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说的形象与立意

时间:2022-04-26 10:18:11

小说的形象与立意

编者语:《青春》素有“为无名者铺路,甘当文学青年人梯”的传统,我们希望通过新设《小说课》栏目,推动青年的小说创作。

我们特邀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小说家郭平担纲该栏目主持,以“小说课”的形式陆续刊出一些新人新作,抛砖引玉,引起同行的共振,使得更多热爱写作的青年有交流的机会,开垦出一片自己的天地。

主持人简介:

郭平,江苏镇江人,1962年生于山东济南,1980年考入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1984年留校任教至今。著有《后来呢》、《投降》、《古琴丛谈》、《魏晋风度与音乐》、《巴厘巴厘》、《印尼叙事》、《鸿泥阁藏瓷》、《没有脸的诗集》等。

并不是所有的言语都能成为有效的表达,文章无论写什么怎么写,最终只有完成有效的表达才有意义。也就是说,小说之“意”是极端重要的。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往往导致许多作者着意于通过作品完成对主题的构建,使得作品的主题最终能够被清晰地归纳出来,所有的内容都围绕这一主题进行。解决也好,悬置也好,都不免于此。固然,这样的策略有可能写出不错的小说来,但是,仅仅是这样的理解是狭隘的,它将小说的“意”等同于主题,丢失了小说特有的丰富。人们习惯于说小说是生活的反映或表现,事实上却常常将生活的丰富粗鲁地抛弃,而以己意之网去捕获信息,这样的捕获,至少是片面的、多有遗漏的。长此以往,作者的敏感便会麻痹迟钝,小说的生机也就难以呈现了。

因此,要有意识地阻止主题先行,将意识的触须自由、敏感地伸展,将关注点集中于那些有生命力的形象上。所谓有生命力的形象,往往出现在那些与自己的生活状态不同的对象上,因为表现不同、内涵迥异,才容易引起震动和思考,情绪反应、社会思考的精神空间才有可能得到幅度和深度上的开掘,而不仅仅是既有价值观的一次共鸣和重复,才不会是一次对价值的简单肯定。自然地跟踪形象,让形象自身所有的信息自由地展现,就有可能避免主题先行,避免意义的单一,作品的“意”就不仅局限于“意义”,就会得到更丰富的“意思”。小说表达的有效,在于形象的饱满与丰富,在于语言展开过程中的气息所隐含及透露出来的内心信息。小说之“意”,是活动着的精神,是不可以简单归纳、抽取出来的。因此,对形象的尊重,是小说立意的核心。扣住了形象,小说就能得到有力的抓手,意识就有了敏感的触须,“意”就会随之丰富地建立。好的小说,有形象,有意象,有想象,没有主题。

上一篇:Android热榜 . 白领办公类 下一篇:中国,替代美国守卫霍尔木兹海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