议方中之佐药

时间:2022-04-26 07:10:43

[关键词] 佐药;经方;中药配伍

[中图分类号]R243[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3-7210(2007)10(a)-161-02

佐药虽然不是针对病机进行治疗的药,却往往能在方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现将自己对佐药的认识以及在学习仲景《伤寒杂病论》有关佐药应用中的体会总结如下:

1 佐药的配伍意义

由于某些疾病在其演变过程中,可能因其固有矛盾的特殊性而导致用常规的组方用药不能达到预期目的,因此组方中用药就必须配伍峻药或具有毒性的药物[1]。如此用药虽有一定的毒副作用,但其治疗效果往往非同一般,也就是说,在某些情况下,非用峻药或有毒药,不能起到疗效。为了避免药物在发挥作用的同时出现毒副作用,特设佐药,以期增强方药功效而不出现毒副作用,达到补偏救弊的目的。

2 补泻中用佐药

所谓补泻中用佐药,是指无虚体而用补药,病无实邪而用泻药。

2.1 泻中佐补

如大黄甘遂汤主治妇人胞中血与水瘀结症,病以少腹满痛而涨大如敦状,小便难而少,口不渴,或产后瘀血不去,恶露不尽,舌紫黯、苔滑,脉沉涩等为主要特征。病机是实邪,即血与水相搏而结于胞中,其治当化瘀利水,但在方药配伍中却用补血之阿胶。阿胶之用,非在补血,而在监制大黄、甘遂之峻性、烈性,使峻药攻逐邪气而不伤阴血,又如十枣汤主治悬饮,病以咳唾引胸胁痛,咳逆气喘,不得平卧,心下痞硬,头痛,苔薄白,脉沉弦为诊治要点。

2.2 补中佐泻药

如肾气丸主治阴阳两虚之腰痛、脚气、痰饮、消渴、转胞等证。病为阴阳两虚,患者没有水气内盛之证机,可方中配伍泽泻,泽泻之用主要是针对干地黄而设,而非针对病证而设,因干地黄用量较大,于方中在发挥滋补肾阴作用的同时,又有壅滞肾气之弊,不利于肾阴得复而浊气得降。又如胶艾汤主治妇人冲任虚弱,久不受孕[2];冲任不固,胎动不安;冲任不摄,经水过多;伴产后下血不绝。病以漏下不止为诊治要点。

3 寒热中用佐药

所谓寒热中用佐药,是指病证中没有热证而用寒药,没有寒证而用热药。

3.1 阳虚佐寒药

如黄土汤主治脾阳虚失血证,病以便血,先便后血,血色紫黯,面色萎黄,四肢不温,肢体困倦,食少,或心悸,脉细弱为诊治要点。病为阳虚失血,治当温阳止血,但若尽用温热之品,则热易伤及脉络,引起新的出血证。因此,方中用黄芩佐附子等温热之品,使温阳而不化热,并能达到止血的作用。又如白通加猪胆汁汤主治少阴阳虚,阴盛戴阳服药格拒证,病为阳气大虚,阴寒大盛,方中用大寒之猪胆汁贵在制约温热药与阴寒相格拒,使阳热药物能够入阴寒之中以发挥治疗作用。

3.2 热证佐热药

如竹叶石膏壤主治胃热津气两伤证,病以气逆欲吐,心烦,形体消瘦,舌红,脉数等为特点。其治当清热益气,生津和胃。方中却用苦温降泄之半夏,盖取其开胃行津,调畅气机。监制寒凉滋腻之品,俾寒而不凝,滋而不腻,并有降逆之用。

4 散收中用佐药

所谓散收中用佐药,是指病无邪留而用宣散,病无耗散而用收敛。

4.1 散中佐敛药

如四逆散主治肝气郁滞证,病以四逆,或悸,或小便不利,或腹中痛等为诊治要点。其治当疏肝理气散郁,可方中却配伍酸敛之芍药,此因方中柴胡、枳实合用后,疏散作用明显增强,用之多有伤正耗气之羹,故伍芍药以监制,以达疏散气郁而不耗散正气的目的。又如小青龙汤主治寒饮郁肺证,病以咳嗽、痰多清稀,肢体浮肿等为证候要点。病为水饮水气,可方中却伍以酸收敛阴之五味子,此因方中麻黄、桂枝、半夏、干姜、细辛均为辛散之品,其宣散作用至为明显,在祛邪利饮化饮之时须防耗散肺气,故用五味子为佐,辛三祛邪、利饮化饮而不戕伐肺气。

4.2 敛中佐散药

如柏叶汤主治失血证,以吐血、衄血等为主要征候特点,方中用柏叶、艾叶以止血,为了避免止血留淤,故伍以干姜之辛散,使收敛止血而不留淤。又如桂枝甘草龙骨牡蛎汤主治心阳虚烦躁证,病以心悸、烦躁或失眠等为主要特征,其治补益心阳,潜镇安神,使神明内守,方中用桂枝之辛行散以制龙骨、牡蛎之敛涩,使收敛固涩潜镇不致太过[3]。

5 升降中用佐药

所谓升降中用佐药,是指患者因降泄太多却用降药,患者因浊气上逆却用升药。

5.1 降中佐升药

如三物白散主治胸中寒实痰饮证,病以胸痛、气逆为主要特征。其治当温逐寒饮,导邪下趋,而方中却伍以清轻上浮之桔梗,此因方中巴豆作用峻猛,直趋于下,难以逗留胸中攻逐寒饮,因此用桔梗佐巴豆,使在上之寒饮从下而上。

5.2 升中佐降药

如瓜蒂散主治胸中痰实证,以胸中痞硬、气上冲咽喉不得息为审证要点。其治当涌吐胸中痰实,治宜瓜蒂散,方中用赤小豆味酸,佐制瓜蒂、香鼓,使涌吐痰涎、宿食、毒物而不太过。《伤寒来苏集》曰:“瓜蒂,能提胃中之气,除胸中实邪,为吐剂中第一品药,故必用谷气以和之;赤小豆酸下行而止吐,制其太过也。”

[参考文献]

[1]陈仁寿.常用中药100味[M].南京:江苏科技出版社.2006.2.

[2]周祯祥.临床中药研究心得[M].北京: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2005.9.

[3]杜玉玲,张运克.心肌血管疾病实用方药[M].北京:北京科技出版社,1999.9.

(收稿日期:2007-07-26)

上一篇:盐酸维拉帕米治疗阿片类依赖的机制探讨 下一篇:社区医生的诊治思维与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