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庖丁解牛》一处注释的思考

时间:2022-04-26 10:27:02

对《庖丁解牛》一处注释的思考

《庖丁解牛》用了很多生僻字,似乎佶屈聱牙,但这些字大多是拟声词,学生熟悉后再读懂文句便没有困难了。倒是文末一句看似普通的句子“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是理解文章内涵的关键。

笔者查阅了人教版《高级中学课本・语文(第三册)》(1995年11月第2版)、人教版《高中语文实验课本・文学作品选读(上)》(1998年2月第2版)和苏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配套用书・语文读本(必修三)》(2009年7月第4版)对这句话的注解,几种教材对“养生”作了不约而同的解释“养生之道”。――等于没解释!况且,庖丁讲的解牛之道与文惠君讲的“养生”究竟有什么关联?注释没有提示。毫无疑问,“养生”成了理解全篇文字的关键之关键。

李行健主编的《现代汉语规范词典》对“养生”的解释:①(动)保养身体,增强生命力;②(动)畜养动物。人们头脑中的“养生”一般是指通过一定的方式调理身心,提高人体免疫能力,增强体质。众所周知,教材所作的注解应该是现代汉语的常规意义。

但《庖丁解牛》中的“养生”真应是人们对“养生”的习常理解?笔者认为庄子(文中借文惠君之口)讲的“养生”与现今人们讲的“养生”根本不是一码事。

中国传统知识分子通常走两条路:一条儒家“入世”之路,另一条是道家“出世”之路。两种观念熏染浸泡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对士大夫形成了根深蒂固的影响。相比之下,人们更容易误读庄子,认为庄子没有社会责任感,逃避社会现实矛盾,隐忍消极。这些误读有的是人为歪曲所致,更多的是不求甚解造成的。

平心而论,庄子的确避免矛盾激化,但他是在求索如何适应现实社会环境的方法,进而探寻一种便利的治世理念。从根源上说,庄子的人生追求和政治追求与他所处的战国时期纷繁芜杂的“国际”“国内”政治环境紧密相关。庄子的处世治世理念跟在后世具有强大生命力的儒家思想呈现出了两种“不同的面孔”。但如果说儒家思想是“治国齐家平天下”的积极治国理念,那么庄子思想实际上就是一种“物我合一,顺其自然”的和谐治世思想。他思考和追求的是人该怎样与自然、他人、社会相容相生。也就是说,庄子的政治理想是建立在“人本”之上的,是超越国家、集团甚至人的自身这些狭隘观念的更高一级的“普世”观点。而人们寻常认为的庄子思想“消极”说多源自于政治框架理念,并非学术层面的研究与探讨。

理解了庄子,就知道将《庖丁解牛》中“养生”理解成现代汉语的“养生之道”(强身健体、颐养天年等)是望文生义了。

庖丁在为文惠君展示杀牛的绝技后刻意强调“臣之所好者,道也”,历数自己的“专业”成长之路,纵横对比,并对自己的“解牛之道”作了精辟解释。文惠君这才说:“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庖丁的“解牛之道”是文惠君体味、总结“养生之道”的诱因。庖丁解牛时“依乎天理”,“以无厚入有间”,“技经肯綮之未尝”,因而用了十九年的刀“若新发于硎”。刀是在有意回避“大”等硬骨头,也就是在回避矛盾以求保全刀锋,否则庖丁也得“岁更刀”或“月更刀”了。生活的常理启发了文惠君的处世之道和治国理念:为人处世要善变通,根据实际情况不断调整处世策略,回避矛盾,以求“明哲保身”;治国安邦要顺应民意,休养生息,罢兵休战,恢复促进生产,使百姓得以养育繁衍更多的国民,最终达到无为而治。所以,“养生”就是“养育生灵”,“生养天下苍生”之意,“养生”亦即“缘督以为经,可以保身,可以全生,可以养亲,可以尽年”(《庄子・养生主》)。从常人角度说这是合乎时宜的“处世之道”,从国君角度说这是智慧高明的“治国之道”。

文惠君是魏国的第三代国君,在即位初期便屡次打败秦孝公,逼迫秦国从栎阳退回雍城,公元前364年把都城从安邑迁至大梁,公元前360年又开通鸿沟,军事上重用大将庞涓,魏国一度达到极盛时期。这些肯定与文惠君的治国理念不无关系。文惠君就是大名鼎鼎的魏梁惠王,一个有着雄才大略的君主。

建议教材将“吾闻庖丁之言,得养生焉”的注解改成“我听了庖丁的话,懂得了休养生息,顺乎天意(方能治国安邦的)道理”,以免以讹传讹。

作者单位:江苏省华罗庚中学(213200)

上一篇:《长亭送别》中崔莺莺形象的别样解读 下一篇:对中职语文课堂小组合作学习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