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责任 多措并举 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时间:2022-04-25 01:54:12

强化责任 多措并举 确保高产创建活动健康发展

桦甸市位于吉林省东南部,幅员面积6626平方公里,全市总人口45万,其中农业人口26万,耕地面积261万亩。2013年,全市共建设16个国家级粮油高产创建万亩示范片。其中水稻4个、玉米12个;在整乡推进试点红石镇设4个玉米万亩示范片。经过半年多的努力,高产创建示范片辐射带动全市粮食单产水平提高的效果明显,为全市粮食生产又好又快发展增添了强大后劲。

1.主要做法

1.1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推动 年初,市政府成立了以市长为组长,主管副市长为副组长,市农业局、市财政局、市发展和改革局、市监察局、市水利局及各乡(镇)主管领导为成员的桦甸市粮油高产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各乡(镇)也相应成立了领导小组。同时,成立了由市农业局分管局长为组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主任为副组长,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市种子管理站、市农机推广站专家为成员的粮油高产创建专家组,并聘请省农科院和通化市农科院的专家做技术顾问。形成了市、乡两级政府主导,农业和其他相关部门加骨干示范户搭台唱戏的工作格局。做到了“三个明确”: 一是明确了工作责任人。主管副市长为粮油高产创建第一责任人;二是明确了部门责任。市政府负责领导创建活动的全面工作,市农业局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实施和日常工作,负责做好技术指导与服务,其他相关部门按职责各自承担相应任务。形成了层层抓落实,上下共担责任的工作机制。三是明确了技术负责人。市粮油高产创建技术总负责人由市推广中心主任担任;各示范片也确定了技术负责人,具体负责项目区的技术指导及测产验收工作。

1.2加大地力和设施投入,强化增产基础 一是大力提高耕地质量。近年来,吉林省提出了实施《吉林省增产百亿斤商品粮能力建设总体规划》, 桦甸市借助国家和省加大农业投入的良好契机,争取项目重点向高产创建项目区倾斜,加快了中低产田改造步伐。相继完成了土地平整畦化标准良田建设项目1.2万亩、高标准农田建设示范工程项目2万亩、土地整理项目53亩。同时,全市高产创建示范田全部实施了增施农肥、深松整地、测土配方施肥和秸秆还田等中低产田改造技术,改善了土壤结构,提高了保水保肥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示范田粮食产出能力明显增强,平均单产水平提高10%以上。二是加强农田水利设施建设。以中小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为重点,提高防洪调蓄能力,完善农田灌排体系,增加有效灌溉面积。目前,全市初步建成了以中小型工程为骨干,蓄、引、提、排、防基本配套的水利工程体系。全市共有中小型水库52座,塘坝、较大型拦河坝106座,总蓄水能力为5480万方。建成农田抗旱井120眼、电灌站20座,修建引水拦河坝 90条,这些农田水利设施建设对提高全市粮油高产创建示范田生产能力发挥了重要的基础保证作用。

1.3狠抓农业新技术推广,强化科技支撑 根据我市特殊地理环境条件,从种、管、收三个不同作业期,对玉米、水稻示范田制定了相应的集成技术,形成了《桦甸市粮油高产创建技术集成方案》,做到了“良种良法配套,农机农艺结合”,大力推行统一整地播种、统一育苗栽插、统一肥水管理、统一病虫防治、统一机械收获的“五统一”技术服务,促进技术全面入户到田。一是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分析土壤、气候条件及影响产量的主要因素,确定了桦甸市粮油高产创建多项创新技术,如玉米增密增肥化控技术、高光效新型栽培技术,在水稻示范片上,实施了有机肥、硅钙肥、生物菌剂施用技术,特别是玉米增密增肥化控技术,通过选择高产耐密品种——先玉335,种植密度由常规栽培 5万株/公顷左右,增加到6.5万~7万株/公顷,同时相应地增施底肥和追肥,有机肥增施到25~35吨/公顷,底肥比常规用量增施了50公斤二铵和50公斤硫酸钾,追肥比常规用肥增施了100公斤尿素,并通过喷施叶面肥、植物生长调节剂促进作物生长,喷施化控药剂矮化防倒伏,促早熟。这些新技术的运用,显著地提高了玉米和水稻示范田产量和品质。二是全方位开展了科技培训工作。2012年冬季,结合桦甸市“冬春科技大培训活动”,制订下发了《高产创建技术集成方案》,为各乡(镇)农技人员组织开展高产创建技术培训和技术指导提供了很好的实用教材。同时,还编印了《桦甸市粮油高产创建集成技术手册》和《一张技术明白纸》,下发给示范户。备春耕期间,各项目组技术人员到项目区开展了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工作,共举办培训班48场次,培训人数4125人。三是实行了全程技术包保。组织农业技术人员与每个示范户签订《粮油高产创建包保责任书》, 实行专家咨询和技术人员全程技术包保服务。包保技术人员经常深入示范区,进村、入户,到田间地头,从种到收,实行技术跟踪指导,特别是播种期,技术人员都蹲在村里。技术人员对每个示范户都设立《技术指导卡》,对示范户的农事活动进行技术指导。并根据农时做好作物苗情、长势、土壤墒情、灾情、病虫害发生等情况的调查,及时指导农民采取管理措施,为示范田创高产提供了技术保证。四是实现技物结合。为了加快新技术推广应用,桦甸市利用国家政策补助资金和地方财政支持资金,在示范片核心区加大了新技术物化补贴和专业化服务补贴力度,使专项补助资金在农业生产中发挥效应,一方面有效地调动了农户参与创建活动的积极性,同时也推动了实用新技术在更大范围内的推广应用,起到了很好的示范带动作用,从而实现项目区均衡增产。

1.4注重机制创新,强化活动手段 一是依托龙头企业、种粮大户和专业合作社开展工作。高产创建项目区依托桦甸市金沙粮贸有限公司进行订单生产,共签订订单面积3.2万亩,带动示范户952户,使全市高产创建产业化经营水平得到很大提升。全市每个高产创建示范田至少培育一户种粮或农机大户,共培育依托大户25户。整建制推进的红石镇依托抽水洞村农机合作社开展工作,积极推进高产创建与高标准农田建设结合,实现良田、良种、良法、良机、良制配套。二是各项扶农惠农政策重点向项目区倾斜。 16个项目区共享受农机购置补贴资金361万元,占全市农机购置补贴资金的74%;测土配方施肥、农田统一灭鼠、赤眼蜂防螟等项目共向示范区投放资金247万元,占全市总资金的81%。 这些政策的落实,改善了示范区粮食生产条件和装备水平,使全市粮油高产创建工作向纵深发展。

1.5加大宣传督导,强化创建实效 一是抓好对外宣传展示。为扩大高产创建活动影响和带动更多农户参与到高产创建活动中来,通过设置示范田标牌、出动宣传车、印发宣传资料、技术挂图上墙和在电视乡村栏目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大力宣传粮食高产创建活动。共制作宣传展示牌16块, 出动宣传车25台次,印发宣传单6万余份,并分别召开了旱田、水田两场现场会,为创建活动营造了良好的氛围,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二是加强督导检查。市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每月召开一次调度会,调度前期工作,并对下步工作进行安排。市、局领导经常下到示范田进行工作督导检查。领导小组办公室采取电话询问和走访的形式对技术人员的工作进行抽查。三是制定了考核办法。制定下发了《桦甸市粮油粮油高产创建活动考核办法》。半年、年终考评后,对业绩突出的单位和优秀技术人员给予表彰奖励。目前,全市高产创建半年检查已经结束,总结了各乡(镇)好的做法,查找了不足,制定了改进措施,并对各乡(镇)工作情况进行打分排序,从而调动了各乡镇及农业技术人员工作积极性,保证了粮油高产创建扎实开展。四是制定了高产竞赛方案。制定了《桦甸市粮油粮油高产创建高产竞赛方案》,并做好参与高产竞赛示范户跟踪考核记录,年末,从每个示范片中评选出优秀示范户3名,授予“种粮小能人”荣誉,并颁发证书和奖金。

由于精心组织,措施得力,市乡两级政府和各部门工作人员通力合作,让农户在参与创建活动中得到更多实惠,并且学到了知识,学到了技术,增强了参与高产创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确保了全市粮油高产创建活动稳固协调健康地发展。桦甸市连续多年被农业部和省粮油高产创建领导小组授予“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和“全省粮油高产创建先进县”称号。

2.高产创建示范田长势

2.1玉米 5月2日播种,5月13日出苗,比非高产创建田块早5天。种植行距60厘米、株距25厘米,种植密度4445株/亩,比非高产创建地块多861株,保苗率99%,每亩保苗4401株,比非高产创建田块多1354株。7月16日抽雄,7月19日抽丝。比非高产创建田块早7天,由于在8展叶时喷施化控剂,抽雄时株高334厘米,比非高产创建田块矮32厘米、穗位137厘米,比非高产创建田块矮3.9厘米。截至7月30日,玉米高产创建田块没有发生重大病虫害,属丰产长相。

2.2水稻 4月18日育苗,5月21日插秧,比非高产创建田块早2天。插秧行距30厘米,穴距17厘米,每亩插秧11112穴。平均有效分蘖24个,比非高产创建田块多8个。7月28日开始出穗,比非高产创建田块早5天。截至7月30日,叶色绿,无病虫害,属丰产长相。

上一篇:改进工作方式 提高工作效率 推进农业机械科技... 下一篇:解决发展束缚 推进畜牧产业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