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责任实践 打造“三育”品牌

时间:2022-04-26 12:40:15

深化责任实践 打造“三育”品牌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快速发展,以及德育课程本身的认知深化,处于城乡结合区域的新农村中学面临着德育模式的重构。学校德育在本质上归属于公民教育,但又不同于崇尚树立“社会主义民主法治、自由平等、公平正义”理念的公民教育,它更强调基于青少年这一成长阶段的个体责任教育,即把“培养学生的责任意识、激发学生的责任感情、提高学生的责任能力、优化学生的责任行为”作为学校德育的主要目标。从这个意义上说,学校德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责任教育。基于这种认识,我校在2011年申报了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学校特色背景下的农村中学师生责任教育研究》。

在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学校综合开发各种校本、社区资源,把构筑责任教育情境作为提高中学生在自我发展过程中主动承担责任的重要途径,从提出构建“三育情境”观点,到构建“三育情境”精品实践,再到打造“三育情境”特色品牌,先后经历了不断总结、反思及深化的认知过程。

一、实践综述

按照规划,学校课题组在2011-2012学年度第一阶段,从理论研究和实践调研人手:一方面搜集整理责任教育的相关文献,研究整合责任教育研究的先进成果,明晰责任教育的基本范畴和原理;另一方面从中学生教育环境和责任现状人手,研究农村转型中的社区建设、城郊结合型校园生活对中学生提出的责任需求,同时对其责任现状开展问卷调查。综合两方面的研究结论,确立情境构建的整体方案。

教育目标作为方案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构建“三育”情境实践的指向灯。其确立过程如下:一是厘清个体责任的基本内涵和外延,制作一至三级责任感量化表;二是对2011年3月份初高中2753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利用电脑对调查数据进行统计,梳理不同年龄阶段、性别的学生的责任状况特点,把握他们自身的责任需求;三是整合外部社会需求和自身发展需求,筛选出以年级划分的各阶段重点目标项和欠缺目标项;四是系统化、层级化地构建德育情境的主要方向和切入口。

课题组在2012-2013学年度第二阶段重点进行构建“三育情境”的实施研究。构建“三育情境”涵盖了责任教育实施的过程和方法、内容和形式、范围和切入点等要素。依据操作形式和实施范围的不同,区分为环境育人、活动育人和师魂育人。

第一,环境育人。结合学校弘扬“方氏精神”的特色人文资源,发动师生自主设计主题鲜明、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景观。一是构建由园景、路名、艺术墙、主题石雕和校史馆组成的以弘扬“方氏精神”为主题的物质环境景观;二是构建由配有古代责任格言警句的学生手绘宣传画、传统美德精辟论述牌匾组成的以弘扬传统责任文化为主题的传统文化景观;三是是构建由具有启发意义和警醒意味的当代中外责任格言组成的以弘扬时代责任为主题的现代文化景观。责任教育环境的构建为教育实践营造了浓郁的人文氛围,也为学生责任意识的萌生提供了更多的触发点。

第二,活动育人。课题组以德育实践活动化为指导思想,尊重学生选择自由,根据活动性质不同,设计和创新三大类别的主题活动。一是志愿者服务活动。在完善学生自我服务和管理的基础上,构建学生参与班级、校园、社区的饮食、卫生、纪律、交通、文化普及与文明传播等服务和管理情境;二是教育创新活动。以责任为主题开展各种评比活动,如责任活动设计、案例创新评比、同题班会评比、责任主题征文、责任文化手抄报和黑板报评比;三是利用国旗下发言,开展“我之责任”系列责任教育活动。如十八岁成人宣誓活动。三大类活动之间相互渗透,互补融合,初步形成了纵横面广、层次性强、教育点相对完备的综合化活动网。

第三,师魂育人。教师担当着学校教育的实施者、课堂的引导者、责任主体的促进者角色,是责任教育中最不能缺席的人。课题组把“艰苦奋斗、永不懈怠的进取作风;甘于奉献、回报社会的高尚品德;挚爱祖国、造福桑梓的赤子情怀;情系教育、放眼世界的远大目光”的“方氏精神”精髓与教师职业道德操守相结合,打造敬业精业、高度负责、乐于奉献的德育队伍,铸就高尚师魂。利用教师的言传身教和学科渗透,推进责任教育实践。

二、实践反思

“三育情境”的构建充分考虑到德育课程的特殊规律,用发展的眼光审视,从学生道德发展需求和形成的整体上加以规划,形成了系统化的、可操作的责任教育模式,大大丰富了新农村社区建设背景下农村中学责任教育的实践探索,提高了德育工作实效性。但也不可否认,在教育资源相对缺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的农村中学,责任教育作为一项“注重个体人文关怀、融合多元人才观、容含多层设计”的系统工程,其复杂程度不言而喻,加上研究者自身理论修养有限,实践中还有诸多掣肘之处尚待改进。

第一,服务环境不够充分。要让中学生过上负责任的生活,需要个体、家庭、学校、社会的整体联动,尤其是核心家庭、主干家庭教育环境对中学生的影响极大。但就目前的农村中学而言,绝大多数学生的父母因各种原因缺席家庭教育,学生与祖父母生活的居多。此外,在农村社区建设的过程中,社区服务的需求尚不明确,机制不够完善,服务活动多局限在敬老、主题文化宣传方面,服务项目单一。

第二,活动创新程度欠缺。“三育情境”的实施,尤其是占据实践主体地位的活动育人,离不开教师的智慧参与。而实际上农村中学教师的德育理念更新进程滞缓,部分活动设计乏善可陈。课题组在完成情境的整体设计之后,具体的流程操作依然要依赖活动引导者本身的智慧和判断,课题组不能越俎代庖。实践表明,课题研究的推动力量是有限的,横向表现为受众范围不均衡,多数教师不能有效参与;纵向表现为信息接收零散化,不能为实践提供有效指导。所以说,建立新课程理念,打造出具备现代德育发展理念的高素质德育队伍,设计出富有特色的精品活动是构建“三育情境”取得成效的关键。

第三,特色经验推广乏力。“三育情境”的特色包括两个方面,即凸显“方氏精神”精髓的校园文化特色和凸显理念先进、形式新颖、成效明显的活动设计特色。为提高“三育情境”的实践质量,课题组着重针对后者开展了一系列经验推广活动。推广过程中发现,案例设计者对于活动经验的总结和反思碎片化现象较为严重,这主要是因为教师理论修养不足,自发性设计远多于自觉性设计。

自2011年《新农村社区建设和学校特色背景下的农村中学师生责任教育研究课题》获得江苏省“十二五”规划课题立项以来,学校集中大量优势资源致力于构筑“三育情境”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并取得了一些成果。“三育情境”已逐渐成为学校具有一定知名度、产生一定辐射作用的责任教育品牌。但课题组也清醒地意识到,许多未经解决的难题和实践催生的新命题,以及已经取得的诸多经验,依然要在实践的探索中不断地丰满和完善。

上一篇:让学生乐学、会学文言文 下一篇:大电影才是腕上好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