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时间:2022-04-27 09:01:55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已接近尾声,即将进入毕业派遣阶段。从结果来看,在政府、部属师范大学、社会和免费师范生的共同努力下,通过市场调节与行政安排,实现充分就业几成定局。首届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是一项探索性、试验性的工作。如果单从数据来看成绩喜人,但从近一年来的就业过程来考察,又存在着一些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顺利就业的问题,亟须加以改进,才能促进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完善与持续发展。

一、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个别省份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启动较晚,影响该省生源就业进度

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否顺利就业,关键在于岗位的落实。而岗位能否落实,又与各地对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重视程度有关。《教育部直属师范大学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实施办法》规定,“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由有关省级政府统筹,教育、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机构编制、财政等部门组成工作小组,负责制定并实施就业方案,落实保障措施,确保免费师范毕业生到中小学任教”。在实际工作中,我们普遍感受到,省级政府是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核心堡垒”。只有省级政府重视了,各基层地方政府才会重视,并积极做好招录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工作。从首届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过程来看,各地的重视程度与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进展,存在着一定程度上的正相关,即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工作部署和双选会召开的时间越早,岗位需求越多,该地学生签约率就越高;反之,签约率就不高。以一些省份在华中师范大学的招聘为例,北方某省教育厅早在2010年12月初就组团来校选聘本省免费师范毕业生,此次招聘会过后该省免费师范毕业生签约率已达90%,2011年3月初已全部落实岗位。而沿海某省因没有召开双选会,目前该省毕业生签约率低于全国免费师范毕业生签约率平均水平。由于部分省份一开始对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主动性不强,招聘工作启动较晚,影响了该地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进度。

2.免费师范毕业生跨省就业难度较大,客观上增加了其求职成本

“免费师范毕业生一般回生源所在省份中小学校任教”,是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的最大特点,同时也是其有别于其他师范生的地方。在免费师范毕业生跨省就业这一问题上,大多数省份都是从严把关,希望尽最大努力把免费师范毕业生留在本省就业。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一是免费师范生求职之初,跨省就业相关手续的受理部门没有统一归口。免费师范毕业生不知该找哪个部门办理跨省就业手续,同时也存在着部门之间互相推诿的现象,令一些已签约外省的学生无所适从。二是跨省就业手续的审批周期太长,程序比较繁琐,客观上使学生的求职成本增加。在2011年4月关于跨省就业的审批程序的文件出台之前,一些省份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要实现跨省就业,需多次往返生源省、接收省、培养学校等地申请办理相关手续,带来了经济上和精力上的负担。而有的省份审批周期比较长,学生一方面要等待审批结果,另一方面又担忧审批不通过还需要另找工作,从而产生焦虑情绪。

3.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期望与现实岗位的“落差”,影响其求职积极性

尽管部属师大在引导和鼓励免费师范毕业生面向基层就业方面做了大量工作,但其就业期望总体较高是客观事实,城镇学校和重点中学一般仍是首选。而各省在统筹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岗位时,其出发点不尽一致,所提供的岗位需求与免费师范生的就业期望存在“落差”,间接导致其签约动力不足。如有的省份所提供的岗位既有重点中学,又有普通中学,且岗位数量多于本地生源数量,通常都能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需求,在双向选择阶段签约情况就较好。反之,如果仅仅提供了县及县以下学校的岗位需求,签约情况就不甚理想。个别省份甚至单方面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对口的就业单位片面理解为农村学校,所提供的岗位也多以农村中小学教师岗位为主,从而导致毕业生的选择面太窄,直接影响了他们的求职积极性,而这也成为一些学生“远走他乡”的原因之一。

4.高校与地方之间暗藏的利益“博弈”,影响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均是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受益者,但在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这项工作中,也有着不同的利益诉求与冲突。作为培养高校来说,从学校自身地位、实力的提升,可持续发展的实现以及免费师范生的主流需求的角度出发,希望免费师范毕业生能够在高端教育市场就业占有较高的比例,并想方设法提高其就业质量,优化就业结构,实现“就业――招生――培养”的良性循环。而不少地方政府则更多考虑的是如何把免费师范毕业生这一未来的优质师资安排到师资紧缺地区、农村地区任教,并以此作为促进当地教育均衡化发展的重要途径,甚少考虑学生的意愿和其职业生涯发展的需要。由于存在以上两方的利益冲突,在免费师范毕业生求职就业过程中难免出现如下行为:部属师范大学就业主管部门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市场开拓的重点放在城镇学校、重点学校,而地方政府则将师资紧缺地区学校、农村学校作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双向选择和就业安排的主要对象。这样一来,形成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岗位供求之间的不均衡,影响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开展。

二、进一步做好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对策与建议

免费师范生就业工作是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关键环节。落实得好不好,直接影响师范生免费教育的大局。鉴于上述出现的问题,在低年级免费师范生及其家长中间和社会上已经产生了一些不利影响,如部分学生担心将来跨省就业难以实现,学习动力不足;一些高三学生报读免费师范生相关专业的积极性有所下降;等等。师范生免费教育是一项长期性、系统性的利国惠民的工程,虽然在就业过程中存在着一些不足,但只要正视这些不足并加以完善和改进,师范生免费教育可以走得更远。因此,笔者针对以上问题提出以下对策与建议:

1.加大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统筹安排的力度

各地应将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统一到实现“科教兴省”、“人才强省”战略的高度上来,把这项工作列入本地区人才引进与培养重大举措的环节中去。第一,提前部署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应在每年10月前与部属师大就业主管部门联系,获得次年免费师范应届毕业生信息,并在11月左右公布本省岗位需求,以使学生有的放矢,进行应聘。第二,省级政府与地市政府之间、各级政府各相关部门之间以及教育行政主管部门与中小学之间应加强沟通与合作,切实落实免费师范毕业生的编制、招录、安置、工资发放等系列事宜,确保其有编有岗。第三,推行多元化的双选模式并缩减免费师范毕业生招录的环节。市场调节应成为免费师范毕业生就业的主要渠道。各地应以方便免费师范毕业生求职为出发点,采取省教育厅(教委)组团、地市教育局组团、中小学组团等多种方式,到部属师大选聘优秀免费师范毕业生。即使是公开招考教师的地区,也可特设“绿色通道”,拿出部分用人计划优先录用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该地工作。相信通过这样积极有效的安排,在双向选择阶段,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就业的积极性会更高,各地也更容易招录到需要的人才。

2.从以人为本的角度进一步放宽跨省就业的条件限制

在实行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之前,华中师范大学平均每年有60%以上的师范生自愿到生源省就业。实施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之后,通过政策引导和有效举措,已签约毕业生中回生源省中小学就业的比例已高达90%。在各省对未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进行安排就业之后,回生源省就业的比例仍将上升。由此可见,免费师范生就业政策已经初步实现“一般回生源省任教”这一目标上已经初步达成,免费师范毕业生回生源省就业成为主流,政策导向初显成效。对于那不足10%的跨省就业的比例,笔者认为,应本着以人为本、尊重学生个人意愿和生涯发展需求的角度来予以“宽待”。何况,若使所有免费师范毕业生均回生源省就业,既不现实也不符合人才成长与合理流动的规律。免费师范生不管是在哪里就业,只要他(她)愿意在基础教育系统工作并长期从教,就有成长为优秀人民教师和未来教育家的可能。因此,笔者建议国家层面应考虑免费师范生可能跨省就业的多个因素,进一步放宽跨省就业的政策限制(如将本省提供的专业对口的岗位数少于该省生源毕业生数列入跨省就业条件等),以使免费师范毕业生的求职之路更加顺畅,求职积极性更高,求职心情更为舒畅。

3.保障免费师范毕业生充足的岗位需求与多样化的单位层次

当前,一些人的心中,有“免费师范毕业生就应该全部到农村去”的观念。他们认为,国家投入了巨额资金来举办师范生免费教育,作为受益者的免费师范生,就应该到最穷、最边远、最艰苦的地方去任教,以此来履行与权利对等的义务。的确,免费师范毕业生到艰苦地区服务,为农村地区基础教育事业作奉献,是服务国家战略需求、实现教育公平的一项意义重大的举措。但完全通过“一刀切”的做法把免费师范毕业生安排到农村去,而不是通过积极的宣传与引导,不仅起不到预期的效果,相反会压抑免费师范生的个性,对学生和部属师范大学的发展以及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实施造成一定影响。既然免费师范毕业生的就业以市场调节为基础,那么,各地在提供岗位需求时,一方面要尽量提供多于本地生源数的岗位,另一方面要保证不同地区与层次的单位均有岗位需求,尤其是中高端就业市场占有一定的需求比例,以实现有着不同就业意愿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在基础教育系统的不同层次的单位中均有可选择的空间,促进就业流向多元化。

4.搭建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合作,服务农村基础教育事业的新平台

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之间,在师范生免费教育及其就业工作方面,虽然存在着不同的利益需求,但有一个共同的目标,那就是服务教育和社会发展。因此,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可以朝着这一共性目标,找准双方合作的落脚点,实现学校和地方教育事业的共同发展。共建国家教师教育创新与服务综合改革实验区,是一个很好的合作模式。部属师范大学与地方政府(尤其是县级基层政府)共建实验区,在此基础上可以形成以免费师范毕业生为主线的就业与服务基地和教育硕士研究生培养基地。就部属师大而言,每年可以集中组织到城镇就业的免费师范毕业生到实验区支教,为其搭建履行服务农村学校两年的义务的平台,同时又可以在职攻读并完成教育硕士研究生学业。就地方政府而言,通过在实验区建设数字化学习港和提供必要的工作、生活、学习条件,吸纳免费师范生自愿到实验区支教服务和攻读教育硕士学位,并在招聘公办教师时优先录用暂未就业的支教生。通过源源不断的支教接力和重用免费师范生等相关举措,实现免费师范毕业生个人生涯的可持续发展,促进当地基础教育事业的大发展。

(作者单位:华中师范大学就业指导中心)

上一篇:开展免费师范生职业教育与发展的实践与思考 下一篇:试析师范生免费教育政策的几个前提性假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