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

时间:2022-04-28 11:45:40

浅论新闻娱乐化倾向

近年来,新闻娱乐化现象,引起了媒体理论界和实践阶层的广泛关注和重视。就新闻娱乐化的诸种表征而言,所谓新闻娱乐化,其实就是新闻传播主体无论是在内容选择上还是在制作形式上都努力将休闲娱乐元素引入到新闻节目的制作中去的一种倾向和手段。

新闻娱乐化现象起于上世纪40年代,最早从报业产生。当时正是广播的黄金期和电视初创期,面对媒体激烈的市场竞争,西方报纸为求生存,开始改变传统的新闻报道方式,向日常娱乐方向转型。电视新闻节目娱乐化的最早尝试应属1968年美国哥伦比亚广播公司推出的一档具有全新理念的新闻杂志节目《60分钟》。它的制片人唐・休依特说《60分钟》“是要开创一种与传统的一本正经的问题(issue)探讨和一板一眼的新闻播报不同的电视节目形式,要用‘讲故事(stories)’取代‘探讨问题’”。①经过“像好莱坞包装电影那样”对现实进行的包装,《60分钟》报道的新闻事件和黄金时间播出的故事片相差不大,有情节、有冲突、有悬念,主持人或记者常常像侦探一样追踪事件的原委。《60分钟》获得巨大的成功,同行们纷纷效仿并在此基础上又进行了不同程度的发挥。而新闻的娱乐化制作模式进入中国则是上世纪90年代的事情。

新闻娱乐化在中国的实践虽并非尽如人意。但是,不管怎样,新闻娱乐化在中国大地上落户并且逐渐走向繁荣,却是一个不容争辩的事实。

具体说来,是当下中国特定的社会人文背景和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价值取向催生了当代新闻的娱乐化功能。

首先,新闻娱乐化一个主要的着眼点就是要为普通市民阶层的日常休闲生活提供娱乐消遣服务。当下中国,主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然而在此之前,从建国后到80年代,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一直是当时社会文化格局的主导和主体,大众文化鲜见自己的领地。改革开放以后,尤其是90年代以后,随着文化体制的调整、国外各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的涌入,人们的生活方式也随之改变,逐渐形成了主流、精英、大众文化三分天下的格局。尤其是在大众消费市场上,主流文化和精英文化的话语力量日渐式微,而大众文化却因为对普通平民阶层的关怀而赢得了社会各阶层的青睐。关注个体的生存境遇,关注生命意义的完善和生存质量的提高,成为大众文化制胜的法宝。为了争取最大量的消费群体,传媒也不得不正视大众文化消费的现实,选择融入大众文化并推动大众文化发展的一些要素。在这种社会文化背景下,媒体的娱乐化倾向便有了自己存在的合理性。

其次,市场化运作要求媒体必须按市场规律办事,这决定了媒体不可能再依靠国家有限的财政拨款包揽一切,必须向市场要饭吃。广告便成为各类媒体的主要收入来源,对受众数量最大化的追求成为媒体的目标。而普通市民阶层既是受众也正是一个庞大的媒体消费群体。传媒在坚持新闻的基本特性如真实性、贴近性、相关性基础上,努力尝试信息的传递能融入到接受主体的日常生活文化中去。可以说,媒体市场化的尝试是新闻娱乐化发展的一个深刻的现实依据。

当代新闻娱乐化倾向不仅有其必然性和合理性,而且它还折射出了传播理念和新闻价值观念的变化。

首先,我国传统的传播理论认为社会主义新闻事业是无产阶级政、政府的喉舌,也是人民的喉舌。在确定“喉舌论”这个功能定位的同时,也就认同了传播行为作为“传播主体对接受主体说”的单向行为。传播主体传播什么,受众就得接受什么。单从对接受群体的“受众”概念的指称,就已经埋下了“被动接受”的伏笔。在这个理论中接受群体的主体意识是无足轻重的。随着社会群体普遍的主体意识和民主意识的高涨,这种运作模式显然不能满足信息消费者的要求。而新闻娱乐化将观照点更多地投射到普通人身上,投射到人们衣、食、住、行的日常生活中去。看似休闲、娱乐、通俗的新闻,对受众的潜移默化起到不可低估的作用。在这个意义上,本文更倾向于将接受群体称之为“接受主体”,而非“受众”。新闻传播也由宣传本位向新闻本位回归。

其次,传统的新闻价值观念只强调新闻的教化功能和信息功能,而媒体的娱乐功能仿佛只是流行歌曲、电影电视、畅销小说的事情,与新闻报道毫无干系。事实上,在当代大众传媒中,媒体的信息功能和娱乐功能二者合流的倾向日益明显,新闻也可以供人欢娱,娱乐节目也可以同时提供信息。新闻娱乐化的传播实践为新闻报道又增添了新的价值元素。特别是一些新闻故事在进行深度报道过程中,经过文学化、戏剧化手法的策划,呈现出具体、感性、灵活的特点。这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新闻报道过于抽象、刻板、理性的整体风貌,为当代新闻迎来了清丽的新面孔。同时,新闻报道中文学手法、戏剧手法这些娱乐元素的运用,还为接受主体提供了审美欣赏的愉悦。《今日说法》的成功经验就在于运用故事化手法结构节目,并运用多种叙述技巧进行包装,从而使故事生动引人,最终让接受主体在轻松愉悦中感受了法的力量。新闻娱乐化倾向符合当代受众新闻信息接受的心理。

再次,新闻娱乐化现象还将引起我们对于新闻属性的重新思考。在市场经济中走新闻娱乐化发展之路,很大程度上在于人们对于新闻商品特征的认同。作为新闻,它应具备新闻的基本性质、原则和价值,以保持其新闻归属;作为商品,它必须具备商品的基本条件,具有价值、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传统的文化思考,认同一方则意味着对另一方的舍弃。因此,在实际运作中,人们不得不将二者的对立最小化,尽可能二者兼顾。如果我们将新闻文本从本质上认同为既是新闻又有商品的属性,两种属性同时同等存在,新闻和商品两种规律都要发挥作用,就引出了新闻娱乐化过程中的“多律”原则。偏废商品原则,新闻媒体将难以维持生计;而若偏废新闻原则,则意味着对新闻严肃主题的背叛,新闻也就不能称之为新闻而应是其他什么东西。

我们肯定新闻娱乐化存在的合理性和贡献,并不意味着它就完美无缺。实践中,新闻娱乐化带来的问题和负面效应也是不容忽视的。例如,硬新闻比例减少和软化问题,例如商业炒作、花边新闻、小道消息泛滥问题,例如有些新闻格调不高、低俗媚俗问题等。这些都将是我们在审视新闻娱乐化取向后所应着手解决的问题。

注释:

①饶立华、杨钢元、钟新电子媒介新闻教程〔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1.32

上一篇:建议引入“实际存在恶意”原则 下一篇:高月:我和栏目一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