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

时间:2022-04-27 02:19:51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

摘要: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步入大众化的新时期,加之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全球性金融危机新形势,2009届毕业生就业工作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面对新形势,政府、高校、用人单位、毕业生等各方面应共同努力,构建高校毕业生四位一体的和谐就业预警机制。创新就业观念、广开基层就业路径,使大学生在基层广阔的天地里秀出人生华彩,从而使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在原有基础上实现新的提升。

关键词: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哲学思考

中图分类号:C9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605(2009)07-0085-03

笔者对近几年来全国和江苏省高校毕业生就业人数和就业率进行了汇总比较,情况如下表:

2009年高校毕业生规模达到610万人,比2008年增加51万人,还有100多万2008年没有就业的大学生,加之金融危机导致部分企业发展失利,求职人数的激增、经济增长的放缓,使得今年我国应届毕业生在就业问题上面临着很大难题。2009江苏省高校毕业生45,9万人,比去年增加3万人,增幅7%。其中毕业研究生3,16万人,同比增长4,83%,本科生19,3万人,同比增长12,55%,专科生23,3万人,同比增长2,4%。其中本科生增幅大。预计90%以上要在江苏就业,加上外省江苏籍毕业生、外省生源到江苏就业及往年积存尚未就业的毕业生,预计实际需要就业的高校毕业生数将超过60万人。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

影响大学生就业的因素,主要有学生主观因素和学校、社会及政府等客观因素。

(一)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主观原因

就业期望值过高,好高骛远。就业期望值过高,表现为求职择业时对自己和社会认识不够,就业期望值居高不下。大部分学生认为求职经历是“人生必要的历练,是人生的财富,会使自己更加成熟”。但是,择业时学生优先考虑个人发展机会、薪酬与福利,偏爱事业单位,很少有人主动愿意下基层或去西部等欠发达地区。有人曾经做过一个调查,有85%以上的非东部地区生源的毕业生希望在东部沿海地区就业,97%以上的东部生源的毕业生不愿意离开家乡到其他地区就业,60%以上毕业生择业时的首选是大城市、高收入、大公司、高效益,而小城市、偏远落后地区和农村地区、众多的中小型企业等急需毕业生的地方则要不到毕业生。一方面经济发达地区毕业生就业问题突出,拥挤的独木桥越来越窄;另一方面开放的西部人才极度缺乏,宽阔的道路人烟稀少,这些地方的人才表现为“入不敷出”。无独有偶:中国社会调查所最近在上海、北京、深圳、石家庄、郑州、成都、沈阳、武汉、厦门、哈尔滨、西安等地抽取一千位应届大学生进行调查,样本显示,最理想职业中,二成八的大学生选择国家机关,之后是国有企业、科研单位、学校这些较稳定的‘企事业单位;还有为数不少的大学生放弃继续求职碰壁,选择职业技能再培训。选择民营私企、自主创业的学生最少。

2009年3月17日《现代快报》刊登了2008年江苏省高校本科毕业生初次就业率前10名统计表,地处苏北的中国矿业大学、徐州工程学院、盐城工学院却榜上有名。笔者通过研究调查发现:初次就业率取胜的学校正是一靠专业特色,二靠学生的吃苦精神和务实的择业观与期望值。

专业能力不强,缺乏创新和创业精神。高校学生中如果说有一半能够主动参加学校的实践活动,那么能够主动参加社会实践的则只有1/5。大部分课余时间用在娱乐、游戏、谈恋爱,等到就业需要能力时,却只能“平时不烧香,临时抱佛脚”。缺乏创新创业精神和冒险精神,是大学生不能实现自我价值、找到人生位置的重要因素。有关部门曾作过一项调查,目前大型企业的管理层人才一般没有太高的文凭,而拥有高文凭的大学生却往往都是“打工仔”。这从另一个侧面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性格缺陷。

(二)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客观原因

高校扩招,客观上加大了学生就业的难度。我国高校从1999年大规模扩招,高等教育进入加速发展时期。2009年,全国应届大学毕业生人数激增至611万。除高校扩招每年新产生大量的毕业生即将就业外,还有大量往年未成功就业的毕业生,这在客观上加大了就业的难度。

就业政策、就业指导和就业信息不畅和不及时。目前,政府还没有针对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具体保护政策,对就业中的性别歧视等问题还没有相关有效措施,某些地区还存在户口、档案限制,这势必会影响人才的自由流动,影响就业。此外,大学毕业生正处于真正迈入社会的关键时期,对社会还不是很了解,对自己的工作和前途的定位也感到困惑和迷茫,需要学校对他们提供有关职业规划、就业指导方面的帮助,但有关学校存在就业指导和信息的滞后,就业渠道、就业信息不畅。根据调查,有75%的学生反映,需要学校宣传国家的就业政策。

学校专业设置方面存在一定的问题。近年来,高校在专业设置上比较随意,没有考虑学校自身的实际水平和要求,开设了许多社会热门专业,造成了高校专业重复设置、师资和结构性人才浪费,增加了部分专业大学生的就业难度。通过对高校毕业生的调查,大部分毕业生都认为学校的课程体系和专业设置影响了他们的顺利就业,所学专业与岗位工作很难吻合。同时,学校缺乏充足的与社会用人单位的联系与沟通,加之学生动手能力差,创新意识和能力不高,团队合作精神缺乏,从而使就业受阻。

部分单位、企业的用人观念还未转变。人才资源逐年增加,可为企、事业单位输送大量人才,但部分单位和企业还不同程度地存在阻碍就业因素。例如:盲目追求求职者高学历以及证书的多少;片面强调实际工作经验;存在性别歧视现象,以各种理由拒绝接受女大学生,导致女大学生就业相对较难;还有户口、编制等问题。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之一:拓展是创新,是就业工作的新发展。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实际上是创新大学生就业路径,是大学生就业工作的新发展。创新反映了事物发展的规律性,即新事物总是要取代旧事物,创新观念实际上是意识能动性的表现,用哲学的观点看,人们必须发挥意识的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推陈出新,才能更好地改造客观世界,促进事物的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讲,做好大学生就业工作需要国家、学校、社会与大学生都要创新观念、培养创新能力、创新就业路径。基层就业路径的拓展就是一种新方法,就是创新。实际上,广大农村、社区和中西部地区有着广阔的创业和发展前景,大学生到那里可以寻找到自己的人生位置,更好地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秀出自己的人生华彩。按照教育部关于高校毕业生到基层就业的统计口径,江苏省2008年到基层就业的高校毕业生人数为25,5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73,1%。2009年江苏省根据教育部[2009]3号文件精神,结合实际情况采取了扎实有

效的促基层就业措施:一是大力开发基层就业岗位,鼓励支持中小型企业、非公有制企业积极吸纳高校毕业生,促进骨干企业及科研项目单位吸纳和稳定高校毕业生就业;二是积极引导高校毕业生到城乡基层就业,继续实施志愿服务和面向基层就业项目,制定实施基层就业优惠政策,不断完善基层就业长效机制;三是大力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积极开展创业教育,切实加强创业服务,加大创业扶持力度。有如此强有力的领导和政策保障,相信江苏省2009年毕业生的基层就业率能够稳中求升。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之二: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量变是质变的必要条件。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对于个人和社会来讲,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对大学生来说,基层就业可能条件相对艰苦一点,但是,正因为艰苦,就更能够锻炼和磨砺意志。在人才匮乏的基层,大学生具有知识、眼界上的比较优势,也更容易脱颖而出,找到施展才华的广阔空间。从人本主义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看,人的需要分为生存、安全与安定、社交与归宿、尊重和自我实现五个层次,这五个层次是一个从低到高的发展过程,每个阶段都有一些需要成为个人的主导需要,只有当主导需要得到满足时,才会产生更高层次的需要。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有利于满足大学生较高层次的心理需求,实现人生价值。事实上,很多杰出人物就是从社会底层发展起来的。而且,在基层工作和创业,对民生将有更深切的体认,服务于基层,恰恰最能体现关怀民生、忧心民瘼的人文情怀。在国际金融危机影响尚未解除,经济、就业都面临巨大压力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也当体察时艰,合理调校就业预期和薪酬预期。是金子终究会闪光,在解决就业的燃眉之急的时候,多一些变通灵活,正所谓大丈夫能屈能伸,在基层和中小企业,都有施展才华实现自我的广阔空间,同样可以化“危”为“机”,在困境中走出通途。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创业,从基层做起,脚踏实地,志存高远,体现了质量互变的哲学原理。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荀子说:“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河”,一句歌词:“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给了这个哲理最好的通俗解释。大学生只有从基层、从低层做起,不怕吃苦,经历种种困难、挫折的磨炼,才能够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国家栋梁之才。我们应该对前途充满信心:因为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阳光总在风雨后。

大学生到基层就业对于国家、社会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到基层就业、创业的大学生多起来,就可以改善基层的经济、社会和人文面貌,也就可以吸引更多人才和资本,从而带动整个社会的均衡发展,有利于社会的和谐发展和可持续发展,国家鼓励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就业,是一个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意义深远的战略举措。

拓展高校毕业生基层就业路径的思考之三: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就业工作是一个系统工程。

一是政府要出台并落实优惠政策。政府在高校毕业生就业工作中主要充当政策引导、适时监督调控的作用。为了践行科学发展观,促进高校毕业生充分就业,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2009年3月17号,教育部下发《国家促进普通高校毕业生就业政策公告》,出台20条优惠政策以促进毕业生就业。二是高校要加强内涵建设,提高服务质量。高校在招生计划制定前要重视相关专业的市场需求调查和专业前景预测,并根据自身的实际条件和水平设置课程,提高课程的质量和竞争力,发展自己的优势科目,调整、完善专业建设计划和人才培养方案。同时,加强对毕业生的就业教育和指导,探讨“订单式”人才培养机制,建立毕业生“就业基地”,实行挂牌制度和定期联谊制度,从而构建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长效机制。三是用人单位应增强社会责任感。用人单位认识到就业工作事关国计民生,关系到社会稳定、社会和谐,应增强“大局意识”,树立科学发展观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尽可能“为政府分忧,为百姓解难”。在当前金融危机形势下,企业应有超前意识,可以大量储备人才,为今后的腾飞发展奠定人才基础和智力支撑。四是大学生要树立科学就业观。深刻认识到基层工作对磨砺意志、积累丰富的工作经验具有很大的意义,一个不懂吃苦、不能“屈就”的大学生是什么也干不成的。在目前就业困难的情况下,不妨采取灵活多样的就业方式先就业后择业再创业。

上一篇:乡村社会:“秩序”与“文化”的提问 下一篇:佛教伦理思想的生命关怀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