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蒙古族传统道德观念

时间:2022-04-27 01:59:30

浅析蒙古族传统道德观念

摘要: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的“马背民族”。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和道德观念的总称。也是中国传统道德观念的重要组成部分。蒙古族传统的伦理道德观的不断推广,使自身适合于蒙古社会,适合于蒙古人的社会心理和文化背景,从而成为蒙古族民众能够接受的伦理思想。本文对蒙古族传统的英勇顽强,尊老爱幼,与人为善,宽和仁厚等传统美德进行了深入的分析,从而继承和发扬了民族优良伦理道德。

关键词:蒙古族;伦理思想;道德观念

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中国道德文明的精髓,也是中华这个民族大家庭共存共荣的凝聚力。它标志着中华民族高尚的民族精神和良好的民族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优秀的道德品质。它主要强调建立一种和谐协调的人伦关系。

蒙古族是一个热情好客且富有道德情感的民族。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是蒙古族历史上各种伦理思想及其道德观念的总称。蒙古族的传统道德观念大致可归纳为英勇顽强、诚实善良和敬老爱幼、团结助人等美德。这些显然是与中国传统道德文明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

一、敬老爱幼、团结助人

敬老爱幼、团结助人是优良道德传统的精华,也是蒙古民族的传统习俗。在蒙古社会中,长辈受到普遍的尊重,晚辈受到普遍的关怀,困难者要受到普遍的帮助和关爱。小孩不能在老人面前直接通过,不坐其上位,未经允许不能与老人并排而坐。对比自己年龄大的都要称呼“您”。走路、上车、吃饭、进屋等都要以长辈为先。长辈的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无私的帮助,常使青年人受益匪浅,请教和遵循长辈的教导已经成为蒙古社会的一种传统习惯。在有关咸言或谚语中,都强调要尊重长辈,孝敬父母。在《蒙古秘史》中也记载了阿阑豁阿母亲五箭训子的故事,教育人们要世代继承团结互助的美德。蒙古民族的这种尊老爱幼、团结互助的传统道德在蒙古族妇女身上体现得尤为明显。成吉思汗就曾说:“人们根据妻子的美德来认识丈夫的美德。”蒙古族妇女操持所有的家务活儿,敬养老人,抚养、教育子女等都由妇女来承担。【1】可知孝顺父母,敬老爱幼、团结互助,早已成为普遍遵循的民族道德品质,每个人要自觉遵守。赡养孤寡老人,接济贫困者的事情等种种道德风尚保留至今。

二、诚实善良与与人为善

当我们仔细分析《蒙古秘史》等历史文献便可以发现古代蒙古人的一个美德正值、善良、诚实。在伦理学中,善是道德的,恶是不道德的。善的性格做出善的行为,恶的性格做出恶的行为。这种具体的追求和生活目的,就直接表现善恶的本质。而善良、诚实、正值等伦理道德的基本要求体现着古代蒙古人的精神风貌。他们为了正义,为了国家的统一和完整,为了解救受苦受难的人民,不畏邪恶的势力和黑暗势力,表现出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精神和百折不挠的英雄气概。这些精神无一不是善良,诚实,正值的行为。这都充分表明了古代蒙古人所追求的最基本,最淳朴,而且也是最高的美德。

在道德标准上,蒙古帝王们把“仁慈”作为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一种传统美德。成吉思汗在他的晚年,为由谁继承汗位曾大伤脑筋。他意在让三子无阔台继位。但按照蒙古族的传统习俗,继承人应该是长子。然而长子术赤表现粗暴;次子察合台性格烈如火,而且很鲁莽;四子托雷性格幼弱,对任何事情都优柔寡断。因此都不宜继承汗位。唯有三子无阔台被认为具有最高统治者必须具备的“仁慈”的美德,于是,成吉思汗把汗位交给了他的三子。可见统治阶级在选择关乎国家前途命运的人选时,往往把是否具有“仁慈”的道德标准置于首位。后来的一系列的事实证明,无阔台执政期间,实施仁政于天下,德才兼用,对巩固和发展新兴得封建社会的伦理制度,起到了积极的作用。其实成吉思汗本身也是一位仁慈的合汗。他虽然也有残暴,狡黠、多疑,带有强烈的复仇心理,但这些几乎都是针对敌人和敌对势力的,而对他手下的朋友、伴当乃至老百姓是仁慈,诚实,正值的。

这些美德在蒙古社会流传过程中,其教义思想,特别是在教义中关系到人们道德规范和行为准则的伦理思想,逐渐的吸收、融合、适应蒙古人传统思想、传统道德、民间风俗和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3】

三、宽和仁厚与慈悲为怀

蒙古人好战尚武、英勇顽强、坚忍不拔是世所熟知。同时蒙古人又是以宽和仁厚为重的民族。蒙古社会自古以来就鄙视私斗,而把忍让、信义、宽和、仁厚当作人际关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成书于13世纪中期的 《蒙古秘史》亦体现了当时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书中根据统治阶级的道德标准,对各种不同的人物进行了道德评价。特别是对成吉思汗以大量的事实高度评价其政治道德和宽和仁厚的性格:他不仅性格坚忍不拔,而且能够选贤任能、知人善任、宽以待人;他不仅英勇善战、具有雄才大略,而且能够关怀下属、团结将领、人爱民众,使人归向。《蒙古秘史》里,成吉思汗作为蒙古民族和蒙古帝国的缔造者,被称赞为集蒙古统治阶级政治道德、社会伦理思想要求于一身的“一代天骄”。成吉思汗不但自己坚守忠诚、信义、宽和仁厚,而且对于不忠、不诚、不信、不义、不和、不仁的人和事急恶如仇,严惩不殆,使自己成为忠诚、信义、宽和、仁厚的一面旗帜。可见当时的蒙古社会把是否具备“宽和仁厚”的道德作为选择自己“合汗”的最高标准。可见,宽和仁厚的道德风尚是古代蒙古社会人伦关系的一个道德原则。它形成于古代蒙古社会,成为古代蒙古人宽以待人,互相忍让,互助相爱的道德关系。但到后来被统治阶级所利用后便成为统治阶级的一种统治手段和道德思想、道德修养。后又反过来影响和驾驭蒙古社会的道德原则。

道德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产物,是一定社会的行为规则。道德品质是人们对道德理论原则认识、把握和实践的集中反映。它是以善恶为标准,通过社会舆论、信念和传统习俗来评价人们的行为,调和人际关系的一系列的原则。道德形成为一种思想观念,必然会渗透到人们生活和活动的各个方面,并对人们的心理、性格、习惯和精神面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4】这种道德文化是一种入世,用事的文化,一种讲等级、有差等的文化,一种讲究实用的文化。

总而言之,蒙古族传统伦理思想在蒙古族的历史典籍、史著、史诗及格言、谚语、礼仪礼节等诸多方面均有广泛的反映,千百年来在蒙古族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起着规范与准则的作用。在全面建设小康和谐社会的今天,认真发掘、整理、继承和弘扬蒙古族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及其文化,无疑是一项意义深远的工作。

参考文献:

【1】唐吉思.藏传佛教与蒙古族文化[M].辽宁民族出版社,2007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李询.弘扬独具魅力的草原文化[J]. 实践(党的教育版),2009,(07)

【4】宝力格.草原文化概论[M].内蒙古教育出版社,2010

作者简介:

乌日嘎(1987-----),女,内蒙古赤峰市巴林右旗人,现就读西北民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09级思想政治专业硕士研究生。

上一篇:员工情绪冲突管理 下一篇:加强我国城市交通管理措施浅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