捕捉切入点 引领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4-28 04:15:50

捕捉切入点 引领个性化阅读

“探究性阅读”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教学提出的新理念。所谓探究就是学生围绕文本内容和形式自主寻求答案、建构意义的一种学习方式,是对文本的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是一种发现式的学习,属高层次的阅读能力范畴。如何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呢?名师的课堂教学给了我们启示:捕捉切入点是关键。

探究关键点(《我的第一本书》)

师:同学们,请大家说说《我的第一本书》主要写了一个怎样的故事,请探究一下课文的主旨要义。

生:课文写了“我”小时候把书切成两半,分给贫穷的同学乔元贞,父亲知道后不但没有怪我,还花了一夜时间把书修好。

生:写的是作者第一本书的来历。

生:写的是作者的一些童年往事。

师:同学们讲得不错,请继续思考,本文写了“我”的第一本书的来历,还写了一些童年的趣事。如果我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全文,你会用哪个字?

生:我用“本”字来概括。

师:噢,“本”字?能概括地谈谈吗?

生:“本”指的是那本书。

生:“本”蕴含着与乔元贞的本真的友情,是情感的生发点。

生:课文结尾写道:“我的第一本书实在应当写写,如果不写,我就枉读了几十年的书。更枉写了几十年的诗。人不能忘本。”所以说,“本”字一语双关,一方面指的是那本书,另一方面指的是人在成长中最本质最珍贵的东西——友情。

阅读文章,必须真正领悟其内涵。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阅读必须捕捉文本的关键点。关键点,即文本用笔的精彩之处、内容的蕴含之处和情感的生发之处,是让学生兴致陡增、激情投入的地方。文本的关键点有时是课文的重点,有时是课文的难点,有时是理解的关键处。抓住关键点引导学生探究,会发掘出文本丰富的意蕴以及发现精妙的写作技巧。关键点的探究要贴住课文内容的展开点,按一定的逻辑联系,抓住那些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关键处,提出一连串密切相关且有思维价值的问题,让学生阅读深思,切磋议论,提高自身读书的能力。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紧扣文本的关键点“本”进行研究,形成了一条明晰的阅读主线。学生在课堂上逐步生成“书本的来历”“童年的往事”“情感的本真”“友谊的珍贵”的理解点,一步一步趋向文本的内涵,由“书本”导出了“人本”,创造出情趣横生的教学韵味。在探究的过程中,学生的认知水准、理解能力在逐步提升。

探究疑问点(《珍珠鸟》)

师:同学们提出文中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词语,是不是重复。这个问题很值得探讨,谁先说说自己的看法?

生:用“小家伙”是拟人的写法,形象地表现了雏鸟的可爱,也反映了“我”喜爱雏鸟的感情。但是短短的一篇文章出现四次,我认为有点啰唆,可将第二、第三个改用“它”。

生:这样虽然通顺,可读起来没有味道,四次出现“小家伙”有反复强调雏鸟可爱的意思。我连起来读四个语段,你们体会体会吧!(生读)

生:我同意这个说法,但要补充一点,四次出现描写的内容不一样:第一次写“小家伙”是写它的外形可爱;第二次写它活泼,表现可爱;第三次是写它和“我”亲近得可爱;第四次写,前面加上了“可爱的”,是概括了上述三方面内容,使“我”的喜爱之情更进一步了。

师:你真会读书,读进去了又跳出来,好!(走近该生,亲切握手)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雏鸟是个动物,怎么会那样亲近“我”呢?

生:我开始读课文也想不通,后来联系看过的电视片《鸟语》反复体味,明白了这是“我”对它的关爱赢来的信赖。

师:“信赖”这个词用得好!(鼓掌)那么,从什么地方可以看出“我”对它的关爱,请默读课文,同桌议论。

生:“我”给它安排温暖而又舒适的巢,而且挂在窗前一盆吊兰的下面,让它有个安全的环境。这是有形的关爱。

生:雏鸟趴在“我”肩上睡,“我”停下笔不惊扰它,让它睡得好香。这是无声的关爱。

生:雏鸟在“我”书柜上乱啄,喝“我”杯子里的茶,绕着“我”的笔尖蹦来蹦去,“我”没有吆喝一声,也没有挥手驱赶,任它自由自在地玩。这是对它的宽容和爱护。

师:正因为“我”对雏鸟如此宽容和关爱,赢得了它对“我”的信任和依赖。它就像一个活泼淘气、天真无邪而又稚嫩有灵性的孩子,所以文章第四次写到这个“小家伙”,就非常自然地加上了“可爱的”这个修饰语,加上这个词语就水到渠成地向人们揭示出一个深刻的道理。这个道理是什么?

生(齐读):“信赖,不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吗?”

师:这是一个反问句,你能从正面说说这个道理吗?

生:从正面说就是:信赖就能创造出美好的境界。

师:作者称雏鸟为“可爱的小家伙”,是发自内心的爱,而作者呼唤“信赖能创造出美好境界”也是不由自主地产生的强烈希望,希望人类能够爱护鸟类,创造美好的生态环境。同学们,读到这儿,你们有这样的感受和希望吗?还觉得四次出现“小家伙”这个亲切的称呼重复吗?

……

探究可以针对文本内容的疑问点,也可以针对文本形式上的疑问点,还可以针对文本相关因素的疑问点,进行质疑、争辩。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地阅读”。这个教学片段就体现了这样的精神。教者以学定教,善于捕捉课堂生成点(疑点、争论点、闪光点等),搭起争辩的平台,发现潜在的、深层的疑点,引导学生阅读、感悟、合作探究,加强生生、师生间的交流和沟通。放手让学生在读中“辨”,辨中“思”,思中“悟”,从而深切感受到雏鸟对“我”的逐步信赖,以及“我”喜爱雏鸟之情。这样的阅读探究,拓展了学生思维空间,提升了阅读教学的“语文味”。 教师将学生从“雾里看花”引导到“柳暗花明”的境地,提升了学生的评判、思辨能力,更好地解读文本,把握了文本意蕴。

探究分歧点(《落花生》)

师:从落花生的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课文中的父亲以落花生的形象,循循善诱地启发他的孩子领悟做人的道理,要做有用的人。我们现在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就是为了明天做个有用的人。

师:说得好!还有谁来谈谈自己的感受?

生:我想做落花生那样的人,埋头苦干,默默奉献,要是太夸耀自己,会遭人妒忌。

生:落花生埋在地里很清静,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哦,要遭风吹雨打,(生大笑)而且桃子、苹果摘下来容易腐烂,落花生保存时间长。

生:我觉得落花生非常谦虚,很有用,而且从不炫耀自己。因为虚心使人进步,骄傲使人落后。(鼓掌)

生:桃子、苹果、石榴挂在枝头,长相好看,炫耀自己,但它们确实有用,也有炫耀的资本。(鼓掌)

生:我觉得落花生代表着20世纪做人的观念,桃子、苹果、石榴代表着新世纪做人的观念,如果现在都像落花生那样默默无闻,不讲体面,大家不一定瞧得起你,只有让大家看到你的好处和优势,你才能得到重用,所以应该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

生:现在社会需要的是知识和能力,如果不将知识和能力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展示出来,别人看不到也是没用的。

师:有道理。不过请大家再进一步研读思考文本:怎样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生再次潜心研读,同桌低声讨论)

生:老师,我明白了,许地山爷爷是托物寓理,写落花生的朴实无华,写桃子、苹果、石榴的外表好看,都是为了突出一个中心:“人要做有用的人,不要做只讲体面,而对别人没有好处的人。”用这样形象的比喻对比着写,增强了文章的感染力,既富有情趣,又很有哲理性,耐人寻味。

生:我赞同,还要补充一点:我觉得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有个共同点:都有用,对人、对社会都有好处。如果说有不同,那是它们的生活习性、生长规律不同,用途不一样。我们要全面地看,辩证地看,褒一贬一就没有必要了。

师:分析得很精彩!(鼓励,走过去和该生握手)那你们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该做怎样的人?

生:既要像落花生那样朴实无华,对人,对社会有贡献;也要像桃子、苹果、石榴那样善于展示自己,推销自己,服务社会。

生:不能过于埋没自己,也不要过于炫耀自己,要做个老老实实的人,做个有益于人民的人,做个敢于创新的人。

师:好!掌声送给你!“人要做有用的人。”这是十分重要的人文精神,也是无论今天、明天,还是将来,都必须切实张扬的价值观!

语文教学文本的显著特点,就是具有大量的具体形象和带有个人情感和主观色彩的内容。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在诸多情况下,由于知识差异、生活积淀、体悟角度等方面的不同,面对同样的学习内容,他们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和理解。教师要善于捕捉学生对文本理解的“分歧点”,引发不同观点的碰撞,产生思想的火花,形成多元解读,促进学生成长。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挈领一句:“从落花生身上,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学生根据自己的经验和认识,从不同角度作了回答。面对多元反应,怎样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汲取真正有价值的养料?正确的价值引导是实现文本价值取向与学生独特体验相统一的关键。教者巧妙地采用了有效策略:一是异中求同。文本的价值取向决定于文本丰富的人文内涵,决定于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让学生研读、体悟、议论,发散求异,训练思维的敏捷性和流畅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研读课文,深入理解和把握文本中写落花生和桃子、苹果、石榴的寓意。这是训练学生思维的求同,让他们辩证比较,探寻文本的“应有之义”,领略作者的旨趣。二是同中求佳。“你觉得现在这个时代应做怎样的人?”这是求佳、求新的引导,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将文本的“应有之义”置于新时期来审视,评判正误,分清优劣,融落花生形象和桃子、苹果、石榴形象为一体,赋予其鲜活的、有时代特征的新意。超越文本,既尊重了学生有创意的见解,又有效渗透了健康情操和积极向上的人生观教育,体现了语言训练与人文教育的和谐统一。

探究空白点(《赠汪伦》)

(生自主诵读,提问题。师梳理并板书:将欲行?踏歌?不及?)

师:大家可以研读感兴趣的一个问题,找组内的小伙伴亲密地合作吧。

(生有的找好朋友一起学习,有的按小组查找资料学习,有的边读边换词比较,因观点不同和同学争得面红耳赤。各小组研究气氛活跃,展示了个性化创见)

生:老师,汪伦为什么早不送,晚不送,偏偏在李白踏上小船即将要走的时候送呢?

师:“李白乘舟将欲行”,这个问题提得好!同学们真厉害,老师也不知道答案。你们讨论一下,汪伦这时才来送有哪些可能?请展开想象。(生热烈讨论)

生:如果汪伦提前知道李白要走,可能要准备一份厚礼,李白不愿汪伦这样破费。

生:李白可能怕汪伦伤心,就悄悄地走了。汪伦见李白不见了,就匆匆赶来。

师:这也是可能的。

生:李白可能已道过别了,因两人有着深厚的感情,汪伦还想再见李白一面,所以又来了。

师:一送二送见真情,这是你的理解。大家给予鼓励。(生鼓掌)

生:汪伦开始可能用普通的形式话别,现在用踏歌来送别,给李白一个惊喜。

生:汪伦开始可能故意不来,在这时送,而且带着一批好朋友踏歌送行。“踏歌”是当时民间的一种歌唱艺术,“连手而歌,踏地以为节”,边走边唱,气氛热烈而隆重。

生:踏歌送别,场面感人。不仅反映了李白和汪伦之间友谊深厚,也反映了李白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和影响。据说,200多年以后,到了宋代,汪伦的子孙还珍藏着李白的这首赠诗呢!

师:是啊!两人的情谊太深了。李白不愿汪伦破费,悄悄地走了,而汪伦为了这份深情厚谊,一把李白送上路,二把李白送上船,真是情深似“桃花潭水深千尺”!再把前两行诗诵读一下,体味神韵。(生齐读)

好的作品往往不会把主旨和盘托出,会留有余地,写到高潮处戛然而止,留下一个永远的空白点让读者去想象。有的空白点结局可能是唯一的,但对多数“空白点”的理解往往多种多样。把寻找、发掘和填补这些空白点作为探究的切入点,引导学生围绕这些引人深思的“空白点”,尽情发挥、想象,从不同视角,通过不同的思维方式探求解决问题,提升独立解读文本的创造性和思辨能力,这就是探究文本的过程。古诗教学要陶冶性情和培养想象力,小学生思维活跃,正处在发展想象力的最佳时期。在上述教学片段中,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兴趣爱好,允许他们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伙伴、学习方法。当学生质疑时,教师善于把握诗句间的内在联系,捕捉艺术空白,启发诱导,引路子,引方向,让他们展开联想,填补空白,探究意蕴,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不断实现自我建构。学生把一个个问号拉成感叹号,走过解释文本、还原文本、创造文本的历程,陶冶情操,融美于心,发展想象力和创造力,使课堂涌动生命的灵性。(作者单位:江苏省南京师范大学附属小学)

E-mail:

上一篇:学出自己的精彩 下一篇:有感情地朗读得先“不走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