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探析

时间:2022-04-29 04:15:05

《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实施探析

摘 要:采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改变了传统“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教育模式,加大实践环节的教学,注重学生焊接技能、综合素养的培养。此教学模式不但提高了教学质量、培养了学生的综合能力,而且也促进了“双师型”教师的发展。

关键词:教学模式;教学做一体化;技能培养;焊接

中图分类号:G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18(2012)07-0118-02

《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是我校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的一门核心技能课,它在焊接专业人才培养方面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学生后续专业课的学习、职业资格证书取证、特种作业操作证书取证以及以后的上岗工作提供了必备的理论知识和技能基础。课程包括理论与实践两大部分,以“掌握基本理论、强化应用、培养技能”为重点。从2009年开始,我们在教学实践中尝试运用“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模式,教学效果显著。

一、课程的教学历史分析

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是我校较新的专业,从2005年开始招生,每届在校生只有一个班,人数在20-40不等。起初学校的实训设备较少,又没有合适的、固定的实训场所,教学多在教室进行,实践环节只是走马观花。2008年,学校一次性投入50万元左右,购买了大量的焊接实训设备,并组建了焊接实训基地,为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力的保障。以往采用理论教学与实训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即:先理论教学、后实训实践,使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在不同的时间、不同的地点中各自独立了出来。这样就导致了多数学生在实训时忘记了理论知识,不能很好地利用理论知识来指导实训的操作。使得在教室中教过的理论知识,在实训时还要重复讲一遍,致使动手操作的时间被占用、被缩短,技能水平不能得到很好的培养。这与高等职业教育及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相违背。

二、“教学做一体化”的教学实施方案

(一)课程整体设计

1、通过课程调研、职业岗位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岗位职业能力分析,我们了解到,随着社会产业从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的转型,现在的企业的产品由实用型向高品质方面转变;同时,按照我院焊接技术及自动化专业以往毕业生实际工作的情况来看,我们的毕业生主要在造船企业、石油化工建设企业就业的比较多,这些企业在焊接方面虽然不断地引进新技术和新装备,但是传统的半自动焊、焊条电弧焊、钨极氩弧焊及自动埋弧焊依旧是其主要的生产装备,而且对于操作者的实际操作能力也提出了较高的要求,一些企业甚至直接依据国际标准来进行产品检测,所以,这类行业需要大量的焊接技师和高级技师、以及相关的基层技术及质检人员来保证产品的质量。因此,我们在课程设计时,依然以传统焊接方法为重点。

2、现在的企业为了降低制造成本,不希望在企业中进行各类技能的基础培训,他们希望所招收的员工既具备顶岗能力,同时又能够较好地适应社会对专业人员的需求。所以,我们在课程设计时,重点突出了基础操作技能的学习和掌握。教学过程中,我们再结合电焊工国家职业标准来修改完善《焊接方法与设备》课程标准,进一步完善课程的整体设计与改革。

3、结合课程的设计,我们制定了相应的教学目标,即:在教学内容上突出技术的适用性,并结合技术的先进性;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焊接技能、切割技能、工艺制定能力和安全生产能力等。

4、教学方法上,我们设计采用项目导向、任务驱动等教学方法,使教学项目实施与真实工作过程相结合。

5、教学地点的设计上,我们改变了以往以教室为主的情况,除必要的理论知识学习依旧保留在多媒体教室授课外,其它的教学地点均由教室改为实训基地,实行教、学、做一体化教学。

6、设立新的考核评价体系。我们改变了过去仅用闭卷考试的成绩来衡量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的方法,采用了理论考试占30%、实际操作占70%的考核体系,改变了学生死读书、读死书的学习方式。

(二)课程教学内容设计

依据前期的课程总体设计及学院课程标准,我们对教材中的教学内容进行了筛选与整合,共设计了6个教学项目,合计90学时。6个教学项目分别是:焊条电弧焊技能训练、自动埋弧焊技能训练、CO2气体保护焊技能训练、手工钨极氩弧焊技能训练、氧-乙炔气割技能训练、等离子弧切割技能训练,并按照需求进行了课时的分配;同时,我们在每个教学项目下又设计了若干个任务与技能拓展,以突出焊接操作技能的实用性训练。

(三)课程教学实施过程设计

本课程教学实施过程可以归纳为4个步骤,分别是:理论与安全知识学习,以教师讲授为主;制定实训方案,以学生亲自动手作为方案的制定依据;实训实施,以学生做为主;评价与考核,采用自我评价、互相评价和教师评价相结合的评价体系。

1、“理论与安全知识学习”阶段:授课教师结合课本的教学内容,结合不同的焊接设备及方法,按照其实际的应用情况及相应的安全操作要求,编制PPT课件,并对学生进行系统的讲解;对于理论内容较为难懂的部分,教师结合所搜集整理的视频资料等,从理论上让学生建立对所学内容的感性认识,从而为后续的实际操作环节铺垫好道路。

2、“制定实训方案”阶段:授课教师根据理论知识点及教学项目的典型工作任务,对实训任务进行详细分解,合理配备实训资源,合理利用实训场地;同时将学生分成若干实训小组,小组中优劣平衡。

3、“实训实施”阶段:学生实训小组提前按照实训方案准备好各类设备、工具、材料及防护用品,并在教师的指导下,按照实训方案,认真进行实训操作;同时要求小组中每名同学都要亲自操作,当一人操作时,小组中其他学生可以观察操作者的操作情况,并指出错误之处,直至每人都正确、熟练为止。

4、“评价与考核”阶段:当小组中所有人员都能够熟练操作后,实训小组组长可向教师申请考核。教师根据小组中所有学生的实际操作效果,当场给出考核成绩,并将此成绩列入课程的考核体系中;每项教学工作任务结束后,由教师当堂进行点评。

(四)课程教学方法设计

上一篇:浅析高职高专计算机实验室教学改革 下一篇:职业素养在职业院校语文教学中的体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