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要从朗读出发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时间:2022-04-30 03:48:41

小学语文要从朗读出发提高阅读教学效果

摘要:朗读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那是传情达意的书声,更是浸透着学生思考与情感的书声。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朗读是重要的环节,抓好了朗读,也就能有效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小学语文;阅读教学;朗读

【中图分类号】G623.2

朗读,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理解文本的一种重要方式,更是一种艺术,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不断带领学生尝试、锻炼的一种技能。基础教育的语文教学中,朗读应当得到重视。

仔细研读新课标,你会发现《语文课程标准》对朗读教学特别重视。无论哪个学段都率先强调:“能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2011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和默读。”可见,朗读是贯串于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最重要的,也是最基本的语文教学方法。

纵观目前的阅读教学,朗读这一“价廉物美”的教学方法并未得到真正的,有效的运用。即使有,如雁掠过,且又“雁过无痕”,好多浮于表面的朗读既没有效果,还窒息了学生的灵性,更别谈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那么,该如何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中“以读为本、以人为本”的思想,让课堂书声琅琅,实现有效朗读,发挥朗读最大作用,让阅读教学回归本真,是我这几年来一直努力追寻的方向与目标。

一、巧妙范读,事半功倍

低年级的学生注意力很容易分散,课上进行有效地朗读更有利于他们全身心地投入,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可是长期的教学中,我们常常会发现孩子们的朗读中,总会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如:顿读、吃字,语气平平淡淡等现象。而此时教师进行必要的范读一定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在我一次赛课中执教《真想变成大大的荷叶》时:

生指名读后发现不是很理想,师声情并茂地进行了范读。

师:这是一首多美的儿童诗呀,小朋友们猜猜老师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呢?

生:因为老师读过好多遍。

师:是啊,但更重要的是老师一边读,一边想象画面,你们也想试试吗?

生:想。

生用上老师的方法,再次自由练读诗歌。

师:现在谁也来读一读?

指名读。

师:读得真不错,如果在读的时候能够做到,用口念,用心想,再用心去感受,那样一定会更棒!再试试吧。

生又一次自由朗读后指名读,读得越来越棒!

师:真像个小小朗诵家了,掌声送给他。

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我根据学情进行必要的范读,不仅激发了学生朗读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诗歌的美,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染,让他们在听读中进入诗歌的意境,同时顺势引导,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读出画面的意境,读出自己的感情,而不是生硬地教给他们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达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二、追问促情,彰显个性

人们常说:道始于情。当我们上课时,首先要感动自己,然后才能用自然流露的情感去感染我们的学生,带领学生入情入境。进入情境之后,我们可以通过巧妙的追问避免枯燥的讲解,尊重学生个性化的理解,生动形象地演绎“个性化”的感情朗读。

教学要因材施教,朗读教学也不例外,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尊重学生的个体体验和理解,珍视学生提出的不同的朗读法,让他们在理解中朗读,在朗读中尽情释放自己的情感。在这堂课中,我通过巧妙的追问,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悟,学生通过读,淋漓尽致地读出了心中独特的体验与情感,这也为学生日后的自读自悟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三、品味语言,读出趣味

语言学家吕叔湘曾说过:语文教学首要任务是培养学生各方面的语感能力。心理学家研究也表明:最基本的言语能力表现为语感。而培养语感最直接的方式莫过于让学生有效地朗读,品味文本的语言,真正做到“情动于中”从而“形于言”。

教师在进行朗读指导的时候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文本中的重要语言进行品读,在有目的地品味语言的同时,通过反复朗读,达到“熟读成诵,内化于心”的目的。让学生的朗读在“润物无声”中悄然提升,将语言文字与生活经验链接,触动学生内心的感受,即使评价语言也不游离于课文之外,使朗读显得趣味盎然,有滋有味,片段中学生的掌声便是最好的证明,真正达到了“以情带声,以声传情”之功效。

四、适时引领,读有成效

朗读表面上看起来是个“轻、重、停、连”等技术问题,实际上是借一定的技术来准确地传达内心的情感,应是精神与情感的飞扬。教学中把握好这一点,朗读才能精彩,教学才能有效。“朗读”是理解的外部表现,能把“情感”读出来,学生自然也就能领悟了语言文字所要表达的内涵。上述所言的“轻”与“重”,既指句子内部的轻重处理,也指比句大的单位如句群、篇章的处理。一个句子内部,意义焦点往往读得较重,非意义焦点往往读得较轻。对于篇章而言,情感轻缓的文本,朗读时宜轻;情感激越的文本,朗读时宜重。这里的“轻”与“重”如何体现呢?有的人简单地理解为声音高低。其实不然。声音高并不一定表示读得重,声音低也并不表示读得轻。这里的“轻”与“重”主要是指用气的力度。读得轻的,用气较弱;读得重的,用气较强。所以,轻重处理,最终是气息控制处理。教师引导学生学习朗读,就要学习气息控制。只有气息控制得好,轻重缓急等也才能控制得好。

当然,朗读的形式很多,自由读、个别读、齐读、合作读等,但是我们必须根据具体的教学情境,采取更为合适的朗读方式。在这个教学片断中,根据教学的难点,我进行必要的指导与提示,学生很快就能领悟,深入到文本的字里行间,体会到诗歌中所描绘的大海夜景,感受诗歌语言的优美,大海的静谧与柔美。

总之,朗读是阅读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要多一些思考,精心设计,让我们的学生在读中感知,读中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使我们的语文课堂充满琅琅的读书声,那是传情达意的书声,更是浸透着学生思考与情感的书声。让有效的朗读与语言的感知、理解、积累、运用等有机的融为一体,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上一篇:浅析皖江乡土资源在高校美术教学中的拓展运用 下一篇:尊重学生人格,高效解决课堂问题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