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机花:冰冷与娇柔间的恒美

时间:2022-04-27 08:28:39

科技的芬芳

植物究竟有多少种呢?就人类目前已知的情况来看,被子植物门这一陆地上最具优势的植物群约有20~30万种。例如,豌豆的分类体系是“被子植物门,双子叶植物纲·豆目·豆科·连理草属·豌豆种”,而豌豆种之下还有各式各样的品种、变种、亚种。也就是说,实际存在的被子植物种类远远超出了之前举出的30万。即便是单纯地鉴赏,也能够获得无穷的“知识”。但是,植物作为人类身边不可或缺的存在,却很少被一般人有意识地注意到。

大部分时候,人们对植物的记忆只是关于其色彩、形态、芳香等方面的大致印象。即便是能够近距离接触植物、感受其生命气息的人,如果不进行细致地观察和研究,也很难发现其中潜在的魅力。因此,植物仍是一座为人类补充“知识”的宝库,同时也是为花朵这种具有永恒、普遍之“美”的有机体提供养分的生物。

大学时期,我就读于日本宫城大学,学习建筑设计。做毕业设计时,我接触到了CAD、CG等计算机绘图软件。科技的力量非常强大,因为在这些工具的帮助下,我想大概没什么东西是做不出来的。在学习和研究过程中,我逐渐觉得这些软件不应该只用于建筑设计,我想尝试完全不同的、全新的东西,于是就选择了花朵这种似乎常常能在身边见到的事物。

但当我真的着手做这件事的时候,才发现并非如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无论是精细地观察植物本身,还是使用3D CG软件进行图形的重新构建,都存在着很多难题。起初,我花费了大量的时间去观察植物。但是,当我开始建模的工作时,就会意识到无论起初我花了多少时间观察对象,所得信息仍会不足,于是需要再进一步观察作为对象的植物,整个过程就是不断地建模、观察,再建模、再观察……

虽然有的时候越是观察,不明白的东西就越多,但对于我而言,这整个过程就像是一个强烈刺激着自我内在求知欲和好奇心的旅程。在这个奇妙的旅程中,我好像逐渐洞悉了身边植物中潜藏着的、不为大多数人所知道的巨大的秘密。我感到非常兴奋,也许正是因为如此,才有了我一系列的作品。

冰冷与娇柔

在许多人眼中,科学与艺术之间似乎存在着天然的隔膜,如同冰冷与娇柔无法共存一样。但事实上并非如此,植物图谱艺术,也就是通常人们所说的植物绘本,就是两者结合的艺术形式之一。植物图谱艺术通过对植物结构的观察和解析,再用画笔与颜料将植物的形态与色彩复制到纸上。在科学上,它具有图示和记录作用;在艺术上,它可以作为画作的一种形式留存于世。

在植物图谱艺术及其相关领域这个广阔的范围内,有着形形的超越时代和地域的艺术表现形式。在这些艺术表现形式中,我们能够感受到有一种共通的意图存在,那就是发掘、揭示和表现植物的魅力和价值。欧洲是植物图谱艺术的发源地,在日本、中国也有本草图谱、花鸟画等,各国都存在着以植物、花卉为主题的艺术表现形式。植物被人们赋予了各种各样的形象,因此其表现形式不免让人有已被穷尽之感,但只要试着改变视角,也许就能挖掘出其潜在的、尚被隐藏的魅力。

我在日本高级媒体艺术与科学学院(IAMAS)攻读研究生学位期间,学的是数字媒体艺术专业。所谓数字媒体艺术,就是利用新的科学技术去创作艺术作品。在我看来,数字媒体艺术是“科学”、“技术”和“艺术”的融合。与植物图谱艺术一样,它具备了科学的准确性和艺术的表现性,而且使用了所处时代的最新技术作为其表现手段。我想融合我对“科学”、“技术”和“艺术”的理解,在植物图谱艺术这片广阔的天地中开疆扩土,延展它的各种可能性,探寻那尚未被人们发现的处女地。

有机无机两生花

在此期间,我还对以植物细密画为代表的“植物图谱艺术”和以机械结构画为代表的“技术美术”进行了比较。因为在创作过程中,对模型花的观察,使我初次认识到,以前认为是有机的、模糊的植物中也隐藏着无机、机械的结构。

植物图谱艺术和技术美术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前者以植物为主题,后者以机械、建筑为主题;但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共通点,那就是两者都以高度精细且华丽整齐的表现方式为特征。而且两者本来都具有图解的功能,以准确地普及和传达对象为目的,起着传达信息的作用。之后,随着社会的变革和技术的革新,其图解性的功能逐渐淡化,相反更加注重描绘的精确性,并以其细致壮美的画风吸引了观者,成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虽然它们的对象、产生的时代有所不同,但是从两者的变迁中能看到一种共通性,这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

仔细对比这两种不同的艺术形式,就会在植物中看到无机的、机械的要素,在机械中看到有机的、生物的要素。乍看上去,这种看法是矛盾的,因为两者在质感上存在差异。但事实并非如此,因为在形态、构成方法方面能看出两者的相似之处。

一般人都会认为植物是有机形态的生物,但那只是从人类的角度看到的一个侧面。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植物在具有有机的形态的同时,也兼具无机的、几何学的机械结构这种相反的要素。突出后者,就可以表现出它们不同寻常的姿态,并由此展现出截然不同的魅力。人类本就容易被事物的表面所吸引,但事物真正重要的本质应该存在于它的内部。我想,这个道理也适用于植物。它们的美丽不仅在于其表面的部分,很大程度上也存在于它们的内在。我就是想要揭示它们不同寻常的、充满魅力的内在世界。

当我再度思考植物的既有形象时,就会分别从宏观的视角(把握外部形状)和微观的视角(解剖内部结构)来分析它们,重构其精炼的造型,使其脱胎换骨,成为一种颠覆既有形象的图像。也就是说,我会用科学的眼光分析对象的细密的部分,用艺术的眼光把握其优美的比例,并在科学的视角和艺术的视角之间取得平衡。

1681年,意大利博物学家菲利普·博南尼在罗马出版了一本名为Ricreatione dell’occhio e delia mente nell’osservation'delle Chiocciole的书,书名的意思就是“为了观察贝壳时眼睛与心灵的愉悦”。这本赞颂贝壳之美的古老书籍为17世纪的人们带来了奇异的图像。在我看来,其实所谓图像,就是眼睛与心灵相结合所产生的、并非存在于自然界的、而是存在于大脑内的全景画。根据图像所具有的丰富表现力,并运用自己的想象力去领悟它们,这一切,就是为了让眼睛和心灵一起感受那永恒的、普遍的美。

上一篇:胜利之城:走近阿克巴大帝 下一篇:日臻完善 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