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海智库

时间:2022-04-27 08:53:52

“探索实行官邸制”,这是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里的一条新举措。为了这7个字,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忙碌了6个月。

“中国特色官邸制研究”是他们年初设立的研究课题。到2013年6月,形成了三个研究报告:《国外官邸制研究》《中国古代官邸制研究》《当前我国领导干部住房现状分析与改革趋势》。7月,由课题负责人、国家行政学院教授、中国行政体制改革研究会副会长汪玉凯撰写建议方案,并上报中央。

回顾十八届三中全会前被热炒的383改革方案,其涉及的财税体制改革、大学去行政化等也被写进了三中全会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简称《决定》)里。这个方案产生于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下称国研中心),由国研中心主任李伟和发改委副主任、中财办主任刘鹤担纲领衔,是众多递交给中央的报告之一。

改革开放后,无论体制内外,智库机构均层出不穷。体制内的大多历经合并、撤销、重组,从意识形态到经济研究,它们的职责和任务也在悄然变化。由于一些部级智库分别隶属党中央和国务院两个系统,它们为中南海出的主意不同,擅长的领域也各有差异。

智库流变

“改革开放初,中央需要制定很多改革方案,找不着人,便在各部门中搜集人才。”国研中心原副主任鲁志强在一次研讨会中说,最初是不定期地召集人到中南海讨论研究,后来才成立了研究机构。

当时最引人注目的是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农村研究中心,分别是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重要智库。从1982年到1986年,连续五年。中央每年颁发一个“一号文件”,关注农业问题。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参与其中,成为“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直接推动者。

同时期成立的还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国家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体改委)。“改革理论创新、设计总体方案”是后者的重要职能,其下设的体制改革研究所(体改所),被认为是20世纪80年代最有影响的“思想库”,央行行长周小川等曾在其中工作。

“体改所做得特别专,包括做改革的社会心理调查……一边是改革的主体推进,一边是对民众对改革的心理承受力、愿望的调查,他们把这些东西提供给高层的决策机构。”学者柳红曾在访谈中透露。

1989年,农村重大改革基本完成后,中央农村政策研究室并入中央政策研究室,不再独立出现。1998年,体改委也被撤销。近些年来开始发挥重要作用的是国研中心。它成立于1981年,可谓是国务院智库的“集大成者”。至今。国研中心下设10余个研究部,宏观经济研究部、农村经济研究部是重要的组成部分,聚集的专家更是达到130多位。

吴敬琏、刘国光、樊纲等皆是国研中心出身。该中心原副主任陈清泰曾是十四届三中全会、十五届四中全会、十六届三中全会决定的起草人之一;2004年至今,研究员程国强曾参加过七个“一号文件”的起草工作。此外,几乎每个“五年计划”和长期规划,国研中心都有参与。

20世纪90年代成立的国家行政学院同样具有智库色彩,和国研中心并称国务院“一政一经”两大智库。

国务院重大政策出台前夕,往往会在行政学院办一个省部级领导专题研讨班。2007年,国家行政学院教授王伟说:“经过讨论。汇总研讨班意见,制成简报向国务院领导报送。”1998年之后,这种专题研讨班形成惯例,一般每年举办一两次。内容多是紧扣热点,比如2000年的“西部大开发战略”等。

国研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是较为开放的两个智库。每逢部级会议前后,记者都可以比较轻松地采访到国家行政学院的竹立家、汪玉凯等权威专家。而在国研中心,除了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之外,金融研究所的副所长巴曙松、资源与环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长李佐军等,都是媒体记者近年来采访得最为频繁的专家。

党政两个系统

与国务院倚重的国研中心和国家行政学院两大智库类似,中共中央也有中央政策研究室和中央党校两个重要智库。

1989年后合并成立的中央政策研究室,开始为中央政治局研究政治理论、草拟文件,也因此,该研究室被认为是中共中央的最重要的智库。

2002年10月起,王沪宁担任中央政策研究室主任,一直到现在。从中国最年轻的副教授,到中南海“第一智囊”,并在十当选为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他的故事为人津津乐道。

1995年以前,王沪宁历任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任、法学院院长。之后,进入中央政策研究室,出任政治组组长。

在北京,王沪宁接受的第一项任务就是参与起草十四届五中全会文件,负责在报告中阐述“十二大关系”,即正确处埋改革、发展、稳定等十二个方面的关系。

“党的建设、思想理论研究”是中央政策研究室的职责之一,显然也是王沪宁的强项。1998年。出任中央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后,王沪宁开始以“国家主席特别助理”的身份,陪同出访。此后,他协助提出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到了担任总书记期间,王沪宁更是由副转正,直接参与了“科学发展观”理论的起草。

自2013年3月履新至今,王沪宁依然是总书记的出行保留随员,视察行程涵盖京、粤、冀、甘等省市。在多次出访外国时,王沪宁的名字经常出现在陪同人员的第一位。说到王沪宁,就不得不提起国务院研究室主任宁吉。中央政策研究室和国务院研究室,一个直属于党中央,一个是国务院的办事机构。

虽然王沪宁和宁吉的服务对象有所不同,但两人都是“学而优则仕”的典型:曾辅佐三任总书记的王沪宁是国际政治专业出身,而服务于总理的宁吉则是经济学博士。

在媒体的描述中,宁吉可谓的“首席智囊”。2003年,他被调入国务院政策研究室,2013年10月升为主任。在过去担任副总理的五年里,宁吉几乎陪同他参加了所有重大会议和调研考察。此外,宁吉还是资深的西部大开发专家,是“十二五规划”和今年政府工作报告的主要起草人之一。

国务院研究室前身是1975年设立的政治研究室,中间经过合并、撤销,1988年恢复建制。与其他智库机构不同的是,国务院研究室相对“私人”,职责是服务于国务院主要领导,提出咨询意见,起草重要讲话。除此之外,它还有一项职能为人熟知,就是负责起草《政府工作报告》。

从理论到实际

学者柳红曾撰写过《八。年代:中国经济学人的光荣与梦想》。在她看来,改革开放初期,智库最重要的工作不是研究具体政策,而是“争论一些词语、概念”,诸如市场经济、计划经济、走资本主义道路等等,为改革“找说法”、“找理论”。

“因为改革首先需要有一个合法性,从原来经典的马克思主义正统,或者是的正统,从这个正统出发改革,要有个理论基础……这些经济学家就变成了为找说法而殚精竭虑的人。”柳红说,这些是当下年轻人不能理解的。

当然,“理论问题”一直都存在,只是随着“经济建设为中心”逐渐升温,一些智库机构的职能也在悄悄发生转变。

最典型的是中央党校和中国社科院。作为中共的传统理论智库,中央党校充满传奇色彩。近些年来,除了参与起草党代会报告,负责其中的理论部分。比如阐释“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中央党校逐渐成了一个“吹风”的地方。

1992年6月9日,距离十四大召开不足百天,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列举了当时关于建立新经济体制的三个提法,并说,“我个人的看法,比较倾向于使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这个提法”。三天后,邓小平表示赞成。历时两年多的姓“社”姓“资”争论有了答案。

自此以后,历次党代会召开前,总书记在中央党校发表讲话几成惯例。从1997年的“5・29讲话”、2002年的“5・31讲话”,再到2007年的“6・25讲话”,都被认为是为随后的党代会定调。

参与党代会报告起草的机构还有中国社科院,1977年建院初期,同样是偏重于基础研究。随着时间推移,社科院逐渐从理论研究转向现实问题。在其几十个研究所中,经济研究所、财贸研究所、金融研究所等涉及经济的部门越发重要。

2003年,李长春考察社科院时,明确要求其“努力成为党中央、国务院重要的思想库、智囊团”――这成了社科院的新目标。

“我们几乎每天都要向中央办公厅和国务院办公厅报送材料。”早在2005年的时候,社科院办公厅有关负责人告诉《半月谈》,

“随着中央领导对信息与分析材料需求的增加,我们报送的内容也日益增多。”

当然,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南海各大智库影响高层决策的途径也在日渐增多,除了负责一批部级重要课题、定期向中南海报送材料之外,近年来,各大智库的学者专家纷纷成为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的座上宾,在宣讲自己擅长的专业领域时,对中央高层的决策也有可能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摘自《南都周刊》)

上一篇:高层识人“十条军规” 下一篇:感动河南,洋媳妇撑起一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