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夜,我们一起聊创意!

时间:2022-04-29 07:14:12

这一夜,我们一起聊创意!

8月2日晚上,来自新加坡的著名艺术设计潮流书店Page One携手《明日风尚MING》、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在国贸商城区域三Page One书店举办《赖声川的创意学》新书会,创作人赖声川先生亲临现场,与我们分享创作心路,一窥创意学的奥妙。

《赖声川的创意学》是国内第一本将创意规则化、步骤化的实用工具书,书中首度以金字塔概念解释创意成形脉络的思考架构,会当晚在Page One书店就可预定这本创意经济时代之企业经理人、营销广告人必备的案头书。

新书会现场,知名创作人赖声川先生的亲临,他的多部经典剪辑作品成为《赖声川的创意学》的系统视听展示。这一夜,赖声川先生与编剧、策划人史航以及《明日风尚》副主编王东莉一起聊创意。在舒缓平和的氛围中,让众位媒体朋友、来宾体验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名人书籍会。

对比2006年版,无论外形包装还是内容设计,都多了份质感和小巧。赖声川兴奋地说,这本书更符合他的“个性”,会上还特别感谢了广西师大出版社理想国。会进行时,一次次热烈的掌声告诉我们,再次带给内地读者朋友的是等来久违的大师归来和那份创意学可激发的能量。

创意,智慧的碰撞和方法的对接

创意是一场人生的修行。创意可以分两个领域来学,即方法和智慧。生活中,他们可以运用到各行各业。

赖声川提到,“在创意上似乎能够教给大家的都是方法,但是,好像全世界的学校或者个人也没有传授关于智慧学课程的。所以我认为智慧这东西或许是不能教的。”

对于智慧,没有人愿意定义这一概念,若有人定义了,那是不是每个人要依循这个定义过日子,现代的社会也是不允许这样的。由此看来智慧的领域就是生活!

学习中,我们所有的教育中传授的都是方法,方法的领域就是艺术。尤其在创意学里,学习创意是智慧与方法二者必须兼具的,赖声川告诉我们这是要写这本书的初衷。因为创意是可以教的,创意是可以学的,让大家知道创意其实并没有那么难!

当会现场主持人史航问到“当赖先生写这本书的时候是否考虑到受众,读者会是您学校里的学生、艺术家、剧场工作者还是广泛的人群?”

赖声川言,在创作这本书的时候也有偷偷的想过是否适合更多领域的人。2006年的春天,这本书等待他完成最后一篇稿的时候,赖声川在斯坦福大学任教,学校里恰巧要开设一门创意学课程。校方希望他给三位博士讲解创意,让赖老师印象深刻的是,第一堂课中,仅3个人的教室挤满了35个人,更让他吃惊的是这35中包含了各个专业的人,不难发现,大家对创意学这么有兴趣。

这时候的赖声川任务就很重了,他希望更多的人去了解学习,在最后完稿之时,更多考虑到让广泛的人去了解。后来的事实也证明了,现代的企业、工商业都是需要创意的,当第一本创意书出版的时候,很多企业让自己的员工把它当成必读物,他也受到来自很多地方的邀请,分享创意学的演讲!

那份在无形中被遮蔽的创意

史航幽默地说道,其实各个行业都需要创意,无论公司企业,还是个人求婚,他们都需要创意,中国有句老话叫“画龙点睛”,但很多人都习惯戴着“墨镜”,无处下“点睛”之笔。然而赖声川的这本书却教会你自己如何为自己“点睛”。

一本好的书对每个人都会有帮助,但赖声川提醒读者,“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不是说你读了通宵把它读完就会透了,而是需要读者打开心灵,悉心体会。”

这本书的内容有十六章,它代表的不仅仅是十几面镜子,更是十几扇窗子,因而这是很难被量化的一本书。赖声川说道,“做这本的时间花费了很多的心血,足矣花去做四部戏的时间。”那么,这一切完全是因为他知道创意是非常可贵的能量,可惜很多人不知道自己已经拥有,希望这本书能够打开每个人心灵深处那扇创意之窗。

创意的学习更要懂得人生,赖声川作为艺术创作者,切修持佛法极深,他相信每个人身体里都潜藏着创意的无限能量,这个能量只是被遮蔽起来了,

生命的本质就是创造,在我们生活中,望见天空中的一朵云,小孩子会天真烂漫地跟妈妈说:“天上有一只狗。”此时妈妈会告诉他,“哪里有狗,那是云”。从此,这位小孩的天空里只有云,再也看不到其他的东西。生活中还有多少这样简单的例子,让我们的创意能力被遮蔽了,而生命的存在却把创意吞没了。那么,创意学这本书里满怀慈悲地启发人们避免这种吞没,慢慢的重新打开自己,继而可以永远去用。

创意,其实是一种选择

作品的创意题目越难风险越大,往往难题答案的影响力是最大的,最终有可能是让人终身难忘的事情。例如《如梦之梦》这部作品,赖声川在创作过程中,是非常艰难的,当这部剧呈现出来的时候,证明了这点。

在工作岗位上,老板给员工所有的题目中,当员工选择最简单的问题的时候,于是有个最简单的答案。这也是创意,那么这个创意的地位也是相对比较低一点。

赖声川曾说过,创作也就是选择,让每个人的印象都很深刻,当我们在创作作品时面对空白的时候,这句话让我们豁然开朗,发现其实我们都在不自觉的选择着,这种选择已经变成了有机的选择。

美国建筑师赖特曾经说过一句话,“当你设计一个建筑物之前,其实它已经存在,只是要去找到它才行。”创意是凭空的,也是有条件的。不要有压力的把创意说成为“是非题”,他是“选择题”,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看到的越多我们的选择也就越多。

在作品创作过程中,原则上,赖声川不是一个自传式的作者,以他的创作风格是不会把自己的生活经验放在作品里的,在创作的30多个舞台剧中,如果要问哪个角色是体现并属于他的,答案是找不到赖声川的影子。

然而,《那一夜,我们在旅途中》相对比较特殊,剧中都是他个人的旅游经验,但是这部创作还是符合他的个性,这些经历仍属于另一种转换的方式,他是用相声展现出来。在创意实现后,剧中不但包含了旅行中的经历和所见所闻,还有生活中这么多年生命本身的感悟,这部戏最终还是回归到一个问题,“人要旅行到什么地步才会满足,关键在于你个人的世界是在旅行中越变越大还是越来越小。”两种完全不同人生哲学体现在戏中。

创意三毒之“灵感”

近几年,创意产业抬头了,无论是在电影、戏剧还是广告这些行业中的发展均越来越蓬勃,我想这些都是好事。

在《赖声川的创意学》这本书中赖声川老师提到创意有三“毒”,那就是动机、经验、灵感,当我们读到书中“灵感”的时候,相信每一位做创意的人都会为之一震。灵感可以是意识中突然兴起的神妙能力。产生灵感几乎不需要投入经济成本,而灵感本身却是可能有价值的。

赖声川认为,灵感就是感觉,对于做创意的人来说,他们具备着感觉和敏感度。这感觉可以是良药,也可以是毒,当他们在看任何事物的时候都很感动,无论多么敏感但是都有个限度,无论多么感动某些时刻是需要关闭掉的。我们的头脑需要空间,若塞满了观念和标签是无法创作出来的,创意是需要空间的。

在这本书中,蕴含了创作人、舞台剧导演赖声川的生活体验、作品案例,分享积累多年的创作和教学经验,解析创意生成和实现的过程,实用、开放、引人思索。让我们在赖声川大师的解读中,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那场关于思想与创意的饕餮盛宴吧!

作者简介:赖声川,创意源源不绝的创作人,1954年生于美国华盛顿,美国加州柏克莱大学戏剧博士,现任国立台北艺术大学教授、美国斯坦福大学客座教授及驻校艺术家、“表演工作坊”艺术总监。29岁时开始剧场创作,至今编导舞台剧27部(包括轰动亚洲的7小时史诗《如梦之梦》)、电影两部(包括享誉国际的《暗恋桃花源》)、电视影集300集(包括家喻户晓的《我们一家都是人》),另有剧场导演作品22部(包括莫扎特歌剧三部)等。

上一篇:经济型酒店的卡位之战 下一篇:正大携手易传媒推出LBS品牌活动 引领鞋服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