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

时间:2022-04-28 10:42:22

护理干预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并发症的影响

【中图分类号】R471【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1672-3783(2011)06-0183-01

【摘要】目的:探讨护理干预对减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并发症的影响。方法:选择经确诊的首发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50例,对照组3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预见其潜在的并发症,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措施,并比较两组住院30 d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并发症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型颅脑损伤急性期患者实施预见性护理干预可减少并发症发生,提高患者生存质量,提高护理质量,提高救治成功率。

【关键词】颅脑损伤 并发症 护理干预

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病情危重、变化快,常有严重并发症发生,如脑疝、应激性溃疡、肺部感染、中枢性高热、电解质紊乱等,导致病情恶化及死亡。因此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在积极治疗原发病的同时,应积极采取措施,尽量避免和减轻并发症的发生。

1 资料与方法

1 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首发重型颅脑损伤患者30例列为对照组,其中男18例,女12例。年龄17~60岁,平均(37.3±8.3)岁。将2008年1月~2009年12月共收治首发重型颅脑挫伤患者50例列为观察组,其中男26例,女24例。年龄18~61,平均(28.1±8.3)岁。两组病例在性别、体重、病情程度等方面经统计学处理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 诊断标准:均经头颅核磁共振成像或头部CT证实,结合临床表现GCS≤8分,符合重型颅脑损伤的诊断标准.

1.3 方法:

1.3.1 对照组患者入院后遵医嘱输液、止血、降颅压、抗生素、生命体征观察,发现病情变化通知医师,做好术前准备。观察组患者除进行常规护理外,实施系统的有针对性的预见性护理干预,预防脑疝(1)绝对卧床,根据病情取平卧位头偏一侧,抬高床头15°~30°。(2)应严格控制输液速度,及时准确输入脱水药物,降低颅内压,减轻脑水肿。(3)避免引起颅内压增高的诱发因素,嘱患者勿用力排便、剧烈咳嗽,注意有无头痛、血压升高等颅内高压症状,如有颅内高压征象应立即通知医师紧急处理。(4)在颅脑损伤早期,保持呼吸道通畅,掌握正确的吸痰方法和吸痰时机,避免颅内压增高,躁动者用镇静剂。(5)根据医嘱正确使用脱水剂及利尿剂,严格掌握剂量和使用时间。(6)密切监测生命体征,及时处理颅内压增高问题,防止脑疝发生。

1.3.2 预防电解质紊乱(1)根据医嘱输液,保证患者机体营养供给,适当调节饮食。(2)准确记录24 h出入量,若尿量平均每小时超过300~400 ml,通知医师及时处理。(3)严格掌握利尿剂的使用指征,并注意观察利尿效果。(4)高热患者及时采取降温措施,及时补充丢失的水分和盐。(5)呕吐、腹泻、便血时暂禁食,以免加重病情。漏者准确记录(6)严密观察病情,特别是伤后3~5 d内,在原发病体征的基础上出现意识障碍加重、心率加快、等应考虑低钠血症。血钠低于120mmol/L 时静脉补钠与口服、鼻饲补钠相结合。

1.3.3 早期肠内营养支持:患者入院后尽早(24~48 h 内最好) 给予留置胃管,第1、2天,给浓米汤,逐渐增加骨头汤和米糊等富于营养的匀浆膳食或混合奶,鼻饲液现配现用,温度以38~40 ℃为宜,150~200 ml/次,4~6 次/d,每天少食多餐。

1.3.4预防应激性溃疡(1)及早评估患者有无频繁的呃逆、恶心、呕吐、腹胀等消化道溃疡先兆症状的表现,以便早期发现,早处理。(2)营养支持在预防应急性溃疡中起着重要的作用,在伤后观察12 h,病情无加重,可酌情进食,少量多餐,应选用高蛋白质、高热量、易消化的流质饮食。(3)有意识障碍不能进食者2~3 d内禁食,予补液,每日液量1 500~2 000 ml。4)鼻饲前需观察胃液量、颜色及胃潴留情况,及早发现消化道出血症状,一旦发现有消化道出血征象及时通知医生及时处理。

1.3.5 预防肺部感染(1)早期采取预防性护理干预措施,昏迷患者或无力咳嗽的患者,将头部抬高15°~30°,以保持呼吸道通畅,有效防止误吸并能增加脑部静脉回流,降低颅内压。(2)严格掌握吸痰有效指征及方法,进行有效吸痰。每次吸痰前后给予高流量吸氧1 min。(3)对气管插管或气管切开的患者,吸痰动作要轻柔,每次吸痰时间不超过15 s,痰液粘稠者给予雾化吸入,每日3次。(4)对气管切开者应保持呼吸道通畅,吸氧、导管、湿化瓶、湿化水每日更换。

1.3.6 中枢高热的观察早期降温即是伤后6 h内进行降温,可以使患者的体温正常或体温稍高,明显减少中枢热的发生。监测患者体温每1~4 h 1次,体温≥38 ℃予头部冰敷,在39 ℃以上,降温措施为:(1)头戴冰帽,躯干用冰毯降温。(2)100 ml冰盐水保留灌肠降温,每半小时记录降温效果。观察生命体征及全身情况,如有脉搏过快、呼吸减慢、血压偏低,报告医师。降温不宜过快,以免发生并发症。患者出现寒颤、肌紧张时报告医师撤去冰袋,待加用镇静剂后再用。颅脑损伤患者术后出现高热时,要分析原因。一般急性期可达到38~42℃,经过5~7 d逐渐下降。如体温持续不退,可考虑伤口及颅内感染。

2 结果

3讨论

重型颅脑损伤是一种常见的外伤,若监测生命体征不严密,观察病情不及时、不仔细,就会延误诊断,错过抢救机会,造成生命危险。因此护士应具备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有预见性观察和护理,预防和及早处理并发症,从而降低颅脑损伤患者的死亡率,提高救治成功率,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预见性护理干预在于护士需具有敏锐的观察力,高度的责任心,准确分析判断病情,迅速地配合医师处理各种潜在可能的并发症,将护理工作由被动变为主动,提高了工作效率。

参考文献

[1] 刘喜文,等.严重创伤患者呼吸道护理.中华护理杂志,2001,36(2):

作者单位:529500 广东省阳江市人民医院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上一篇:精神科护士与患者的沟通技巧 下一篇:超导可视无痛人工流产术的护理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