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字机》教学点评与对话

时间:2022-04-25 04:56:47

《打字机》教学点评与对话

伍娜:首先感谢《中国音乐教育》杂志举办这次活动,让我有机会站在台上展示这节课。这堂课是今年三月份设计的,当时是接待成都市骨干音乐教师做的一节课。我非常喜欢这个音乐,当时听到这首曲子,第一个动作马上就在我的脑海里生成了,然后就顺着这个线索设计了这节课。我的初衷是想设计成既好听、又好看,像百老汇舞台剧一样的一节音乐课。

今天我上课存在的问题是:当我发现学生没有听懂、唱得不准的时候,觉得教学环节没有落实到位,所以没有按教案走,而是让孩子再听,想等节奏准确以后,再继续往下进行。比如听其中A段三句不同之处时候,本来应该有一句合适的话把这个地方顺过去,不在这个上面纠缠,但当时没有想好怎么说,就又请学生再听一遍,所以浪费了很多时间。我在B段上原有很多的创造发挥,让孩子们自由去想象、表演,但由于时间关系,我砍掉了几个环节,比如学生上台画旋律线的环节等,所以觉得不是特别满意,很对不住大家。

吴斌:问一下伍娜老师,这首曲子你听了有多少遍?

伍娜:我听了起码有上百遍。

吴斌:请你把这两个主题唱一下。

(伍娜老师准确无误地用唱名唱出。)

吴斌:大家给她鼓个掌。我问她这个问题的原因,是我在看很多老师上课的时候有一种感觉,就是音乐没有从老师心里流露出来。因为你对音乐没有听过一百遍,听课的人是绝对能感觉出来的。如果伍娜说只听了5遍、10遍,我就不敢让她唱这个旋律。大家知道,这个旋律起码得听过50遍以上,才能把这个第一主题唱出来。所以,我要讲一个特别重要的问题,就是音乐教师应该怎样备课。《中国音乐教育》杂志曾经发表过一个关于《凯皮拉小火车》的教案,是美国一个大学教授写的教案。《凯皮拉小火车》全曲共4分29秒,比这个曲子要长。美国教授说:“我拿到这个曲子,首先是要熟悉曲子。在我准备开始上这个课的那一天,在吃饭、睡觉、走路的时候……我无时无刻不在听这首曲子。当把这首曲子听了上百遍之后,当这首曲子的音乐在任何一段响起时都能和着唱下去的时候,我才发现这段音乐最具表现力的地方在哪里,我才知道用什么方法让学生学这段音乐最有效。在没有听一百遍或者几十遍之前,完全不知道这音乐是怎么回事,对音乐的理解也只是参考文献上的介绍而已。但听了无数遍之后,音乐从我内心中自然流露出来了。”以上是这位美国教授与我的对话,让我感触特别深。所以今天我在听伍娜老师课的时候十分感动,因为音乐是从她心里流出来的。美国教授说,她听了这么多遍之后,才开始写教案,把听完音乐的所有感悟由浅入深地设计了一百多个问题,包括音乐创作、音乐史、音乐美学、音乐审美等各个方面。也就是说,一个小曲子不是只能在初中上,而不能在高中上。伍娜老师对音乐极其熟悉,而有的老师对所上课的音乐是陌生的,不管选择什么样的方法,课都不能上得得心应手,是因为音乐没有从你心里流淌出来。心理学有个研究结果:当音乐听90次之后将终身不忘。我估计这首乐曲对伍娜老师应该是终身不忘,若干年后,当音乐响起时,心里的音乐将一触即发。这就是音乐的特点,也只有音乐才有这个特点,即百听不厌。我个人认为,上好课至关重要的就是多听音乐。是否能上好课不仅取决于音乐教育方法的选择,而在于对音乐的理解。

曹理:这是我若干年来所看到的四川最好的一节音乐课。第一,伍娜老师能够抓住音乐的核心特点,如打字机铃声、倒机声等。第二,她选择了合适的教学方法,在A段用几个组的律动解决各乐句的区别;B段用图谱记忆上下行旋律以及旋律的变化,并用弹纸的声音解决对旋律的记忆;接着是A段和B段的比较以及A段和再现段的细微区别。伍娜老师之所以能适时、适当、适度地在教学上进行指导,关键还是在于问题设置得较为准确。提问是教学中一个很重要的问题,伍娜老师设问凡是成功的地方都是因为问题的意图明确、目的性强。如:“你们听到打字机发出了哪些声音?”这样学生就能明确的回答听到了铃声。另外她不是随心所欲地等学生听完了再问“是什么情绪…什么感情”……而是非常明确地从关键问题出发去设置问题:“用什么声音贯穿全曲?”“这段和前一段有哪些地方不同?”等等。第三,伍娜老师在提问中非常注意循序渐进,由易到难、由简到繁,问题的提问难易适度,有针对性。问题设置凡是能符合这几点的,教学就比较顺畅;而问题设置欠准确时,就会出现一些暂时的障碍。如:“音乐仿佛把你们带到了什么地方?”我觉得这个跟音乐的关系并不是很密切,因此这时教学就可能出现问题。

这节课音乐的主题用乐谱和图谱的形式出现都是非常恰当的,而且有些图谱是根据学生的特点来进行设计的。我认为使用图谱是个好方法,但是不应该带有盲目性和随意性,一定是吃透了音乐,在紧扣音乐的情况下进行设计的。实践证明,学生最后记住了这个主题,达到了教学目标。她的教学目标中我认为最好的是第三点中的“能在反复聆听中加强对音乐主题的记忆’’及“能听辨乐曲的基本曲式结构”,但是“能听辨乐曲旋律、音色、节奏、速度、力度等音乐要素的特点和变化”这句话则缺乏重点,有些过大,建议做点调整。

金亚文:我看过几位老师上的不同思路和版本的《打字机》,这几个版本,思路不同、设计不同、表现的方法也不同,伍娜老师这堂匠心独具的《打字机》使我感到了许多新意。这节课的亮点,可以归纳成四句话:师生关系很和谐,教学情境很浓郁,律动创编很精彩,教学媒体使用很得当。首先,我觉得学生被老师充分地调动了起来,特别有几个男生和她合作得非常投入。我一直有一个观点,音乐课上不能脱离情感,必须用情感的纽带维系音乐课的教学双方,而前提是老师首先把情感纽带抛给学生。这堂课师与生的交流非常流畅,没有障碍,所以学生就能够非常好地投入到音乐学习之中。第二,教学情境的创设在这节课中处处都有体现。比如课前由于设备临时出了点问题,伍娜老师就请几个学生分别为大家弹奏钢琴,起到了很好的创设教学情境的作用,所以上课以后,随着《打字机》音乐的响起,孩子们能很快就融进音乐。欣赏音乐必须要有一个良好的心境,才有可能跟音乐产生情感的交流。后面的几个教学环节也都体现了情境创设。第三点,伍娜老师设计的音乐律动表演别具~格,非常好地表现了音乐内在的情绪和内容。换句话说,视觉和听觉是统一的,所以才能给人带来很好的艺术感受。她的这节课带有很大的观赏性,排练好了甚至可以成为一个节目――“音乐律动表演――打字机”。第四点,这节课没有使用视频,对教师们有一定的提示作用:当很多学校不具备多媒体条件的时候,我们能不能上一堂好的音乐课?总而言之,这是一堂很好的欣赏课。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就是有一点超时,无论什么原因,超时都是不应该的,特别是作为示范课教学。这一点应该引以为戒。

吴斌:《打字机》这节课主要使用的教学方法是体态律动,用身体的动作对音乐做出反应;主要的学习内容是感受乐曲的结构。学习目标和内容很集中,没有再探讨其他问题。但这不是唯一模式,比如一位香港老师在讲授这节课时,让学生用七八分钟听几遍《打字机》,要求学生当铃声响时一定要作出反应,其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对铃声的关注来仔细聆听音乐。再比如B段,是弦乐的拨弦,也可以从演奏方式上进行学习。总之,要确定一个主要学习内容,不可面面俱到。但可以从多个方面来认识一首作品。

另外请注意,自主学习和自由学习是两个概念。现在很多老师为了引发学生兴趣,让学生边听音乐边做律动,这是自由的学习;而自主学习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学习。所以,音乐的参与需要老师的指导。即兴的创作与自由的创作又是两个概念。即兴创作是有规律的。即兴创作的前提是老师给一种原则,学生依据这一原则进行创作。现在有些情况是老师没有给出原则就让学生就让自由发挥,而学生的知识技能是有限的,因此就成了自由、随意的表演,缺乏有效性。比如这节课,如果没有伍娜老师让学生按照长短乐句进行表演,学生参与的有效性就不够。在我们的教学中,自由的、随意的参与成分大,自主的、即兴的参与成分弱。这里没有对与不对,只是我们更希望体现在教师指导下的自主的学习,否则就不能称其为教育了。这节课因为学习目标很集中、学习方法很得当,所以看着并不杂乱,从学生那里也确实反馈到对这首作品有了认识。

这节课的不足之处是目标确定欠合理,第二、三点目标有重复。一堂课的目标确定,要求可操作性要强,应不同于阶段目标。另外,提问有时学生回答不上来,这里有两个原因:第一,老师问的是否准确?学生有没有听懂?第二,所问的问题是不是问题?伍娜老师关于A段再现时的提问很准确,学生们也都听懂了。但是由于对音乐的分析有问题,前两次主题出现时都是四个乐句,主题第三次出现不可能是三个乐句,应该是在乐曲结尾加强长度做了补充。所以让学生听主题第三次出现有什么变化来引导学生回答只有三句时,让学生感觉有点迷茫。

上一篇:音乐课改背景下高中音乐教师职业压力状况研究 下一篇:《打字机》教学课例实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