授之以“渔”,足矣?

时间:2022-04-28 10:11:07

摘 要:语文学科是一门植根现实生活的、注重心灵体悟的、开启思维源泉的综合型学科。学生的作文创作更应该是他们用年轻的眼睛对于世界的观察,他们用敏感的心灵对于情感的体悟,他们用活跃的大脑对于问题的探讨。作文教学仅仅“授之以渔”,追求让学生学会一些在应试中得到高分的表达技巧方法,显然是不够的。作文技巧的指导应该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源事而发,缘生活而发。

关键词:生活;体悟;写作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说的是与其生硬地传授给人既有的知识,不如传授给人学习知识的方法。这个观念可谓深入人心,似乎一旦掌握了这根“渔”的魔术棒,一切都会变得绚丽而美好。于是乎,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对于“授渔”可谓乐此不疲,往往一堂作文指导课就变成了一堂“作文技巧介绍课”,也不管学生的“池塘”里是否有“鱼”,也不顾学生是否有“捕鱼”的欲望,反正就是一古脑儿地把一整套“撒网之技,捕鱼之术”硬塞给学生。学生就僵硬而呆滞地重复练习着如何开头结尾,如何堆砌华丽辞藻,如何“首先,其次,最后,总而言之”。

语文学科是一门植根于现实生活、注重心灵体悟、开启思维源泉的综合型学科。所以,当教师在进行作文指导时,不妨先想想以下三个问题,以更好地走出作文教学中“授渔”的误区。

一、学生的“池塘”中有“鱼”否

建构主义认为,学习者要想完成对所学知识的意义建构,即达到对该知识所反映事物的性质、规律以及该事物与其他事物之间联系的深刻理解,最好的办法是让学习者到现实世界的真实环境中去感受、去体验(即通过获取直接经验来学习),而不仅仅是聆听别人(例如教师)关于这种经验的介绍和讲解。

裴斐也曾指出:“文学创作的关键并不在于有没有生活——谁也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而在于有没有对生活的特殊感受,要没有感受,生活再多也是白搭。”

尽管中学生的年纪不大,阅历不够丰富,但是,在一个鲜活的生命面前,对于生活的体悟和理解是既不陌生,也不困难的。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去面对他们身边真实的生活,去感受雀跃的成功喜悦,感受流泪的失败痛苦,感受踌躇的艰难选择……从他邦的海啸灾难,到本国的汶川地震;从父母的节约开支,到世界的金融危机;从身边同学的生病,到全球流感的传播……生活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学生定能从中收获良多,让自己的“鱼塘”“鲜鱼充盈”。

二、学生有“捕鱼”的欲望否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难就难在“无米”可“炊”。当学生已经能把自己的视野投向生活,去发现生活、感悟生活的时候;当他们的“鱼塘”已经是“锦鳞竞跃”,心中充满了表现生活的激情的时候;当写作、表达、交流与学生自己的生活较好地融为一体的时候;当学生尝到了“捕鱼”的快乐之后,自然而然地就喜欢上了“捕鱼”,从而学生的作文也就走出了失语和虚情假意的尴尬。

作文技巧的指导就应该在学生作文实践之后自然生成,源事而发,缘生活而发。相信随着学生作文实践的机会增加和生活阅历的丰富,写作技巧的掌握也就水到渠成之事了。

三、“捕鱼的工具”合适否

“捕鱼必用大网,才可满载而归。”“装潢必须雕龙画凤,才显得金碧辉煌。”这些“好高骛远”“好大喜功”的审美倾向似乎在我们现在的作文评定中成了一种思维定式。在此“评定标准”之下,教师便指导学生要“投其所好”,才能令评卷者“青眼有加”。于是乎,学生的作文开篇必引名人名言为己“站台”,也不管是否切题;结尾誓用“题注”与之呼应,戴帽穿靴,正好一套。更喜欢滥用修辞,且不管合适不合适,排山倒海,兴风作浪一番。

看到这样的文章真是让人心里堵得慌:貌似有文化而没深度,看着文采斐然而无精神,有了内容却不见思想。“捕鱼必用大网”吗?当我们临池而坐时,不妨享受垂钓之乐;当我们赤足小溪时,又何妨一尝手捕之快呢?在什么地方捕鱼,就要选好什么工具,动辄就用大网撒之,不仅收获甚微,反而徒增疲劳,少了情趣。

在作文指导中,教师更应该鼓励学生“我手写我心”:叙事就是情节完整,细节动人;说明则清晰明了,言简意赅;议论就要逻辑清晰,探究因果;抒情“以己感,动他心”;描写“活灵活现,如临其境”。让学生通过写作,选择恰当的方式来反映自己的追求,抒发自己的情感,发表自己的见解。

参考文献:

[1]高文,徐艳斌,吴刚.建构主义教育研究.教育科学出版社,2008-02.

[2]王荣生.语文教学内容重构.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08.

[3]李海林.语文教学科研十讲.浙江教育出版社,2005-12.

[4]许杰.写作学新稿.江苏教育出版社,1990.

(作者单位 广东省佛山市第十四中学)

上一篇:走出信息技术课堂自主学习误区之我见 下一篇:聚焦有效课堂 促进学生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