时代的活力,突破陈旧的舞台框架。

(一)

社会舞蹈中,表演性舞蹈创作是针对没有受过专业训练的广大群众,不分年龄、职业,自己登台表演。因此,社会舞蹈既有表演性的一面,又有自娱自教、自我欣赏的一面。社会舞蹈虽然出自群众,有极强的自娱性,但是,尚无法满足当前人们的审美要求。人们要求自我表现于舞台,这就需要我们群众艺术馆的业务干部在辅导、创作的过程中,着力于表现群众生活、劳动中的真切感受,突出群众的精神面貌,运用舞蹈自身特有的手段表达情感、思想和意志,同时要研究分析一些易于流行和群众喜欢表演的优秀舞蹈的特点。笔者认为,社会舞蹈创作呈现大众化的多元特征。

要通过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把握住当代观众的心态及情感的思维发展进行构思。如:上个世纪80年代末期出现的三人舞《担鲜藕》,就具有鲜明的时代感,合乎当代观众的审美心态。作品既有高度凝聚的主题结构,又有新颖流畅的肢体语言,在江南民间舞蹈的基础上糅合了“扭”、“拧”等具有现代意识的动作语汇,使人物形象面貌发生了新的变化,观众特别容易接受,舞台上展现的已不再是江南水乡人民生活的直观再现,而是展现了改革开放以来富裕起来后的水乡人民的精神面貌,令人赏心悦目。因此,它易于流传并且有广泛性,加之它语言简练流畅、易学,合乎社会舞蹈创作大众化的特点。

(二)

社会舞蹈应以雅俗共赏为目标,进行结构创作,阳春白雪的作品也容易为广大群众所接受去表现,因此,舞蹈语言根据要表现的内涵去捕捉舞蹈形象,尤其要借鉴民间舞蹈的语汇予以发展、加工、提炼,具有浓郁的民族和地方特色。民间舞蹈被广大农村、城市群众所熟悉,适合于群众的形体表现。因此,作为编导在舞蹈的创作过程中,不要认为若不运用几个高难度动作,就不能体现出作品的艺术水平,这种看法是偏颇的。其实舞蹈语言的运用要科学化组合,即根据舞蹈类型风格,选择出主题动作,凭借着主题动作的“动机”在不同的空间、方位、节奏、速度中变化发展,组成舞句、舞段,构成一部完整的舞蹈作品,以此创作出来的舞蹈语汇,才能充分体现出作品的内涵。方正县老艺术家艺术团编排的群舞《莲花湖水最美》,根据她们普遍年龄偏大(中老年多),但理解能力强,想象力丰富,感情真挚的特点,着重于体现“莲花湖水美,方正人更美”这一主题。舞蹈语汇采用了东北地区大家较熟悉的动律,围绕着突出方正人民的精神面貌来设计肢体语言。没有高难度技巧,强调角色的内心体验,动作流畅,强化了舞蹈的艺术形象,给观众留下了美好的意境,演员也很喜欢表演这个舞蹈,成为了该团的保留节目,并在群众中广泛流传。因此说,在编舞设计上要积极运用、发展本地区、本民族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舞蹈语言,提高群众演员掌握风格特色的素质,这是至关重要的。舞蹈语言的简炼形象化,易学,便于流传,是社会舞蹈创作中的重要特点之一。

(三)

长期以来,广大群众总是习惯于传统性的舞蹈结构形式――即传统戏剧式的线形结构方法,尤其是社会舞蹈更甚,线形结构的舞蹈由开端――发展――高潮――结束,组成这种结构具有容易被广大观众喜闻乐见的特点:其一,有生动的故事情节,其二,有开端有结尾,其三,通俗并易于群众自己的表演。如《元宵夜》就是线形结构舞蹈,编导突出了舞蹈情趣,通过两位演员准确生动的表演,把观众带到了元宵之夜那灯如潮,人如海的场景之中,展示了一对情人在热闹拥挤的人海中观灯的各种情感心态,富有强烈的生活气和时代感,观众感到似身临其境一般。再如《胖嫂回娘家》,虽然这是上个世纪60年代的作品,舞蹈描述了一农家胖嫂大大咧咧,丢了孩子抱了冬瓜的生活情景,舞蹈情节连贯、风趣,观众欣赏时笑声不迭。即使站在我们今天的审美角度来欣赏这两部作品,它们仍然不失为优秀的社会舞蹈。这些作品采用的均是传统戏剧式的线形结构,在我们社会舞蹈这块百花园中,仍有许多题材需要以这种“老式”的结构方式去创作、体现。这是社会舞蹈创作的主要手段之一

(四)

随着当前人们知识面的拓宽,信息量的增加,人们的美学观和艺术观也随之发生了很大差异,一般地生活真实再现及“喜闻乐见”的传统戏剧式线形结构方式等,已不能够满足当前广大群众的审美需求。群众需要更能充分发挥舞蹈艺术特性的社会舞蹈创作方式。因之,社会舞蹈的创作需要多种新颖的、科学的结构方式和编舞法,来充分描述丰富的社会生活。块状结构的创作方式就具有强烈的概括性,它易突出时代感,对主题进行高度浓缩、凝聚,在表现上注重人物内心情感体验,有易于编舞和成效快等特点,也适于社会舞蹈的创作。《黄土黄》就是以板块式结构一展黄河儿女纯朴、坚贞、不屈不挠的龙的传人的精神风貌。编导精心选择了民间舞的素材,不断强化主题语言,着力于表现人物的心态、情态、神态。既保持了浓郁的地方特色,又融汇了现代意识,符合当前广大群众的文化心理结构,因此,才能在群众中广泛流传。

综上所述,社会舞蹈的创作必须有丰厚的生活基础,坚持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惟一源泉这一真理,立足于民族民间,强化编导的主体意识,选择生活中自己最熟悉和感受最深的题材,以纯真质朴的情感去感染观众。社会舞蹈不仅需要多种新颖的结构方式并存,而且必须使作品雅俗共赏,易于流传,即社会舞蹈创作必须大众化,并呈现多元化趋势。

上述论点是否得当,供同行们研讨指正。

上一篇:佛教思想对池田大作先生民族观的影响 下一篇:小议传统陶瓷艺术研究的现实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