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时间:2022-04-26 09:18:39

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摘要:山东省将胶东半岛作为世界级制造业基地加以规划和建设,为避免制造业基地建设的盲目性,必须对其进行准确定位。根据该地区的优势和不足,提出加快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优势;对策

一、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优势

经济总量举足轻重,工业结构比较完整。胶东半岛制造业基础好、规模大、水平高、特色鲜明,容易集中发展高层次制造业,形成辐射带动全省发展的新优势。其不仅经济总量在全省占有相当的分量,而且拥有了一批大企业、好产品和著名品牌,成为承接国际产业转移的良好载体。海尔、海信、凯联、一汽、青啤、张裕、正海、北洋等一批大型企业具备了大规模发展的基础;汽车、船舶、服装、信息、家电、食品、化工等产品形成了相对优势。

区位优势十分明显,基础设施优良。一方面,胶东半岛与日、韩隔海相望,另一方面,区域内的道路交通异常便利,高速公路四通八达,同时还通过港口、铁路、高速公路与山东中西部、苏北、豫东和冀南紧密连接。这意味着胶东半岛不仅在承接制造业外来转移上有良好的环境条件,而且腹地广阔,资源、劳动力、市场的空间巨大。

享有国家和省给予的一系列优惠政策。本经济区设置有多个经济技术开发区,兴建了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和保税加工区,青岛黄岛地区更是参照上海浦东的发展战略扩大了对外开放和吸引外资、引进技术的能力,设立了外资银行、港口保税加工区和经济技术开发区。

二、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的不足

1.人才短缺。山东半岛地区发展制造业的最大劣势是缺少人才。和上海、深圳、广州、北京等城市比,山东半岛一直不是全国各地优秀人才的汇聚地。青岛和济南是以本地人才为主的城市,作为沿海城市和省会城市,人才聚集功能都不强。如何吸引更多优秀的外地人才来创业、而且使他们能够创业成功,能够守业,是半岛地区制造业发展水平和长远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

2.观念落后。山东是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儒家思想的发源地,儒家文化传统为山东在市场经济中的拼搏提供了精神营养。“以诚为本,以德为先”的信条孕育了山东人守信、实干的“诚信”形象,也催生了海尔、海信、青啤等以质量及服务取胜的名牌产品。

3.规划不配套。按科学规划实施建设以青岛和济南为核心的两个城市群和济青城市带的规划布局与制造业发展,必须考虑选择什么发展模式,处理好核心城区与卫星城和其他次中心城市的关系。在发展制造业、推动工业化和城市化过程中的农民角色转换及城市生态农业问题、就业问题、行政区划的变化及行政方式转换问题、环境保护与城市建设问题、资源承载力等问题,都是目前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需要各级政府尽快拿出具体的配套发展规划。

三、加快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建设的对策

1.抓住一个主体,就是要发展高水平制造业。要以现有骨干企业和优势产品为基础,紧紧追踪国际制造业发展趋势,承接世界产业转移。通过做大做强龙头产品,延伸拓展配套产业,拉长产业链条,形成产业集聚,培育形成交通运输设备、电子信息及家电、纺织服装、化学医药、食品五大优势产业群。

2.搞好三个配套,就是要建设好交通物流、金融服务、科技教育三大配套体系。交通物流体系建设,即发展铁路、高速公路,完善配套港口和机场;建设综合物流中心,构筑电子商务平台,提高通关速度。金融服务体系建设,即发展银行、信托、保险、证券、基金、投资公司等,引进外资银行、保险机构设立分支机构,构筑区域性金融中心。科技教育体系建设,即发展高水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综合科研中心、行业技术中心、重点实验室;围绕产业发展需求,加强基础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大力开展职业技术教育和技能培训,努力培养高水平的高级技术工人。

3.突出六个坚持。一是坚持全局意识,推动整体发展。冲破条块分割的行政关系束缚,消除体制,把胶东半岛作为一个经济板块,互相开放,互相包容,互相辐射,共同发展;二是坚持走国际化的路子,以大招商、大开放促进大发展;三是坚持工业化和城市化相结合,打破城乡二元格局;四是坚持高新技术产业化和传统产业高新化相结合,促进产业升级换代;五是坚持投资主体多元化,增强半岛经济活力;六是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促进可持续发展。

作者单位:山东经贸职业学院

参考文献:

[1]周田君.日韩产业转移与山东半岛制造业发展[J].东北亚论坛,2005(6):78-79.

[2]张平.胶东半岛区域产业协同发展战略[J].科学与管理,2005(2):67-69.

[3]孙洪霞.胶东半岛制造业基地发展方向研究[J].沿海企业与科技,2005(2):60-61.

上一篇:免征农业税对广东省农村经济影响的调查与分析 下一篇:泰勒规则在我国应用的实际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