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对策探讨

时间:2022-04-27 12:50:32

内部控制制度有效实施对策探讨

摘要:内部控制是我国企业有效管理的核心,在我国企业规模迅速扩大的背景下,内部控制制度的制定和实施更成为了企业成长的关键。从我国内部控制制度的实施现状出发,针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关改进建议。

关键词:内部控制;对策;内部控制制度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09)24-0197-02

2008年5月。财政部、审计署等部委联合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使内部控制制度的修订和完善又成为各大企业关注的焦点,在我国市场逐渐成熟与完善的背景下,科学、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已成为企业生存、发展的关键,它既能使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有序进行,又能规范企业的经济活动,防止舞弊的发生。企业内部控制是一种极富弹性的制度,它受企业规模、人员、文化等的影响,一般指企业内部管理部门为了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保证资金安全和完整,防止、发现、纠正错误与舞弊,保证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完整而制定和实施的政策与程序,主要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以及内部监督五个方面。

1 我国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实施现状

企业内部控制制度是企业管理最基本的制度,它以整个企业为实施客体,将内部控制的具体要求体现在企业内部的职责分工、责任制度、财务会计制度和财产物资管理制度等中,从而保证经济活动的正常运转,保护企业资产的安全,提高经济核算的正确性与可靠性,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虽然我国很多企业建立了内部控制制度,但是大部分企业内控制度设计和执行存在缺陷,走过场、搞形式主义使得内控制度形同虚设,执行效果差。如:红色资本家荣智健因金融衍生品交易操作不当而黯然离开中信泰富,东航、南航等航空公司燃油套期保值出现巨亏,中国平安海外投资陷入无底洞,而在这种种现象的背后所隐藏的问题却是相同的――企业内部控制缺失。

1.1 公司治理不规范,内控管理效率低下

良好的内部控制体系以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为前提,两者存在密切的相关性。当前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待完善。从我国上市公司来看,我国上市公司大多由国有企业股份改制而成。股权过于集中,国有股“一股独大”形成一道我国上市公司独特的风景线。这直接影响了内部控制系统的有效运行,公司治理的不规范,使得内控管理不能在整个企业实施,而只限于针对基层执行部门,并且企业产权主体缺位,公司管理随意性大,公司高层职责不清,管理不成体系,导致公司决策效率低下。

1.2 决策权过度集中。缺乏制衡机制

今年北京国家会计学院对我国部分大企业进行了一项调查。发现我国相当比例的企业内部控制的重大决策权掌握在总经理手中,其次是董事会下设的审计委员会,然后依次是总会计师、董事长、主管财务的副总经理、总经理办公会,并得出我国内部控制的重大决策权掌握在管理层的企业比例高达55%。在实际工作中,许多制度也只是重形式、轻落实,被作为内控核心的董事会和监事会也并未发挥其应有的监督作用。在人员安排方面,近亲繁殖现象比较严重,排除异己。并且相关内控制度并不能对管理层的行为进行约束,缺乏对管理层的制衡机制。

1.3 企业内部监督不善,内控建设流于形式

内部控制实施的主体是人。我国大多数企业不是没有内部控制制度,而是没有很好地执行,并且企业内部管理人员素质整体并不是很高,所谓的控制程序也只是一个框架。管理层凌驾于控制程序之上的事屡见不鲜。尤其是我国国有企业,管理层为一己之私,与外界串谋,导致内部控制形同虚设或只对下不对上,使得企业的经营风险很高。如:过分的在职消费行为短期化。盲目投资等。并且在企业监督体系中,侧重于对程序的监督,忽视对内部责任人的监督,并且监管的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只要有内部人签字,就算内部控制监督到位了,其结果育出了一批硕鼠、蛀虫,直至将企业掏空破产。

1.4 企业对内控认识不足,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

目前,有相当一部分企业只是从会计审计角度来对内部控制进行定位,并将其目标界定于查错纠弊、会计资料的真实合法和保证业务活动的有效进行方面,尤其关注对作业层的控制。因此,在建立内部控制制度时,也多是从会计某些条例出发。侧重于事中和事后控制,而对经营风险和财务风险的事前风险预测和控制较少,从而使得内部控制制度残缺不全或有关内容不够合理。并且许多企业订立的内部控制制度并没有结合企业的实际,只是照搬别人的,以应付有关部门的检查、审计。

2 有效实施内部控制制度的对策

2.1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提高内部控制效率

公司治理结构和内部控制两者是相辅相成的,公司治理对内部控制起约束作用,同时内部控制对公司治理又有反向促进作用,而完善治理结构却是目前我国公司实现公司治理结构与内部控制的有效对接与互动的重要措施,由于长存的治理缺陷,使得我国企业许多内控制度流于形式,内控效率更是没效率,没效果。因此,我们可以从下面几个方面人手:一方面,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首先,推行独立董事制度,健全董事会制度;其次。对经营管理实施有效的约束和激励机制;最后,推进股权多元化改革,实现投资主体多样化。另一方面,在内部控制方面:首先,实施全方位的分阶段、分层级控制;其次,规范部门监督链,最后,明确内控设计及执行的相关责任人。

2.2 明晰职责分工。强化业务制衡

内部控制着眼于整个企业,不相容职责的分离制度促成了企业的良性发展。好的控制环境,要涵盖企业经营的各个环节和各个方面,不留下任何控制死角,以求从根本上杜绝部门权利过大或集体,从而建立以防为主的监控防线,从董事会到总经理,所有人员的权利都是有限的,并受不同业务、不同人的制约,同时明晰公司每个部门、每个人的职责权限,以化解可能面临的风险,实现内部控制最终目标。可以说,良好的内部控制制度要求一项完整经济业务的发生。不能由一个人独立完成一项业务的全过程,而必须是具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部门的人员分别完成。

2.3 规范内部审计工作,强化内控监管

内部审计是内部控制的一个很重要部分,也是监督内部控制其它环节的主要力量。内部审计工作的职责从审核会计账目到对内部控制制度的评价以及经营情况的效率效果,并向企业最高管理部门提出报告,这将使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更加完善严密。在实际操作时,可将内部审计机构直接隶属于监事会,并给予相应的权力。在内审部门对内部控制制度实施情况进行全面深入的检查评价后,根据存在的问题确定相关对策,并责令限期整改,同时定期或不定期地对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进行评价修订。以防止企业管理部门于内部控制制度而不顾。

2.4 树立现代企业内控理念。完善内部控制制度

内部控制是企业经营管理的一部分,企业各级管理人员要有现代企业的内控理念。内控已不再是围绕会计审计而展开的了,它涉及到经营管理工作的方方面面,体现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各个公司都要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制定相关的内控细则,如:会计核算流程制度、内部审计制度、资金管理实施办法、货币资金支出审批程序和权限、仓库收发存管理制度等,同时要求各级管理者学习并重视。使得他们在经营管理的一切过程和环节中坚持和督促照章办事,并且对其相关职责进行明确划分。使其认清分工、分权的道理,更新理念。在内控落实手段方面,不仅仅要依靠财务核算和分析以及检查、审计等事后控制手段,还要强调做好预防性控制和过程控制。

上一篇:提升海事系统内部审计工作质量探讨 下一篇:论应收账款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