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杯女子双人单桨冠军艇运动员途中划桨技术特点研究

时间:2022-04-26 07:30:34

世界杯女子双人单桨冠军艇运动员途中划桨技术特点研究

摘 要: 通过二维摄像解析法,对06赛艇世界杯赛慕尼黑站决赛冠军艇的划桨技术特征进行探 索。研究结论:1) 具有较高的桨频、合理的划距补偿以及能量节省化是冠军艇艇速优势形 成的三大要素;2) 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耗时较少是冠军艇较高桨频形成的主要因素,桨 入水角度对其影响较大;3) 冠军艇划距补偿的主要途径在于在拉桨后段与推桨前段耗时相 对较多,在推桨前段艇速较高;4) 冠军艇注重在推桨阶段争夺艇速优势,注重在拉桨后段 划桨速度转化率的提高。

关键词:女子;双人单桨;划桨技术;冠军艇

中图分类号:G861.419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 号:1007-3612(2010)03-0139-03

Kinematics Characteristics of Technique of Women’s Pairs ’ Rowing with Single Oar of the World’s Champion

LIN Huijie1,PAN Huiju2,YING Chunyi3,LIANG Haidan1

(1. Taizhou University, Linhai 317000, Zhejiang China; 2. Zheji ang Normal University,Jinhua 321004, Zhejiang China;3. Zhejiang Collegeof Sports, Hangzhou 310004, Zhejiang 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does research on kinematics characteristics of the pairs ’ rowing technique of 2006 Munich world’s champion through SIMI motion analysi s. The results of this article are: 1) the three fundamentals of keeping a highvelocity of a boat by the world champions are high stroke rate, reasonable compe nsation of distance per stroke and energy economization; 2) less time spent betw een the front segment of drive phase and the rear segment of recovery phase is t he main contribution to the high stroke rate. And the water entry angle is cruci al. 3)A major tool of compensating the distance per stroke is that more time i s spent in the rear segment of drive phase and the front segment of recovery pha se in which the speed of the boat is relatively high. 4) the world’s champion f ocuses on the recovery phase to gain an advantage of the boat velocity. And theyalso emphasize on increasing the conversion rate in the rear segment of drive p hase.

Key words: women; coxless pair; paddling technique; champion

赛艇是我国的一个潜在的优势项目。早在1988年奥运会上,中国赛艇队1银1铜的成绩 打破了欧美人一统天下的局面。在2009世 界杯中李萌与李彤也摘取了该项目的银牌。女子双人单桨项目已经成为我国在大赛中的一个 潜在冲金项目。但是,从运动成绩上看我国在此项目上竞争对手较多、较强(表1)。

在2006赛艇世界杯赛慕尼黑站W2-A组决赛中,加拿大组合以437.36 s成绩夺冠,比北京 奥运会冠军组合少3.24 s,比我国运动员在北京奥运会取得的成绩少4.92 s,成绩相当突 出。赛艇运动被认为是一项要求有相当熟练技术水平的运动[9]。因此,本文通过 二维摄像解析法,对2006赛艇世界杯赛慕尼黑站W2-A组决赛冠军艇的划桨技术特征进行探 索,旨在为我国高水平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的科学训练提供参考。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本研究以2006年赛艇世界杯赛慕尼黑站W2A组决 赛的前6名运动员为研究对象。这6名赛艇双人单桨运动员的决赛成绩在各个对应名次上都要 好于2008年北京奥运会该项目的决赛成绩(表1),达到了目前该项目的世界顶级水平, 是非常有价值的研究对象。

表1 世界杯A组与北京奥运W2决赛成绩对比

世界杯运动员成绩北京奥运运动员成绩加拿大437.36罗马尼亚440.6德国440.11中国442.28 澳大利亚440.36白俄罗斯442.91德国442.37德国445.73美国443.89新西兰448.8澳大利亚446.05英国453.61均数441.69均数445.66 1.2 研究方法 在离终点500 m处,对2006年赛艇世界杯赛慕尼黑站双人单桨决赛运动员划桨技术进行 拍摄,拍摄频率为25 fps。运用SIMI Motion 软件,以赛道相邻浮球作为标定点(距离10 m ),对一个完整的划桨技术动作进行解析,获得一个划桨周期中不同阶段的艇速、时间、位 移等相关参数的数据。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这些指标数据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探索 优秀 女子双人单桨运动员划桨技术特点。本研究中将划桨技术阶段划分为拉桨前段(桨入水点至 90°桨角)、拉桨后段(90°桨角至桨出水点)、推桨前段(桨出水点至270°桨角)、推 桨后段(270°桨角至桨再入水点)。

2 结果与分析

2.1 冠军艇与其它决赛艇途中划中艇速比较表2所示,

投稿日期:2009-09-11

作者简介:林辉杰,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运动生物力学。 冠军艇在途中阶段的艇速为4.60米/秒,高于其它决赛艇的平均艇速(P

表2 冠军艇与其它决赛艇途中划中艇速比较(n=6)m/s

拉桨前段拉 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一桨冠军艇3.574.605.055.174.60决赛艇3.55±0.054.58±0.084.90±0.065.05±0.134.45 ±0.02单样本T检验P=0.43P=0.47P=0.00P=0.11P=0.00 2.2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运动员途中划阶段艇速增长率比较艇速的增长率体现了一桨中艇速的相对变化情况。由表3显示,冠军艇在拉桨后段至推桨前 段的艇速增长率高于其它决赛艇的均值(P

表3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运动员途中划阶段艇速增长率比较(n=6 )

拉桨前段-拉桨后段拉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推桨后段-拉桨前段冠军艇0.290.100.02-0.31决赛艇0.29±0.020.07±0.020.03±0.04-0.30±0.02单样本T检验P=0.97P=0.04P=0.65P=0.29 2.3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时间比较 如表4所示,冠军艇一桨时间少于其它决赛艇的均值(P=0.05)。这说明,冠军艇在途 中划阶段桨频是比较高的。艇速=桨频×划距,桨频合理的提高能导致艇速的增加。从各阶 段耗时的比较中发现,冠军艇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具的耗时较少(P=0.01),在拉桨后 段与推桨前段耗时较多(P

表4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时间比较(n=6)s

拉桨前段拉 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一桨冠军艇0.430.410.360.481.68决赛艇0.56±0.060.33±0.020.33±0.030.53±0.021.74 ±0.05单样本T检验P=0.01P=0.00P=0.07P=0.01P=0.05表5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阶段时间比重比较(n=6)

拉桨前段 拉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冠军艇0.260.240.210.29决赛艇0.32±0.020.19±0.010.19±0.020.30±0.02单样本T检验P=0.01P=0.00P=0.04P=0.072.4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位移比较 表6显示,冠军 艇一桨 位移与其它决赛艇无显著性差异(P=0.82)。这说明,在途中划阶段冠军艇的划距没 有明显 优势。然而,冠军艇在各阶段的位移与其它决赛艇存在显著性差异,在拉桨后段与推桨前段 的位移高于其它决赛艇,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的位移则低于其它决赛艇。由于在拉桨前段 与推桨后段冠军艇与其它决赛艇的艇速无明显差异(表2),然而在这两个阶段的耗时上冠 军艇明显低于其它决赛艇(表4),所以在这两个阶段的位移上明显低于其它决赛艇。这 显示出,冠军艇在提高桨频时在划距上必然的“付出”。但是,冠军艇在拉桨后段与推桨前 段较高的位移对此进行了补偿。在表2、表4中显示,冠军艇在拉桨后段的艇速与其它决赛艇 无显著差异,然而耗时明显大于其它决赛艇;在推桨前段的艇速与耗时均明显大于其它决赛 艇。因此,可以认为冠军艇对划距合理的技术性补偿,使其在提高桨频的同时将划距维持在 一个理想水平,从而确立在途中划中的艇速优势。表7显示,冠军艇与其它决赛艇各阶段位 移比重均存在显著性差异,冠军艇在拉桨后段与推桨前段的位移比重比其它决赛艇大(P

2.5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桨角比较

8显示,冠军艇桨的入水角大于其它决赛艇(P=0.05),划幅角与前划幅角小于其它 决赛艇(P=0.08;P=0.05),出水角、后划幅角与其它决赛艇无显著性差异。由于划幅 角 度=180°-出水角-入水角,前划幅角=90°-入水角。由此可以认为,冠军艇与决赛艇划 幅角及前划幅角差异是由入水角度的显著性差异引起的。

表6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位移比较(n=6)m

拉桨前段拉 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一桨冠军艇1.551.871.822.487.72决赛艇1.99±0.221.50±0.101.60±0.152.66±0.077.75 ±0.22单样本T检验P=0.01P=0.00P=0.03P=0.00P=0.82表7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阶段位移比重比较(n=6)

拉桨前段拉桨后段推桨前段推桨后段冠军艇0.200.240.240.32决赛艇0.26±0.020.19±0.010.21±0.020.34±0.01单样本T检验P=0.01P=0.00P=0.04P=0.02表8 冠军艇与其他决赛艇途中划桨角比较(n=6) (°)

入水角出水角划幅角前划幅角后划幅角冠军艇9.6212.53157.8580.38 77.48决赛艇5.02±1.0612.17±1.39162.81±2.4584.98±1.06 7 7.84±1.39单样本T检验P=0.05P=0.77P=0.08P=0.05P=0.78注:划幅角度=180°-出水角-入水角,前(后)划幅角=90°-入水角(出水角);前指 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后指拉桨后段与推桨前段。

从表4中可知,较高桨频是冠军艇在途中划阶段中具有艇速优势的一个重要因素,是由 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较少的时间消耗引起的。冠军艇较小的桨入水角度使其在拉桨前段与 推桨后段桨的划幅角变小,在这些阶段中桨移动速度一定的情况下,能减少在这两个阶段的 时间消耗。由此可知,冠军艇较小的桨入水角是其减少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时间的一个重 要因素。

表4显示,冠军艇在拉桨后段耗时大于其它决赛艇均值。然而,如表8所示,冠军艇在拉 桨后段的划桨幅度与其它决赛艇无显著性差异。这提示,冠军艇在拉桨后段的划桨速度要低 于其它决赛艇。但是,表2显示,冠军艇在拉桨后段的艇速与其它决赛艇无显著性差异。这 说明,冠军艇划桨速度向赛艇速度的转化率要高于其它决赛艇,产生相对较少的划桨速度, 获取了与其它决赛艇相同的艇速。桨叶的入水深度,船体稳定性的维持等因素对划桨速度向 赛艇速度的转化具有较大的影响。因此,虽然冠军艇与其它决赛艇的在拉桨后段的艇速无明 显差异,但是,由于冠军艇较高的划桨速度转化率使其节省了能量输出,有利于在途中划全 程中较高艇速的维持。这也说明,冠军艇注重在拉桨后段的划桨速度向赛艇速度的转化率的 提高,并没在此阶段追求过高的艇速。

3 结 论

1) 2006世界杯女子双人单桨冠军艇运动员在途中划阶段具有较大的艇速优势。具有较高的 桨频、合理的划距补偿以及能量的节省化是其艇速优势形成的三大要素。

2) 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耗时较少是冠军艇较高桨频形成的主要因素。此外,冠军艇较小 的桨入水角对其减少在拉桨前段与推桨后段时间有较大的影响。

3) 在拉桨后段与推桨前段耗时相对较多,在推桨前段艇速较高是冠军艇划距补偿的主要途 径。

4) 冠军艇注重能量的节省化,主要体现在注重在推桨阶段争夺艇速优势,注重在拉桨后段 划桨速度转化率的提高。冠军艇运动员在推桨前段技术完成质量较高,从而较好地控制了水 流阻力的影响,体现出在推桨前段较高的艇速以及在拉桨后段至推桨前段较高的艇速增长率 。

参考文献:

[1] 葛新发,黄胜初,郑伟涛,赛艇动力学及流体动力性能和快速性能研究[J].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00(6):80-84.

[2] 黄胜初,葛新发.论赛艇动力学及提高赛艇技术的途径[J].体育科学,2000(1):67-70 .

[3] 何海峰,郑伟涛,马勇,等.赛艇运动技术的力学原理及测试分析[J].武汉体育学院 学报,2005(4):74-78.

[4] 杨银儿,潘慧炬,应春意,等.国内、外女子赛艇单人双桨划桨技术比较研究[J].中 国体育科技,2007 (4):126-128.

[5] 任喜平,潘慧炬.优秀女子赛艇运动员划桨动作的运动学特征研究[J].中国体育科 技,2009 (1):98-101.

[6] .浅析改进赛艇技术和提高运动成绩的关系[J].湖北体育科技,2008(4):483- 494.[7] 中国国家体育总局.中国体育教练员岗位培训教材――赛艇[M].北京:人民体育出 版社,1999.

[8] HAGERMAN.F.C. Applied physiology of rowing[J].Sport Med, 1984, (1):3 03-326.

[9] LAMB.D.H. A kinematic comparison of ergometer and onwater rowing[J]. Am J Sport Med,1989,17(3):367-373.

上一篇:优秀水球运动员游动能力与主要关节肌力相关性... 下一篇:优秀女子投掷运动员冬训期间生化指标变化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