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等待

时间:2022-04-25 09:47:19

中国式等待

在中国办事,给人印象最深的就一个字――等。在许多窗口服务行业,你都能看到等待的一字长蛇阵。绝大部分时间,等待给人的体验,绝没有手执玫瑰在公园等待恋人那般惬意和浪漫。焦虑、厌烦和近乎崩溃的感觉,无时不在。

有钱和有权的人,无须排队,直接找人,办了事就走。等待,似乎是小民的专利。小民,总会出现在长长的等待的队伍中,被人推来搡去,伸长脖子,东张西望。

最近我在驾校练车,五十多人等练一辆教练车。晨曦未露去签名,本以为很早,到场一看,等的人竟然一大堆。一直等到满天的星斗,才能上一次车。场地上,数百人像鸭子一样伸着头,眼巴巴地看着小车在眼前绕。

一位在大城市工作的朋友告诉我,前几年买房,为了等号,他非但披星戴月,甚至还买了张折叠床,用来排队等待。躺在折叠床上,看满天的星星,一步一步往前挪。

我大外甥在美国留学,他说,美国有时候办事也需要等。可是,等的心情不一样,你可以闲适地拿一份报纸翻阅,或者拿出iphone手机玩玩儿,很有秩序,也不用排长队。如果前面的人看后面的人面露焦急,有人会在前面让出空当儿,说声“Please”,友好得让人心里爽透了。窗口里的工作人员也尽可能地讲究效率,因为他们的薪酬要与绩效挂钩。

而中国式的等待,往往因为杂乱无章,让人心情糟糕透顶。比如,经历了漫长的等待,快要轮到你了,冷不丁几个面目凶恶理着板寸头的人;更有那些关系户,长驱直入,享受不排队的特权。顿时,希望变成了失望,看似一蹴而就,重又变得遥遥无期。所以,中国人在排队时,备受心灵的煎熬,惶恐不安或者提心吊胆,总担心秩序被破坏,生怕有人插队。假如不停地有人插队――无论你等待多久,你的等待就等于白等和傻等。

想着孩子快放学了,想着菜未买碗未洗饭未烧,想着下午还有重要工作,整个人急得满头大汗。而窗口里的人,犹如隔岸观火,总那么悠然自得,翘着兰花指,漫不经心。好不容易轮到你时,“不幸”往往就在这时发生――他们突然有事了。要么接一个几十分钟的电话,要么上个洗手间,要么外出吃早点……

围绕“等待”,找关系、托后门,大行其道。有了关系,就无须排队傻等,直接找人把事办了。因为不想等,“人情”愈加泛滥。

几天前,一个阳光明媚的上午,我去理发。人不少,在排队。轮到我时,屋外突然进来一位理发师的熟人,递给他一支烟。因为这一支烟,那块大白布就堂而皇之地围在他的脖子上。理个发,还得托人情;规避几分钟的等待,还得拉关系。是可忍孰不可忍!我当即就走。

虽然,我的头发已半年未理,我宁可回家扎只小辫儿,也不在这儿等。

有一首歌唱道:“我的心在等待,永远在等待。”真的唱出了我每次出门办事的心境。

对于文中的“中国式等待”,想必每一位读者都会有类似体验而感同身受。公共生活中缺乏规则意识与互助精神,使得国人“徇私枉法”、自私冷漠。人们为一己之利而成全了私德,却不愿为公众福祉而修养公德。推究其原因,则不外儒家文化差序格局教化成俗的“人情”观念作祟。健全法制规则,让公德深入人心,公器方能不徇私情而为公众服务。

上一篇:高考散文阅读备考指南 下一篇:一只不配对的布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