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持新闻真实性 提升媒体公信力

时间:2022-04-28 06:53:10

保持新闻真实性 提升媒体公信力

新闻媒体是宣传党和国家方针政策,联系党委、政府和人民群众的桥梁和纽带,更是地方党委、政府进行舆论引导的重要工具和宣传阵地。然而,当今媒体多样化、网络媒体风行的时代,真实性已成为非常难以保持的基本特性之一,这不禁令人唏嘘。2011年8月15日,国家税务总局网站刊登声明,称有人盗用国家税务总局名义,对外了“《国家税务总局关于修订个人所得税若干问题的规定的公告》(2011年47号)”并作解读。该文及解读内容在媒体刊登后,严重误导了纳税人。国家税务总局从未发过该文件及解读稿,此文件及解读稿系伪造。国家税务总局将依法行使追究伪造公文者法律责任的权力。一份伪造的文件竟然瞒过全国多家媒体,实在令人唏嘘不已。如何保持新闻真实性,掌握真正的公信力,让新闻媒体蓬勃发展,值得我们深思!

一、新闻真实性的内涵

新闻真实性,是指在新闻报道中每一个具体事实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即表现在新闻报道中的时间、地点、人物、事情、原因和经过都经得起核对。新闻真实性并不等同于新闻真实,即不等于不加分析和处理得有闻必录。

正确把握新闻的真实性,关键在于以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对新闻的事实进行符合实际的调查研究和科学的分析选择,这样才能真正保证新闻的真实性,并在此基础上保证正确的舆论导向。在重大社会事件、社会风潮或社会动乱发生的情况下,新闻媒介尤其要进行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才能把握住社会多数成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真实态度,才能做到真正为人民说真话。离开了科学的社会阶级分析,新闻舆论就难以反映事物的真正性质,也就谈不上新闻真实性。

只有坚持“真实性”,才能让新闻的阅读者正确地认识客观世界,并以此为依据更好地改造好客观世界。尽管人们获取客观世界变化的渠道各种各样,但新闻无疑是最重要的信息来源之一。它对于社会各类人士、各个阶层,无论是领导机关的重大决策或企业单位的生产安排、人们的日常生活,都具有巨大的影响。由此可见,新闻的真实性影响着整个社会是否能够正常运转,因此需要新闻工作者以高度的职业操守和责任感来维护,细心谨慎地对待每一事实。

二、冲击新闻真实性的因素

新闻真实性作为新闻的生命所在,却总是受到虚假新闻的“威胁”。 虚假新闻、新闻失实的成因非常复杂。它既涉及人,也涉及机构;既涉及制度,也涉及观念;既直关新闻业内部,也牵扯着新闻业之外。综观现实虚假新闻的现状,虚假新闻出现的原因大致有以下四个因素。

1、新闻采编形成机制存在问题。当拿到某一个新闻题材时,为了能够第一时间传播出去获得相应社会反映,而随意地在保持新闻真实性的三个层面不顾新闻真实而报道虚假新闻。第一,对新闻来源想象真实。目前相当多的新闻在其来源没有查证情况下就大面积传播的现象屡屡皆是,不少新闻媒体没有佐证所发稿件来源是否明确和真实,为了使自己不错过所谓的“有价值”新闻而被从业者报道。第二,对新闻发生过程进行策划。新闻采编充斥着新闻策划也是一种不太好的倾向。对不错的新闻题材进行臆测似的策划,策划新闻发生过程,以至通过策划来报道虚假事实。第三,对新闻中各参与方相关情况进行推论。为了能够让新闻具有更大的社会吸引力和影响力,经常对一些新闻中的各参与方进行有目的的背景、行为或对策进行臆测,夸大新闻的事实来博取关注度。

2、行业价值取向扭曲。当绝大多数媒体进行市场化转变时,为了经济利益而忽视社会责任,不知不觉在市场化冲击中变得世俗和功利。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有的媒体为了获得更多的经济利益和轰动效用而不惜手段进行虚假新闻报道,展开恶性竞争。新闻事件怎么轰动怎么写,怎么有影响怎么写。如2007年网上争议很大的“华南虎照片”造假事件,当地媒体从宣传本地出发对“华南虎照片”的报道违背了新闻真实性原则,侵害了广大受众的知情权。

3、从业人员素养良莠不齐。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每个新闻工作者都会面对很多社会诱惑,新闻报道受新闻事实以外因素左右的空间也越来越大。加之一些新闻从业人员放松对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的学习,未恪守新闻工作职业精神和职业道德,利用新闻工作者身份搞不正当创收,将新闻真实性原则让位于“个人利益”,以牺牲新闻“真实性”这一底线来吸引读者注意力,为了“抓住受众眼球”而置新闻真实、客观报道于不顾;有的记者工作不负责,作风不严谨,采访不深入,以点代面,以偏概全;有的根本不采访,道听途说、以讹传讹,甚至子虚乌有,随意编造;有的为了突出宣传事物,以需要代替真实,热衷为地方官员政绩写所谓“正面报道”,对社会广泛关注的民生问题不闻不问,对丑恶现象装聋作哑。

4、新闻监管制度存在漏洞。目前,我国没有一部专门的新闻法新闻行业的行为。对于假新闻的产生、乃至被发现并没有一个相应的客观监管机制。甚至在发生虚假新闻后,对于虚假新闻制造者或传播方没有任何有效的舆论监管和惩罚机制,往往采取不了了之的态度。虚假新闻制造代价低可以说是虚假新闻频发的重要纵容因素之一。

三、把握新闻真实性的对策

真实性是新闻传媒必须遵循的原则。由于真实性对于新闻存在和发挥影响力有着决定性作用,因而它成为新闻报道所追求的重要目标。

1、完善新闻采编流程,形成全面的新闻溯源和报道机制。虚构和假设是新闻的陷阱。新闻中引用的数字、史料、背景材料等各种资料必须准确无误。新闻所反映的环境、过程、细节、人物的语言、动作必须真实。进行深入调查研究,是维护新闻真实的可靠保证。有的人出于各种目的,会给记者提供虚假新闻,这就要求记者提高识别真伪的能力,树立深入调查研究的工作作风,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加强调研。只有深入调查研究,记者才能写出优秀真实的新闻报道,编辑才能正确地识别、把握新闻的真假优劣,才能层层把住真实关口。

2、增强新闻行业自律意识,健全行业协会引导功能。从整个行业长期发展的大局着眼,以行业为整体进行行业自律意识的总体培育。从行业内部对不遵守新闻真实性的相关媒体和责任人做行业内部的约束,对于长期在真实性问题上恪守职业道德媒体要有相应的激励机制。另外,在党委领导和各方的配合下,进一步强化行业协会在治理虚假新闻、防范新闻不实上的权利、责任,尤其是工作统领的权利、责任,这对于这一工作更为有利。

3、加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培养机制,形成高素质能力全面的专业队伍。对于新闻专业的从业人员,要将基本专业教育和事业培训相结合。首先,要做好新闻专业的教育。新闻专业学生的培训要加强职业道德素养培养,使学生在未来成为具备专业操守的就业者。其次,要做好新就业新闻从业人员的素质培养。对于新入行的新闻从业者,要有专门专业培训强化新闻真实性认识。三是要定期做好专业从业人员的职业培训。在从业人员工作的长期职业生涯中进行有目的的定期职业素养培训,最终形成高素质、全能力的专业队伍。

4、建立有效新闻监管制度,让虚假新闻成为真正的“过街老鼠”。 有了完善的工作流程、管理制度和规范的行业行为准则,防范和杜绝虚假报道就有了长效的制度保证。首先,可以借鉴西方国家经验,建立新闻的“失实更正制”。对于因为某些客观原因造成的新闻失实形成相应的更正制,有利于激励新闻媒体更好地保持新闻真实性,而不能不允许任何人失误。以免一旦有失实的报道发生,连更正的机制都没有。二是依靠广大人民群众监督新闻的发生发展。人民群众是虚假新闻的天敌。可以通过开设专门电话或信箱、有奖举报等途径动员广大受众积极参与打击虚假新闻活动。充分依靠群众,假新闻的生存空间就会遭致致命的打压。三是让虚假新闻的有意制造者难以在行业内生存。健全的制度绝对是杜绝虚假新闻的最有效手段,正如著名学者李普曼所说:“制度越健全,有关各方的利益就越能得到规范的代表,问题就能解决得更顺利。引入的客观标准越多,事件就越能够完美得表现为新闻。”

新闻的真实性直接关系到我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事业和人们的思想、日常生活,它要求新闻报道中的每一具体事实都必须合乎客观实际。如果新闻所报道的事实“不是从全部总和、不是从联系中去掌握事实, 而是片段的和随便挑出来的, 那么,事实就只能是一种儿戏, 或者甚至连儿戏也不如。”由此可见,这需要每一位新闻从业人员、行业机构和整个制度层面通力合作,让全社会共同来实现新闻真实性的把持,真正地保持和不断增强媒体的公信力。

(作者单位:武汉宣传杂志社)

上一篇:巨灾债券:国际比较\借鉴及思考 下一篇:浅析旅游组织绩效评估的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