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信贷”做成“大文章”

时间:2022-04-29 02:55:01

“小信贷”做成“大文章”

江苏省睢宁县邱集镇鲍楼村村民高洪之以前靠在外打零工养家糊口,2013年,他在当地农商银行申请到1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猪养殖,两年来,共养猪20余头,年收入近3万元。在江苏省,像高洪之这样借助扶贫小额信贷脱贫致富的人数不胜数,小信贷成就了他们的大事业。

扶贫小额信贷是历届江苏省委、省政府对贫困地区的特惠政策。特别是“十二五”期间,江苏启动实施“脱贫奔小康工程”,把扶贫小额信贷作为精准扶贫的一项重要抓手,加大推进力度,有力促进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和增收脱贫。

江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实施,为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切实解决了资金缺口“瓶颈”的大问题,为他们脱贫致富提供了帮助。据统计,2014年度,全省累计发放扶贫小额信贷44亿元,受益贫困农户达37.3万户。

阳光信贷 为发展生产加动力

近年来,江苏省在推进扶贫小额信贷过程中,针对各地实际情况,对相关激励政策进行了调整完善,尤其是针对县一级农商银行和县扶贫部门采取了考核激励措施。省财政每年都委托社会审计机构对各县扶贫小额信贷工作进行审计,并依据审计结果,拨付贫困农户贷款贴息资金和兑现部分奖励资金。各地为扎实推进扶贫小额信贷发放工作,印发了相关宣传单发放到村到户,并利用广播电台和有线电视等新闻媒体广泛宣传报道,使扶贫小额信贷政策家喻户晓。

县级农商银行还广泛开展“阳光信贷”,对农户开展贷款授信工作。如沭阳县出台激励政策,由县财政额外出资对贷款发放工作进行考核奖励,并落实乡镇农商银行网点,把临时服务柜台搬进村,就地就近发放;滨海县扩大贷款单户额度,由县财政追加贷款贴息;泗洪县组织县纪委、县委农工办、财政局检查督促小额信贷发放,确保工作落到实处。

目前,江苏省的扶贫小额信贷工作已持续开展近17年,累计发放贷款226亿元,受益贫困农户达249.8万户,受到脱贫群众的广泛称赞。

解决了银行贷款“门槛高”的问题。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除了自身要具备银行贷款条件外,还需要提供有效担保。但由于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家庭主要收入来源于种植业,或一些简单的农产品加工和流通服务,往往受到农业生产周期、自然气候、农产品价格波动等因素影响,收入不稳定,无法保证还贷预期。银行为了规避风险,也会有“惧贷”或“惜贷”行为,农户想贷款一般很难。而扶贫小额信贷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降低了贷款“门槛”,让农户发展生产的底气更足了。

解决了贷款成本高的问题。银行一般性的商业贷款利率比较高,通常在8%~12%左右。贫困农户到银行申请贷款,除了要面对贷款本金还款压力,到期还需支付较高利息,可能在申请贷款过程中还会有其他不确定成本存在。扶贫小额信贷特惠政策则较好地解决了贫困农户贷款利率负担重问题。如一般农户申请商业贷款1万元,期限1年,动辄就需要支付800~1200元不等的贷款利息,而贫困农户使用扶贫小额信贷,则只需要承担300元利息。据了解,目前各地金融结构储蓄存款利率均实行自主定价,1年期存款利率一般定价在2.8%~3.2%。因此,贫困农户实际承担的贷款利息与一年期的储蓄存款利息相当。

解决了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启动资金的燃眉之急。江苏扶贫小额信贷政策的出台,为建档立卡贫困农户发展增收项目提供了启动资金,解决了他们发展产业的燃眉之急。只要是符合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条件,就可以随时到农商银行申请贷款。可以说,扶贫小额信贷充当了贫困农户发展产业项目资金需求的“加油站”。

创新机制 为脱贫致富添活力

如今,江苏的扶贫小额信贷以2个多亿的省财政担保资金,撬动了45亿元左右信贷扶贫资金的滚动发展,为金融扶贫机制创新找到了一条好路子,也为更好推进江苏脱贫奔小康工程增添了活力。

贫困农户创业增收效果好。建档立卡贫困农户通过扶贫小额信贷的支持,普遍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泗洪县潘岗村潘克千等贫困农户有了小额信贷的支持,各自承包土地20~30亩,种植油桃,每亩可实现收入3~5万元;东海县安峰镇小稠村贫困农户赵元笔使用1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发展生猪养殖,其猪苗、饲料和养殖技术均由温氏集团公司提供支持,年收入达到4万元,其养猪场总资产已达7万元。

能人大户带动贫困农户就业增收效果好。赣榆县塔山镇前进村私营老板刘勇带动当地妇女60余人常年从事柳编加工,产品全部由公司收购并出口到欧洲,年产值400余万元。2013年,刘勇通过与本村村民李进、刘永忠等10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签订帮扶协议,使用5万元扶贫小额信贷,吸纳和带动10户贫困户共同发展柳编加工。通过该项目带动,李进等人户均增收5500元以上。沭阳县马厂居委会的郑景军养鸡4万多只,使用扶贫小额信贷5万元,根据协议,他帮助5户贫困农户发展家庭养鸡项目,并负责良种、饲料和包销包售服务,此外还吸纳6户贫困户到其养鸡场务工,人均月工资不低于1000元。

促进经济薄弱村优势特色产业发展效果好。农村经济发展离不开产业的带动,农业产业化发展需要靠优势产业来带动。沭阳县以扶贫小额信贷为平台,打造村级特色产业,先后增建花卉、大棚蔬菜、食用菌、畜禽养殖等高效农业示范区49个,带动当地1.5万户以上贫困农户增收脱贫。2013年,该县东小店乡店西村为92个贫困农户发放小额信贷115万元,扶持发展林地生态鸡养殖与林套蔬菜种植项目,户均增收8000元,该村也成为当地有名的林地套种特色村。淮阴区渔沟镇杨庙村2组蔬菜种植大户王笑忠,2013年使用扶贫小额贷款5万元,扩大蔬菜种植大棚50余个,种植面积75亩,吸纳了本村20多人长期为其帮工,并带动10户贫困户发展大棚蔬菜种植。通过王笑忠提供籽种、生产材料及信息技术的支持,如今10户贫困户种植大棚年收入均在1万元以上。

精准扶贫帮扶措施效果好。扶贫小额信贷让贫困农户在发展产业项目中得到信贷资金支持和技术服务,帮助他们就地就近创业就业,实现增收脱贫,在提高扶贫精准帮扶度的同时,也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创造了条件。宿豫区从2012年开始,在发动党员干部结对帮扶,以扶贫小额信贷发放推进贫困农户发展产业增收的同时,利用扶贫小额信贷带动作用,重点扶持“三来一加”小微企业,有效解决了当地大龄及无法外出务工人员的就业问题,也使得当地“三来一加”产业项目越做越大。宿城区蔡集镇徐洼村9组66岁的木工张新芳,全家五口人,儿媳为聋哑残疾人,家庭拖欠外债,经济十分困难。2013年,在镇村帮扶人员的协调下,张新芳申请到自主创业项目财政奖补资金2000元,在淘宝平台注册“爱姣家具”网店,同时申请使用1万元扶贫小额信贷,搞家庭式板材家具加工。其“爱姣家具”网店2014年成功交易了213个订单,网络销售额达10.5万元左右,实现纯利润3.8万元。

上一篇:环氧类材料在下硐大坝溢流面修复中的应用 下一篇:特教学校计算机教学方法的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