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议――不妨从兴趣班以外的地方开始培养

时间:2022-04-27 01:28:23

建议――不妨从兴趣班以外的地方开始培养

为什么选择让孩子上兴趣班?几乎所有的家长都提到一点:为了让孩子从小打下基础,有一个美好的未来。但无论美好未来的标准如何,有一点不会改变:只有情感得到尊重和满足时,他才会感到幸福。当孩子的情感不断受到压抑、无法得到肯定,自然不会感受到快乐,这时再谈什么兴趣、成才都已没有意义。因此,我们不妨换个角度思维:除了上兴趣班,有没有对孩子更好的栽培方式呢?

亲子共学,家庭培养

(讲述:陈女士,女儿7岁)

女儿苗苗从5岁就开始学画画,至今已经有2年多的“画龄”了。从最初的蜡笔涂鸦、水彩笔勾勒线条,到水墨国画和静物写生,女儿笔下的人、物已经具备了相当的神韵,难得的是她还一直兴趣不减,学习劲头可足了。很多人都羡慕苗苗能在家里自学成材,其实,我们也有小秘诀,那就是一直坚持“亲子共学”。

我和丈夫都没学过画画,刚开始是仗着年长,教苗苗寥寥几笔画些小动物。后来她越学越快,每天都兴致勃勃地画个不停,我们的“资历”渐渐不够用了,于是便到书店买回《国画入门》、《水墨画教学法》等书籍、光碟,和女儿一起边看边学。由于起点相同,我们渐渐养成了互助互学、共同进步的竞争氛围。有时候是我出一个主题,她画她理想中的世界,我画我想像中的景象,最后再交给爸爸点评。这种有乐趣、有同伴的学习方式就像兴奋剂,不停增进孩子的学习兴趣,兴趣就是最好的老师,而家长则是最好的同学。

妈妈心得:

对孩子的技能学习而言,起初可能是凭兴趣入门,但要想坚持下去,环境绝对比兴趣更重要。我们就是想通了这一点,把家庭变为趣味课堂,家长变为同学玩伴,营造最好的学习环境。许多家长都是以一种“监督者”的身份以上往下地逼孩子学,长此以往会使孩子产生枯燥感和逆反心理;而在我们家这种模式中,家长以一种亦师亦友的角度陪孩子学,既能起到教导、监督的作用,又能促进学习和培养兴趣,一举多得。

兴趣引申,活学活用

(讲述:张女士,儿子8岁)

儿子前两年曾到少年宫学过羽毛球,初级班结束后就没有再坚持下去了,看着他那半吊子的扣杀技术,我总觉得有些可惜。再加上儿子天性好动,精力过人,我便琢磨着给他再报个兴趣班,利用一下他那旺盛的运动细胞。继续学习羽毛球吧,儿子表示已经有些腻了;学游泳、跆拳道之类的体育项目吧,好像又跨度太大。正在为难时,我想起了网球这种跟羽毛球方法、规则类似却又有所突破的球类运动,决定借着羽毛球的底子,培养儿子打网球。

因为有着羽毛球训练打下的基础,儿子学网球特别快。网球拍比羽毛球拍重,打起来更费力气,因此当儿子练了一段时间网球后又重拾羽毛球拍时,感觉轻盈极了,自然得心应手。就这样,儿子一下子爱上了两项运动,时而打羽毛球,使身体反应灵活;时而打网球,锻炼臂力和判断力,双管齐下,活学活用,成为了运动小健将!

妈妈心得:

我见过很多这样的情况,因为孩子的某种兴趣无法持久,所以家长不得不常常随着孩子的喜好更换兴趣班,这样反而半途而废,一无所长。选择兴趣班时应该考虑孩子的兴趣、特长,当学到一定阶段产生倦怠心理时,不妨试试这种“兴趣引申法”,学习其他相互关联的技能,既能给孩子带来新鲜感,缓冲学习情绪,又能互相促进和补充,让孩子重拾兴趣。兴趣是灵活的,学习也一样,而我们家长的教育方式,更需要灵活多变。

顺应天性,边玩边学

(讲述:刘女士,儿子5岁)

虽然身边有很多声音一直在鼓吹“艺术要从娃娃抓起”、“早教开发宝宝智能”之类,但我依然坚持自己的教育观点:在儿子这个年龄,最大的兴趣就是玩!

让孩子过早地在教学模式下成长是大人一厢情愿的决定,他们忽略了孩子的天性,幼儿园阶段的孩子都是从游戏玩乐中开发智力、探索成长的。所以当其他孩子都在兴趣班里学画弹琴、打球认字的时候,我宁愿花更多的精力去为儿子精心寻觅一些好玩又有趣的玩具或游戏方式,让他在玩耍中学习成长。积木、泥工可以培养孩子创造性;捉迷藏、丢手绢可以促进孩子人际交往能力;下棋、猜谜可以训练孩子的逻辑思考和判断力……童年只有一次,我不希望儿子以后回忆起时,只有兴趣班老师模糊的面孔和一堆小朋友都重复画同一只雪梨的枯燥无聊。只要家长有心,愿意花时间陪伴,孩子其实能在游戏中收益许多东西。

妈妈心得:

很多家长在“为孩子未来打下基础”的名义下,让孩子上兴趣班学这学那,归根结底还是功利心、虚荣心的驱动。我觉得,孩子于特定的年龄段在游戏中所掌握的东西,是那些刻板枯燥的教学模式无法给予的。就知识、技能而言,上兴趣班的孩子可能多学了一些,但孩子在认知获得发展的同时,情感也要得到满足,心情愉快、心态健康才是最适合的教育方式。从这一角度来说,游戏玩乐顺应了孩子的天性,确实比被动学习要积极有效得多。

上一篇:做父母要有“三心” 下一篇:三招让女儿爱上投篮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