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2-04-30 01:44:08

加快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思考

[摘要]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血脉,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影响该地区的发展和未来走向。本文从文化视角剖析新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的重要性、必然性、紧迫性,并提出加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教育;民族文化;文化适应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5918(2015)22-0041-03

doi:10.3969/j.issn.1671-5918.2015.22.021 [本刊网址]http:∥

文化是人类在改造、征服和利用自然的实践活动中形成的一系列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它是由“知识技术系统、组织分配系统和目的意义系统连接而成的体系”。因此,文化一开始就与人类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就决定了不同地理单元活动的人们的生存方式和思维方式有所不同,决定了文化的民族性和国度性特征。特定区域的人类活动必然受到相应文化的指导和制约,这种文化也成为人们创造力的源泉。实践的变动性推动人类思维方式的进步和发展,是文化凸显规范性和结构性色彩,文化与实践是互动发展的关系,前人生活方式和生存经验积累丰硕的文化,这些文化对后人的生活起着潜移默化的影响,并在新的实践中不断发展和完善。由此形成与时俱进的价值规范和思维方式,民族和族群的迁移和流动及不同民族的交往,不断催生新的文化因子,进而推动文化的冲突和变迁。

新疆地处欧亚大陆的桥头堡,多民族交错杂居,各民族文化在此交相辉映、并存发展。古往今来,新疆各民族频繁的迁徙流动加速了各民族的交流和融合,正是这种民族文化的变迁与交融才使新疆多元民族文化熠熠生辉、经久不衰。新疆发展民族教育的相关政策及其存在问题,深刻而持久影响着新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等诸多方面。在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域环境、风俗民情,使得新疆少数民族文化具有与众不同的地域性特点。而在新疆地区民族教育培养目标的功利性,使它不能为区域经济发展提供智力支持。进而逐渐积累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目前新疆区域经济发展不平衡、人口素质差距悬殊,各族干部和群众要求快速发展的愿望极其迫切。一些少数民族大中专毕业生受就业观念的制约,不愿意远离家乡外出就业创业。当地劳务部门为了增加农牧民收入,纷纷成立劳务派遣公司,组织规模化的富余劳动力外出就业,也鼓励大学生积极创业,以缓解就业的严峻形势。尽管目前新疆不少农村缺乏中小学教师、医生等农业技术人才,由城乡待遇悬殊大学生却不愿下乡,即便是已经下乡的大学生村官大多也在驻足观望。尤其是那些来自农村的高校毕业生千方百计想留在城市,由此导致城市里人才大量过剩,而农村里人才紧缺。其反映的深层问题是当地民族教育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严重脱节,体制机制的创新和文化转型首当其冲。

新疆多民族、多元文化、多种语言、多种宗教并存发展的区情,其中,各少数民族呈现大杂居、小聚居的特征。截至2013年底,新疆人口总数2264.3万,含55个民族,其中13个人口较多民族达2252.01万。我国少数民族多居住在边疆地区,其特定的地理单元孕育着相对封闭又自成体系的政治系统、经济系统、文化系统和社会系统。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的加速推进,对少数民族地区原有的社会、文化、政治和经济结构全面的冲击,但这些结构面临外来文化的侵扰,发生变迁的速度和进程并不相同。近年来,新疆的文化教育发展迅速,其中,学校教育中少数民族学生人数迅速增长。“2013年,新疆有各级各类学校9124所,比上年增长1.39%。在校生462.16万人,增长1.05%,其中少数民族在校学生293.33万人,占63.47%。”而新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教育中,可以看到知识传授偏离了民族地区的历史文化传统、生产生活情趣和价值取向,目前学校教育关注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尤其青睐外来技术和知识,新疆本地民族的知识则被作为老朽被无情地抛弃。在这种教育思想指导下,精心培育的学生会向往更加舒适的城市和东部地区,并非留在本地建设家乡。因此这种“外向型”的教育模式鼓励大学生到城市或发达地区谋求更好发展,而非为家乡和本地区服务,该教育理念造成因本地区更加缺乏人才而使社会发展更加滞后。

当前新疆现行教育体制推崇外来文化色彩比较严重,对本地主流的传统文化知识相对排斥。教育作为开启现代化的重要途径,教育为现代化服务的理念本无可厚非,但它仅是教育众多重要职能之一,现代化在本质上只是一种人的生存和发展方式,并不囊括人的全面发展的全貌。如果随着教育程度的提升,学生们逐渐远离家乡努力向上流动和提升,那么这种教育将无助于本土文化的永续发展。从发展的概念来看,民族地区并不重视自身的悠久历史传统和实用技能,全方位的汲取外来知识,这种没有经过转化和嫁接的知识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民族地区的社会发展难题,文化发展必须以经济发展为物质基础,民族文化与其所依赖的生存自然生态环境、生活方式有着极为密切的关系。新疆多元民族、多种信仰、多元文化是其固有的区情、社情和民情,新疆的现代化建设不能仅仅着迷于“洋味”十足的物质现代化,更需要尊重少数民族的意愿,逐渐引导和培养他们的内生增长能力,切实实现其民族文化的秩序转型和价值重构,也切实实现民族文化的转型和创新。文化适应“具有不同文化背景的群体或个体相互间持续的直接接触,结果接触双方原来的文化都发生了变化。”因此,我们还应根据本民族文化和传统,大胆创新、开拓进取、兼容并蓄、博采众长,才能丰富和发展本民族文化。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综合治理和发展能力的提升依赖于“民众文化素养和思想素质”,并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的潜能,尤其要激发其精神动力在永续发展中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同时,教育活动的复杂性和系统性就决定了教育改革的艰巨性,现代教育并不拘泥于知识传授型的单项活动,更加注重综合能力的提高和完善。任何民族在进步和发展过程中必须借鉴一切人类文明成果,粗枝大叶的机械照搬外来文化只能是东施效颦、邯郸学步。教育创新的总体目标是提升国民素质和培养创新型人才。知识经济和信息社会的教育创新主要包含教育观念、教育结构、教育体系、教育途径和教育的时空范围,并将其作为激活社会发展和进步的元素加以培育,进而提升该地区的文化软实力。新疆地区民族传统文化现代化问题一直是一个客观存在且不容忽视的现实问题,需要从文化教育作为切入点,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努力,采取积极、有效、稳妥的各方面措施来提升少数民族地区的传统文化适应能力。最基础也最为关键的是从学校教育人手,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由于大多数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浓厚的宗教和文化潜移默化的熏陶中完成基础教育,对他们“实施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具有重要的意义。”同时在学校要培养少数民族学生的多元文化意识,学校教育必须提升少数民族大学生对“民族文化和身份的认同,要培养他们的多元文化意识,提高其对主流文化意识的适应能力。”这是因为文化因素是少数民族地区可持续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因素。不可忽略的是,民族传统文化对民族地区的学校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坚持学生完成学业与个性成长相结合,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一致,更要努力“培养学生的文化认知、理解与享用能力,文化分析、批判与引领能力,跨文化的交流能力与同情性理解的态度。”这样才能为民族地区培育适应时展,具有较强的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协作精神的复合型人才。

综上所述,民族地区在新中国成立后获得蓬勃发展的生机和活力。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通过财政倾斜、政策调整和对口援助极大地促进了民族地区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随着党和国家“一路一带”宏伟战略的实施,新疆少数民族地区面临着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同样也将面临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和转型的阵痛。这就需要全面协调、统筹发展,千方百计保障和改善民生,促进经济发展和文化进步双转型。但是新疆民族教育发展千头万绪,是一个长期的系统工程。既要“加强对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研究是十分必要而迫切的。”更要明确并加强新疆政治文化建设与民族传统文化的辩证关系,积极发挥传统政治文化的正向功能,增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文化的统摄作用,最终全面实现少数民族政治文化的转型。”新疆少数民族社会中仍然存在着经济发展严重滞后、人口素质亟待提升、文化产业和文化事业有待协调等严重束缚,这就要求新疆各族人民万众一心、众志成城、开拓进取、艰苦创业,推进新疆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实现新疆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的目标。

上一篇:全力推动威海工业向中高端迈进 下一篇:用五大发展理念编制“十三五”能源规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