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时间:2022-04-27 02:56:39

小学数学课堂“体验性”教学的实施策略

作为一名合格的小学数学教育工作者,在日常教学活动中应更多地关注学生的课堂感受,注重学生的“课堂体验”,使学生在教师的安排下不仅能够学习到数学理论知识,更能“体验”到数学的学习乐趣。笔者认为,“体验性”教学这一策略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改革中具有较强的应用价值。

一、巧用问题循循善诱,体验“问”与“答”的乐趣

问题是数学的心脏。有了问题,思维就有了方向;有了问题,思维才有动力。古人云: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体验”数学课堂教学的过程,总是从一个个问题开始的。笔者认为,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善于发问、策略性提问,让学生在问题情境中体验到“问”与“答”的学习乐趣。例如,我在讲授“圆”这部分内容时,便采用了“问题循循善诱”的“体验性”教学策略。

案例:

我拿出一根长绳,一端系着小球,手捻住绳子的另一端,用力甩出最大的一个圆。

教师:同学们,你们能够测出老师手中这个圆的周长吗?

(这种“长绳生圆”的教学情境一下子就吸引住了学生的眼球,我的问题更是激起了学生的求知兴趣)

学生1:当然可以。

学生2:不可以,因为看不到这个圆啊,怎么测量呢?

教师:那我们又想知道这个圆的周长,该怎么办呢?

(沉默3秒)

学生3:老师,你教过我们圆的周长与直径有关……(学生3好像发现了窍门,显得很激动,但一下子又没有反应过来,接着吞吞吐吐起来)。

(学生们再次陷入沉默)

教师:已经很接近答案了。同学们想想我之前教给大家的关于圆的周长公式是怎么描述的?

学生4:我们可以利用直径与周长的关系求周长!而这个圆的直径……

教师:大家既然知道了圆的周长与直径的关系,那么你们能告诉我在我用力甩出绳子产生圆的直径是多少吗?

学生5:老师!我明白了!圆的直径就是绳子长度的2倍,因此这个圆的周长为:绳长乘以2再乘以3.14!

教师:完全正确。

分析:

上述教学场景中,教师仅说了五句话,其中四句用于发问,且句句为疑问,步步设问,环环相扣,层层深入,最终直击问题的本质。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尽情地“体验”着“问”与“答”的教学乐趣,尽管他们一路磕磕绊绊,但最终还是摸索到了问题的答案。这种“问题循循善诱”的教学策略使学生充分“体验”到数学课堂教学的乐趣,教学效果自然得到提升。

二、学会用实践点拨,体验“学”与“用”的成功

数学教学的最终目标在于“学以致用”,而“学以致用”是“体验性教学”的最高境界。如何让学生体验到课堂教学成功的生活实际应用效应,正是“体验性”教学策略的精髓所在。笔者认为,注重课后的实践点拨,让学生真正体验到“学”与“用”的成功,是“体验性”教学的关键。我在讲授“统计”这部分内容的时候,便采用了实践点拨的“体验性”教学方式。

案例:

教师:今天我们学习了统计图的概念,同学们能不能动手统计一下自己一个月的花销,并绘制成饼状图呢?

学生1:可以。

学生2:虽然有点难度,但是我会尽力的。

(能够将刚刚学完的内容与平时的生活实际联系在一起,同学们的动手积极性被调动起来)

课后,同学们按照我课堂上讲授的统计方法和饼状图绘制方法,将自己一个月的花销进行了详细统计,并纷纷绘制了详细的图形,主动交给了我。有的同学由于第一次做实践统计作业,效果并不是很好,但敢于动手、乐于动手的精神依然可嘉,我对他们的成果都给予了肯定和褒奖。

分析:

上述片段表明,数学中的“学”与“用”并不矛盾,关键在于教师要用适当的方式进行引导,让学生能够及时将所学的知识应用于生活,充分“体验”到数学知识的无处不在。

上一篇:把握小学英语作业批改的“三性” 下一篇:警惕孩子患上“表扬后遗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