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

时间:2022-04-28 11:01:54

试谈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

摘 要:新课程标准指出:初中学生逐步扩展的生活是本课程建构的基础。思品教师在教学中一定要关注学生的生活,要联系实际,使学生在生活中学习、在学习中享受生活。

关键词:思品课;教学;生活化

一、教材内容的生活化

新课程理念提倡教师要创造性地解读文本,提倡教师个性化教学。思品课教师将思品课教材内容生活化,就是很好的途径之一。

1.发现教材内容自身生活化。思品课教师要善于发现思品课教材自身的生活化。如七年级“做情绪的主人”一课中,教材就选用了许多符合青少年心理特点的、有趣味性的鲜活事例,教师要启发学生联系自己日常学习、生活中的情绪,学会自我调节情绪。再如,七年级“自我保护”一课中,列举了学生受到来自家庭、学校以及社会的侵害,教师要能启发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生活,懂得如何自我保护的方法。还有九年级“责任与角色同在”一课中,教材就通过生活事例,引导学生了解到人因不同的社会身份而负有不同的责任。

2.转化教材内容贴近生活化。思品课教师要能将远离学生生活实际的教材内容转化为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内容。如九年级“计划生育和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一课中“节水宝典”,教师仅以“说教”的方式告诉学生应该怎样做不应该怎样做,显然达不到预期效果。因为教师无论如何都不可能列举所有的节水方式。这时,教师就可以启发学生,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生活中碰到的节水方式。有的学生就提出在家里妈妈用洗衣服的水冲马桶。

二、时政教学的生活化

“一年时政任其过,考前三天突击完”,这样的时政教学,是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素质教育和新课程背景下的时政教学应该是学生主动参与合作探究的模式。

1.培养学生时政学习兴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只有对时政学习产生兴趣,才会产生良好的学习效果。思品课教师可以布置学生每天看央视7点的《新闻联播》,定期到学校阅览室看《参考消息》《望》等报刊,每周搜集自己最感兴趣的3到5条时政热点新闻。教师要把学生的时政学习融入到学生的学习生活之中去。学生看多了,就有感兴趣的话题,就有讨论交流探究的兴趣。

2.提升学生时事搜集水平。不是所有时政都是要闻,不是所有议题都是热点。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碰到诸多时事见闻,难免分不清轻重。思品课教师可以每周组织一次时政热点交流小会,先小组讨论出3到5条时政热点新闻,再全班讨论出3到5条时政热点新闻,最后教师对全班的公推热点进行评价,肯定学生的闪光点,并将学生的成果摘抄在班级或学校的“时事之窗”栏目,让学生充分感受到过程的快乐,提升搜集整理时政热点新闻的水平。

三、思想观念的生活化

外在行为是内在思想观念的反映,内在思想观念支配着外在行为表现。思品课教师要将思想观念生活化,让学生容易接受,乐于接受。

1.思想结合实际。陶行知先生曾言:“学校小社会,社会大学校。”只有将教学回归社会,将理论结合实际,将思想观念生活化,才能使学生对社会有更清楚地认识,从而让学生从小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如笔者在讲授九年级“党的基本路线”时,组织学生对家乡改革开放前后三十年发生的变化展开社会调查,写调查小报告。学生在参观“农科教示范基地”和新农村建设后,结合自己的亲身调查实践,明确了家乡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党的基本路线的科学性与重要性,从而坚定了坚持党的基本路线不动摇的决心。

在开展课外活动时,笔者往往围绕教材内容,从现实生活入手。如“生日贺卡赠言活动”,只要班上有学生过生日,笔者就会购买一张精致的贺卡,全班同学每人都在贺卡上给过生日的同学写上一句生日赠言,包括过生日的同学也给自己写一句赠言。这样,不仅增强了班集体的凝聚力,而且让学生感受到生活的温馨和美丽。

2.思想辩成真理。说过:“真理越辩越明。”思品课所反映的思想观念,有的学生很容易接受,有的学生一时难以理解。如八年级“诚信做人到永远”,学生就提出了诚信做人未必有好处的观点。社会现实确实如此,如诚信教育的滞后,不诚信付出的代价太小,诚信的立法落后,多数情况下还停留在道德层面。学生举例说明,如有些同学作业不做,编个理由说头疼,老师就会原谅他;要是说实说,说是玩忘记做作业了,老师就会批评他。笔者在讲授这一课时,设计了辩论的环节。首先分析了社会缺失诚信的主要原因,然后抛出一个议题:做人要不要诚信?笔者将学生分成正反两方,让学生自由辩论。学生得出的结论是:做人需要诚信。但仍有极少数学生不予接受。笔者就作补充说明,在当下社会转型期,少数人不诚信的现象是有的,但我们不能因为看到天空有几块黑云,就说天空乌云密布,要相信黑云终究会被吹走……学生终于点头称是。我们只有将思想生活化,才能更容易让学生接受。

思品课教学的生活化,是素质教育和新课程理念的要求,也是学生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的要求,更是学生终身发展的要求。

参考文献:

[1]张昕,任奕奕,主编.新课程教学设计[M].北京: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2008:79.

[2]王卫平,何亮.思想政治新课程教学论[M].广州:广东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68.

上一篇:发挥高校档案在校园文化建设中的独特作用 下一篇:浅谈中职音乐鉴赏教学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