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朗读 促感悟

时间:2022-04-25 08:25:09

重朗读 促感悟

“朗读就是把书面语言转化为发音规范的有声语言的再创作活动。”它不仅是把以书面形式存在的语言转化为以声音形式存在的语言的过程(出声、声音响亮),也不仅仅是“发音规范”的 “转化”活动,还是一种“再创活动”。它的“再创作”指的是朗读中朗读者通过自己的声音形式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语言的音韵美。同时,融入了自己的分析、理解及感受作品时所产生的真实态度、鲜明态度。经过这种转化,一个书面形式存在的艺术品,便成为口头形式存在的艺术品。因为“朗读是一种再创作活动”,所以朗读是语文教学中重要的语文能力之一,是培养语感的重要途径之一,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的方法之一。

如果把教学活动比成一支旅行队到陌生的风景区玩赏、观光、考察的活动,教师的作用就相当于导游。导游恰到好处的讲解、启发,能诱导游客充分发掘自己的想象力、创造力,使旅游活动成为获取、创造、审美的历程。在这个活动中,导游应该积极主动,并能对此时此地的景、此时此地的“情”了然于心,否则,难以使活动达到极佳的境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也应该保持这种角色意识,在教学中要多组织朗读,在朗读指导中,要充分发挥教师“导”的作用,通过自己的范读、精讲、简评,让指导和练习事半功倍。

范读

范,即模范,榜样。范读,就是教师为学生的朗读作示范,以此引导学生学会读书,这是最直接的导读方式。如《五彩池》的第一自然段,先是极力渲染天上瑶池的“神奇”,紧接着写自己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怎样让学生真切的感受到“我”那意外的惊喜,并产生欲知下文的欲望呢?对此教师范读“……我真的看到了像瑶池那样神奇的五彩池”一句。范读后引导学生思考:你们听出了什么?在学生的思考中明确:一是将重音落在了“真”上,强调了作者是真的看到了五彩池;二是读“像瑶池那样神奇”时,不但有重音,而且语速渐快,以突出作者感受到的五彩池的美丽神奇。这样的范读,有三个作用:一是领着学生去读书,教会了读书的方法,即要通过重音、语速的变化等读出自己的理解;二是在潜移默化中训练了学生听的能力,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三是激发了学生朗读的欲望。

分角色朗读,激感

分角色朗读,必须在朗读的基础上或在检验朗读效果时进行。按课文的不同角色,各有分工,循序渐行。课文叙述部分可由解说员导读,也可单独采用对话形式练习,深刻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使之真正进入课文中的人物角色。在一定的语言情景中激感,突出人物角色语言表达所产生的语感效果,是朗读教学训练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当然,还可引入竞争机制,增强竞争意识,组织学生分组朗读竞赛,分角色朗读,比一比谁读得惟妙惟肖,教师随时点拨指导。

以读代讲,读中品味

小学语文课本中有不少写景抒情的优美散文,写得如诗如画,教学中可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去尽情领略色彩美,体味意境美,领悟情感美。这种美往往不是教师的语言表达出来的,而是通过学生的反复的朗读才能感受和体味到,教师要少讲解,要组织学生美美的朗读。如《青海湖,梦幻般的湖》一文,文中的美词佳句,不胜枚举,作者运用比喻、排比、拟人等修辞方法,大胆相像,描写了青海湖神奇壮丽的景色,抒发了作者对大自然的赞美之情。教师的教学宜从这几方面给予必要的点拨和启示,然后再提出朗读的具体要求:在读的过程中,把自己认为优美的词句画出来,想一想美在哪里,并把画出来的美词佳句朗读给大家听,然后再师生一起评读,评完后再读。还可以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形式反复朗读,在反复的朗读中,学生不仅理解了课文内容,还会领略到朗读的无穷魅力。这样,读中寻美,越美越读,越读越美,定会使朗读教学及其训练锦上添花。

抓住重点反复读――扣读导悟,以悟促读

这里所说的“重点”,既指阅读中的重点,也指朗读中需注意的重点。如教学,《落花生》一文时,教师应重点引导学生紧紧抓住“父亲”和“我”所说的那两段话反复朗读,加深感悟。当学生悟出“父亲是期望我们做像花生一样对别人有用的人”时,教师再要求他们带着父亲期盼的语气,试着练习朗读这段话,然后采用指名读、赛读、分男女生读和师生合作读等形式,反复朗读这两段文字,加深理解和感悟,让学生熟读成诵,以至于让“父亲”的教导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扎根,陶冶他们的情操。

总之,在阅读教学中要充分重视朗读的作用,并给以指导,这样能更进一步加深学生对文本内容的理解,促进学生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的领悟。

上一篇:浅论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 下一篇:我的初中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