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职语文低效教学及其纠正对策举隅

时间:2022-04-30 12:33:42

中职语文低效教学及其纠正对策举隅

摘要:中职语文低效教学主要表现在缺乏正确的学科理念和学生观;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不当;教学方法选择和活动实践设计有误;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不善;教师对学情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教学大纲》存在可操作性不强等。纠正低效教学,提升有效教学,有赖于采取针对性对策和强化《教学大纲》的落实与完善。

关键词: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3)02-0054-04

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研究,是有效教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普教语文有效教学研究而言,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特别是其中的低效教学及其对策研究,一直存在着许多空白、盲点和误区。本文试就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作简要分析,同时,结合一线教学的实际情况和新修订颁行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①的学习体会,提出对应的纠正措施和具体对策,以作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研究的引玉之砖。本文所谓的“低效教学”,是与有效教学相对的一个概念,是对中职语文各种违背教育教学规律、有悖于有效教学理念的低效甚至无效的教学现象、行为的统称或泛指。现将中职语文低效教学的主要表现及其纠正对策分述如下。

中职语文教学缺乏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

(一)主要表现

首先,许多中职语文教师没有形成正确的课程理念和学生观,仍然以应试教育做法、以培养个别拔尖优秀学生作为中职语文价值诉求和育人取向。这就导致了课堂教学不能面向全体学生、不能根据中职学生的学情特点和职业发展需要来制定合适的教学目标和计划,受益和活跃在课堂上的只是少数学生,绝大部分学生跟不上进度和基础要求,逐渐丧失了学习兴趣,沦为了听众或配角,导致了低效教学的产生。

其次,偏狭的职教语文观。许多教师没有紧扣《教学大纲》确立的“培养语文的应用能力,为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以及继续学习奠定基础”的课程目标和基本任务来规划、实施教学,课堂上突出的依旧是教师本位和学科本位;教学目标的制定不是从学生出发,而是从“高、深、全”出发;授课时唯恐不深、唯恐不细、唯恐不全,一心想着应试、拔高和“倾囊相授”。教师未能真正实现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以“用”为中心的转移。教师常常颠倒了师生关系,常常使学生为教师讲课“服务”,常常从教师的角度或应试的角度来思考问题以决定教学。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最为重要的基本理念,就是凸显“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学科定位,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以学生职业发展为主体、以实践应用能力为核心、以终身教育和可持续发展为导向的中职语文课堂有效教学价值取向和基本诉求。有鉴于此,中职语文最为重要、最为急迫的目标和任务,就是落实《教学大纲》的要求,培养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服务并突出学生的职业应用、职业生涯发展的实际需求,并以此定位来确立中职语文教育的学生观和教学观。

另外,要把语文学习与实践活动、课堂互动与能力生成的主动权、主要责任和参与机会还给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要根据中职学生的认知水平、程度差异和个性特征,关注他们的有效学习、有效参与和有效生成;处理好“下限与上限”、“吃饱与吃好”、“学科学习与职业发展”的关系;要紧扣《教学大纲》的课程目标和任务来统筹、规划和整合语文教学,厘清语文教学形式与内容、手段与目的的辩证统一关系,突出“使学生具备从事职业工作和适应职业变化所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的课程目标,减少以至杜绝低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学目标落实不力,三维目标割裂

(一)主要表现

许多中职语文教师对《教学大纲》提出的目标、任务只停留在认知层面,并没有从实践层面和实际情况出发,认真选择教学内容、设计教学活动和教学过程,导致《教学大纲》目标定位与实际教学目标达成之间产生了偏差,出现了游离于目标任务的内容和活动、游离于知识与技能的过程与方法,出现了为活动而活动的现象。这种状况,既不利于学生对知识与技能的掌握,又无助于学生思维和能力的发展,更有害于目标的达成,因而是没有价值的和低效的。

中职教学中还出现了三维目标割裂的现象和“贴标签”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教师不能紧扣学科的特性去把握中职语文“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具体内涵和呈现方式;没有将语文知识的学习积累、能力的培养、活动的开展与培养“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提高品德修养和审美情趣”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紧密结合起来,只关注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训练,忽视了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达成,造成了三维目标培养脱节甚至割裂的状况。更有部分教师将“职业规划与态度”和“为职业生涯发展奠定基础”等内容排除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之外,从目标达成的角度看,这也是低效的。

(二)纠正对策

准确的学科教学目标定位和有机统一的三维目标是促进中职学生发展、保证中职教学有效性的根本。《教学大纲》中最为重要的一点,就是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教学目标从学科体系中调整到以应用为主要特征的职业教育课程体系中”;而且,在课程教学目标中,又进一步明确:“(使学生)具备适应就业和创业需要的语文应用能力”,突出了中等职业学校语文课程的基础功能、服务功能和三维目标紧密结合的特点,这是《教学大纲》最为突出的基本理念和目标指向,也是中职语文教师必须在教学实践中不遗余力地加以落实的。

教学目标规定决定了教学内容的取舍与安排,影响着教学策略和方法的选择与使用,是实现课堂教学有效、避免无效的基础和前提。美国教育学家布卢姆认为:“有效的教学始于知道希望达到的目标是什么。”②中职语文教师要经常反思课程目标、教学任务的达成与教学设计、实践活动之间的关联度和有效性。“语文教学实践告诉我们:课时课文单元学期(年)学部的目标构成是由小到大、由低向高推进和提升的,而且是有机包容、有序发展的。语文课程整体目标的实现有赖于每一个个细小的、有价值的目标的实现;每个具体的语文活动,每个单一的小目标、子目标,只有不偏离大目标、总目标,只有在大目标、总目标的统合下,才能实现课程价值,放大整体效益。”③这是需要我们牢牢记取的。

中职语文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

(一)主要表现

教学内容确定和教材使用拓展不当表现为:一是忘记了教学内容的选择是为了实现中职语文的教学目标、是为了中职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和综合职业能力的培养与形成服务的。二是不分专业需求、不按学生能力发展实际,一刀切地使用教材、选择教学内容。三是混淆了《教学大纲》所分设的基础、职业和拓展三个模块的不同教学侧重、使用功能和语文能力培养特点、层次与要求。四是重拓展而轻应用、重拓展而轻扎实、重拓展而轻教材、重拓展而轻语言、重拓展而轻达成。这就导致了教学内容与中职学生能力培养的实际相脱离;导致了中职语文内容选择、教学设计与文本、情境的脱离;导致了淡化语文味、冷落语文教材、忽视语言文字、轻视感悟理解;导致教学内容的泛化、庞杂和随意性的泛滥,许多教师将贪多等于有效,授课看似面面俱到,实则蜻蜓点水、效果极差。以上种种,都严重损害了中职语文教学的有效性。

(二)纠正对策

《教学大纲》通过重新规划和明确要求,以增减内容和降低要求的方式具体调整、全面完善了中职语文的“教学内容与要求”。如在基础模块的“阅读与欣赏”部分,明确提出了学生应该在“通过阅读提高搜集相关职业信息的能力,从阅读中了解社会、了解职业,培养职业意识”;在职业模块的“表达与交流”部分,要求学生“掌握接待、洽谈、答询、协商等口语交际的方法和技能,做到……符合职业岗位的要求”。另外,《教学大纲》按照基础模块、职业模块和拓展模块对教材和教学内容进行阶梯层级设计和定向有序拓展,使得中职语文的学科专业实用性与学生能力发展的深度、广度较为科学、巧妙地结合在一起,较好地适应了当下经济社会对职教人才培养方式、应用能力培养层次和课程改革发展模式所提出的要求。《教学大纲》还通过降低文言文、写作教学要求和强化交流与表达、强化专业性应用文与强化实用口语交际教学要求的方式,使课程教学更趋务实,更具功能。

教学内容的取舍要符合科学性、符合目标要求,要有利于学生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文化素养提升,必须紧扣教学目标、重点和中心,用活教材文本;必须抓住语言根本,突出职业应用。不能因为拓展而舍弃能力、舍弃扎实、舍弃教材、舍弃语言根本,去满足虚假、低效的“广”、“博”。教师超越教材,应是基于对教材和教学内容的理解和把握、基于学生职业发展和能力培养的需要。总之,凡事都必须有一个度,过犹不及。

中职语文教学方法选择和实活动践设计有误

(一)主要表现

一是教师在教学方式的创新上迷失自己。相当部分中职语文教师热衷于形式的翻新,他们花费在设计教学环节和准备活动方式上的时间与精力远远超过对《教学大纲》的学习、钻研和对教学内容、学情的分析与研究。许多教师以表面热闹的“活动”装点门面,导致了诸如学习目标虚化、教学内容游离于主旨、教师引领作用缺失和华而不实的浮躁作风及肤浅学风的蔓延,因而大大降低了教学的有效性。

二是语文课堂教学问题设计缺乏科学性、针对性,脱离职教语文特点和文本情境,脱离学生学习环境与生活体验。教学中“牵牛式”、“请君入瓮式”的提问有余,开放的、因势利导的设计不足;“一厢情愿”的课文剖析有余,“举一反三”的能力训练不足;职业实践活动和教学情境的创设缺乏个性,难以激起学生的参与兴趣;教学步骤层次不清、过程环节跳脱;不善于调节、不预留余地,课堂互动随意化、无序化现象严重,造成了教学的低效。

客观上看,语文教学艺术具有个性化倾向和生成过程的复杂性特点,而“艺术的有效教学是充满变数、依赖于教学情境的把握和教与学主体的主观状态的,很难用‘科学量化’的手段来评价。”④同时,又因为有效教学是“预设与生成相得益彰的统一体”,而动态教学过程中的生成,既可能是有效生成,也可能是低效、无效或负效生成。⑤这些也是低效教学的原因。

(二)纠正对策

方法的选择和活动的设计要为目标和内容服务,为学生能力培养和职业发展服务。要注意因生、因时、因地、因文、因专业制宜。《教学大纲》增设了语文综合实践活动,目的是“在活动中提高语文应用能力,增强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提升职业素养”。我们强调学以致用,强调教学方法选用、活动设计展开和实践平台创设,目的是增强教学的情境性、针对性和有效性。

现代教学理念强调师生对话交往,这是一种“在相互倾听、接受和共享中实现‘视界融合’、‘精神互通’”⑥的交往方式。因此,要在加强教师在师生对话、学生之间对话和教学互动中的引领作用的同时,紧扣职教专业特点和学生生活、社会生活与职业情境,使之能从整体上和参与性方面引发学生思考、讨论,并获得体验、积累经验;要特别注意提问的适时、适度、适切,富于艺术技巧,杜绝随心所欲和不着边际。总之,“课堂教学应该关注在生长、成长中的人的整个生命。对智慧没有挑战性的课堂教学是不具有生成性的;没有生命气息的课堂教学也不具有生成性。从生命的高度来看,每一节课都是不可重复的激情与智慧综合生成过程”⑦。

中职语文教学评价和课堂管理、时间管理不善

(一)主要表现

许多教师习惯采用违背职教规律的应试教育、“以教论教”的课堂教学评价标准,或忽视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简单量化,视成绩等于能力,视高分等于有效;或存在着课堂教学评价的时机、语言、频度、形式等方面掌握不当和评价趋向浅表化,激励效果淡化;或将评价标准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与学生职业发展相脱离,违背了为学生培养应用能力和发展综合职业能力服务的中职语文课程功能与宗旨。

许多人对语文学科教学效果的显现具有隐性和长期性的特点不甚了解,往往喜欢以当下、眼前的成效、成绩来检验和判断语文教学效果、评价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他们无法引导学生静下心来,充分体验文字所具有的反复诵读、悉心品味的特性和魅力……他们往往基于一时的和表面的现象,来评价、判断有效与无效,这就导致了浮躁情绪和简单化、急功近利不正之风的滋生与蔓延,对有效教学造成了损害。

另外,许多教师教学组织能力和课堂控制力不强,难以及时发现和纠正学生学习的缺点错误,即使发现了,补救对策的针对性、有效性不够。教师或过多地提问,或不当地给予教学暗示,或游离性、评判性话语过多,使得学生无所适从、焦虑水平上升进而产生对认知的排斥。有一些教师还存在课堂教学时间浪费严重的现象。这些情形,都可能导致低效教学的产生。

(二)纠正对策

一是应当遵照《教学大纲》的要求,遵循评价主体多元化、评价内容全面性、评价方法多样性和评价过程发展性的原则,提高中职语文教学评价的有效性。要注意从中职语文课程目标和任务出发,由关注教师的“教”转向关注学生的“学”;由关注考试、关注成绩、关注知识的掌握转向关注学生的语文应用能力、综合职业能力和可持续的终身学习能力;由单一性的静态学习和以升学为主的评价,走向多元性的职业应用、就业发展和动态实践性评价。同时,注意课堂评价时机,善于捕捉闪光点,善用表扬和批评。

二是遵循语文学科自身的特点和规律开展评价。我们必须辩证地看待有效与无效、长效与近效;必须在关注当下显性效果的同时,关注其长期的、隐性的效果。因为语言能力的提升,人格特征的形成,民族精神的彰显乃至整个传统文化的传承光大等等,需要多因素、长时间的共同努力,方能达成。在评价时,对于这些基本特点和规律,应予以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体现。

三是语文教师课堂教学能力既体现在效果,也体现在过程中的每一个环节和细节之中,教师要不断提高能力和素养,提高教学智慧和艺术,提高课堂管理能力和有效性。同时,教师要增强责任心和紧迫感,树立全新的课堂时间观念,优化教学设计,优化课堂对策,优化课堂时效,优化课堂语言,确实提升有效教学。

中职语文教师对学情个性研究和因材施教不足

(一)主要表现

首先,长期存在的种种原因,使得我们对学生内源性问题的了解与研究,对学生学情及差异状况的掌握,对于学生身心发展及成才规律的探究,对于学生“现有与已知”和“最近发展区”的把握,一直做得非常不够、非常不好。我们对于“有效”的理解,更多的只是限于学生学习成绩和表现,其他的或无暇顾及,或过问不多。

其次,从客观上看,学生现有学习水平和“最近发展区”是隐形的、是无法明示和量化的,而且每一个学生都存在差异,这就增加了对学情状况、对“最近发展区”把握的难度和施行个性化教学的难度。同时,“因材”是“施教”的基础,只有正确理解“材”,才能对学生实施有针对性的教育。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倾向和错误的职教观、学生观,使得“因材施教”异化为“因成绩分材、分班、分专业”。同时,现代班级大班授课制、学制与目标要求的整齐统一、师生负担沉重和中职学生自觉学习的动力不足等原因,都是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的不利因素,也容易导致低效教学。

(二)纠正对策

首先,掌握学情、探明“现有与已知”,从而确定“最近发展区”,进而制定科学对策,求解中职学生语文知识积累、能力形成和素质提高的最佳时机、途径和切入点,施行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这是避免“教师的解读思维活动与学生同在一个层次上”⑧,也是避免低效教学的关键。美国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先生曾说过:“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学生已经知道了什么,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为此,我们应该凝聚一线教师、专家学者和教育官员的智慧,合力攻关,加快对学生“现有水平”与“最近发展区”的科学研究和成果应用,以破解有效教学的难点,突破其瓶颈。

其次,要树立正确的职教观和学生观,要关注差异、关注个性,关注学生发展和为化解因材施教的困难创造条件。教师既要了解和掌握学情特点、探究和把握学生现有语文水平和“最近发展区”,又必须将个性化教学和因材施教落到实处,体现在教学过程的每一个环节和每一个方面,努力做到:分层次制定教学目标和要求;分层次备课、授课和达标;分层次质疑问难、启思启智;分层次布置作业与辅导提高等。教师要在“长善”与“扬长”的同时“救失”和“补短”,做到“长善”、“扬长”与“救失”、“补短”两手抓,两手都要硬、两手都有效。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掌握学法、适应教法,适应班级团队和职业氛围。

中职语文《教学大纲》需要继续完善

(一)主要表现

首先,在能力培养方面,《教学大纲》对中职学生语文能力体系建构和培养措施的细化、量化、序化的科学性和可操作性表征不足。例如,中职各个专业的学生应该具备哪些语文能力?这些语文能力体系结构和特征、特点如何?如何将总目标细化、量化和具体化为可操作的学时、单元和学期(年)学习目标和教学、教材内容?如何将总目标转化、序化和科学化成为一个个具体的、相互衔接的、指向明确的和可验证核查的目标链?中职语文应用能力培养与综合职业能力发展的关联特点、关联度和基本规律如何?等等。这些事关中职学生语文能力培养和课程目标达成的关键问题,一直是《教学大纲》的软肋和实际教学的盲点,这就是低效教学的深层次原因。

其次,在权威性方面,现行《教学大纲》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并未真正确立。这就导致了教材、评价与教学实际的脱节和“多张皮”状况的产生;导致了学校和教师依然从经验出发,从本本出发,从考试成绩出发。

最后,在学科定性方面,《教学大纲》肯定了语文课程具有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这有其积极的一面;但“工具性”和“人文性”应该如何统一,学术界至今莫衷一是,争论不休。这些无谓的争论和理论上的混乱导致一线教学无所适从;导致了教师把语文教学的人文性理解为对课文所反映的人类生活场景的把握;导致了把语文课上成了生物课、地理课、历史课等问题的产生。这是低效的又一原因。

(二)纠正对策

首先,修订和完善《教学大纲》并确立其在学科教学、教材编写和考试评价中的权威地位和指导作用。这是一件长期的、艰苦的工作,必须持之以恒、与时俱进。目前,要借新《教学大纲》颁行的东风,首先厘定课程内容,开发语文知识,细化能力要求;在《教学大纲》的既有框架内,全力构建“有效教材”,并在遵循“文质兼美”的前提下,甄别所选文本、所辑资料的功能、作用,保证课程目标向语文教材、教材向教学、课堂向学生传递的科学性、有效性和可操作性。

其次,加大《教学大纲》学习、研究和执行的力度。修订后的《教学大纲》大幅调减、降低文言文、写作等一些学习难度大的教学内容,同时,对应强化、增加了交流与表达、专业性应用文和实用口语交际等直接与职业、就业相关的语文实用内容,这些调整是必要的、有效的也是值得肯定的。为此,学习、研究、落实《教学大纲》,加强学生学情和能力培养规律的研究,是中职语文教师日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的重要任务,也是彻底改变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所必需的。

总之,中职语文低效教学,既有教师因素,也有非教师因素;既有学生自身发展因素,也有社会和语文教育的客观环境因素。了解这些现象,探究问题成因,积极采取纠正对策,切实减少低效教学,全力提升有效教学是中职语文课程改革的急迫任务和艰巨工作,它有赖于《教学大纲》的全面贯彻落实和不断发展完善,有待于一线语文教师、学者专家和教育行政官员的合力攻关、持续努力和不断探索。

注释:

①见教育部关于印发新修订的中等职业学校语文等七门公共基础课程教学大纲的通知,2009年。

②陈琛:《力戒“无效”,力求“有效”——课堂无效教学现象的归因及对策探析》,《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科版),2007年第2期。

③杨百良:《语文说课及其问题纠正简论》,《福建教育学院学报》,2006年第5期。

④刘桂秋:《有效教学概念新探——综合有效教学观之下的有效教学》,《课程·教材·教法》,2008年第9期

⑤⑧余文森:《有关教学有效性的几个思考》,《教育时报》,2006年第9期。

⑥余文森:《新课程背景下的公共教育学教程》,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版第258页。

⑦钟启泉,等:《为了中华民族的复兴 为了每位学生的发展》,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年版第278页。

作者简介:

李葆华(1967—),女,福建漳浦人,厦门工商旅游学校讲师,研究方向为中职语文有效教学。

上一篇:关于农业职业院校发展外语专业的新思考 下一篇:对提高高职院校计算机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