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反倾销角度谈中美贸易摩擦

时间:2022-04-25 12:33:01

从反倾销角度谈中美贸易摩擦

中美建交以后,中美经济由于存在较强的互补性,中美贸易呈现较强的发展势头。2004年中美间的贸易额达到了1696.3亿美元,中国成为美国的第三大贸易伙伴。但在我国经济快速发展的过程中,中美贸易不平衡问题逐渐显现,中国已经成为美国最大的贸易逆差来源,出现贸易摩擦就不可避免。这种贸易不平衡短期内不会解决,中美贸易摩擦在未来较长时期都会存在。贸易摩擦在农产品、纺织品、知识产权、技术壁垒等方面从未间断过。贸易摩擦手段也开始多样化,美国已经开始利用“非市场经济条款”、“特保条款”等。但是美国利用得最多、最成功的应该是对华产品提出反倾销问题,这也是一直造成中美贸易摩擦的重要原因。

一、美国对华反倾销现状

从1979年欧共体对我国出口的糖精、盐类和闹钟发起第一宗反倾销调查以来,我国产品屡屡遭到反倾销诉讼调查。1995年以来,我国已成为世界上出口产品受到反倾销调查最多的国家。据统计,中国从1995年到2003年遭到反倾销数额分别是:20次、43次、33次、28次、40次、43次、53次、51次、45次。目前,对我国发起反倾销调查的国家或地区有33个,涉及我国出口商品4000余种,累计影响我国出口金额约160亿美元。其中美国从1995年到2003年进行反倾销立案调查次数分别为:14次、22次、15次、36次、44次、47次、76次、55次、37次,总计346起,成为仅次于印度的第二大反倾销立案最多的国家。涉及到的商品种类的范围十分广泛,从家电到化工原料,再从钢材到食品,包括了大多数我国具有较强价格优势的出口商品。美国也成为对我国产品发起反倾销诉讼最多、力度最大的国家,这样也必然导致中美贸易摩擦逐步升温。

二、美国利用反倾销挑起摩擦原因

(一)中美贸易的不平衡。中国的比较优势在于丰富而廉价的劳动力,美国的优势在于科技和人力资本,特别是在一些资本密集或高科技产业,美国集中于研究开发、生产、销售核心和关键部件,而对于大部分的零部件及组装则分包给其他国家。中美贸易不平衡还有相当部分的产业内垂直分工贸易的不平衡。中国现在向美国出口的很多资本和技术密集产品主要还是利用我国相对便宜的劳动力,从美国和日本、韩国、中国台湾地区进口各种零部件,加工装配之后出口。大部分零部件从美国以外的国家进口,销售到美国,而美国也不愿意把研究、开发、销售技术及渠道出口到中国。中国在经济上对美国的依存度较美国高,在中美间的经济博弈中,中国往往处于被动地位。在美国经济出现大额贸易赤字时,认为中国经济发展快,贸易保护就开始盛行。加之利用反倾销扶植本国产业发展的合法性和可操作性,因此美国频繁地对中国举起反倾销大棒,从而抑制中国对美国的商品出口,以达到降低其贸易赤字的目的。

(二)美国战略因素。美国学者Thomas J.Prusa与Susan Skeath在《反倾销的经济与战略动因》中提到:根据对1980~1998年反倾销模式的研究发现,战略考虑是反倾销当中的一个重要因素。美国十分清楚:只有保持经济上的强国、大国地位,才能保持政治强国和文化强国地位。《华尔街日报》报道:“中国会在二十年内赶超日本。中国持续增长的经济力量,包括对原油的大量需求,已经使北京在地缘政治中发挥相当大的影响力,成为美国需要面对的又一个权力中心”。这使美国觉得十分不安,为了保护国内产业,美国采取了贸易保护措施,限制进口,如反倾销、保障措施等,这使中美贸易摩擦进一步增加。

(三)中国出口企业自身的问题。根据WTO的有关规定,倾销是指用低于正常价值的价格大量销售货物,而倾销的目的是为了打败竞争对手,抢占市场份额。若倾销对进口国企业造成了实质性的损伤和威胁,是不被WTO规定所允许的。我国出口产品屡遭反倾销诉讼,未必是价格都低于正常价值,但对某一特定国家的出口数量增长到一定程度后,必然会威胁到其他国内企业的利益。其利用反倾销作为自我保护武器是很正常的。我们在指责他们“封杀”中国产品时也要考虑我国产品出口策略是否无懈可击。

1、出口企业本身出口产品结构不合理。长期以来,我国凭借低廉的原材料和劳动力的优势,出口劳动密集型和资源密集型产品,产品的附加值很低。许多出口企业目光短浅、急功近利,一旦发现某个海外市场有利可图就蜂拥而入。国内出口企业的竞争不是通过产品创新获得高额利润,而是靠打价格战来维持。这种恶性竞争结果不是让人家误认为是假冒伪劣产品,就是被美国,甚至其他国家以低价倾销为理由提起反倾销诉讼,从而也就引起了两国间的贸易摩擦。

2、我国企业应诉不力。对于国内许多企业不懂得反倾销的运行机制和法规,因而不敢应诉。只要发起反倾销调查就已经开始了贸易摩擦,即使最后结果中国某产品没有对美国倾销,也不会对提起反倾销的国家追究任何的法律责任,并且在调查过程中很可能会对被调查产品征收一些临时性的销售税。根据反倾销法律,涉案企业未能及时提供诸如日常生产数据、交易价格等信息时,国的调查机构就可根据自己掌握的最佳信息进行裁决。许多方就是利用这一点频繁使用反倾销对我国的出口产品进行制裁。

三、减少反倾销,降低贸易摩擦程度

(一)中美双方努力促成两国贸易常规化发展。美国在对中国产品调查时,将中国作为非市场经济国家对待。中国企业不能获得完全平等的市场经济地位。继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完善市场经济运作方式,使中国最终成为一个真正的市场经济体。此举的意义和目的在于,缩小中国与西方市场经济国家的体制差异。由于这种差异的缩小使得信任程度增加,从而缩小美国对中国出口技术产品的控制范围。我国应该履行加入WTO的承诺,中国现在已经成为了世界贸易组织的成员,中国与其贸易伙伴的关系现在是建立在世界贸易组织规则的基础之上的。在中国与美国的贸易摩擦中,只要中国严格遵守了世界贸易组织规则,就应该积极寻求世界贸易组织裁决和保护,将两国的贸易争端置于统一公平的规则下进行解决。

(二)改进技术、注重品牌知名度、改善出口产品结构。一个国家、地区或企业,只依靠包括廉价劳动力在内的自然资源优势,并不能持续其在国际贸易中的长久竞争优势。竞争优势是依靠最根本的创新、改善和改变来实现的,而不是价格竞争。企业必须逐渐脱离标准化、简单技术和降价的产业环节。以反倾销为核心自我保护规则反映了这个客观规律,如果说反倾销的显性要求是使各方慎用价格竞争策略,那么其隐性期望就是引导各方由价格竞争转向非价格竞争。改变低价出口的策略,从“以廉取胜”转变为“以质取胜”,扩大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增大出口商品的附加值。积极开发出口商品的核心技术,增强品牌意识,转变出口产品结构。

(三)做好应对反倾销工作。面对强烈贸易保护主义特征与国际贸易与国际投资自由化普遍的矛盾斗争,单纯的否定或是消极的观望绝非上策。应积极做好应对反倾销工作。

1、健全财务管理制度。裁定倾销是否成立的核心问题是对出口商品的价格与其正常价值进行公平合理比较。财务部门对本企业出口商品有关成本资料及我国相关行业出口产品价格情况与国际市场行情等重要参数的变化进行监测和分析,做好反倾销预警工作。在应诉过程中补充和完善会计证据资料,由于掌握关于反倾销行为的证据,快速灵活地应对会计审查与质询。我国企业会计应向会计准则国际化、成本核算规范化、审计质量标准化、人才复合化方面努力。

2、强化法律意识,提高企业应诉的主动性。在美国对华反倾销案中,大部分都以中方应诉企业实际“生产要素”为基础计算各个企业的“倾销幅度”,在这样情况下,应诉企业有可能取得一个比较低的税率,而不应诉的企业得到的税率往往高于应诉企业。所以,面对反倾销指控和调查时,相关企业都应积极参与,灵活运用法律武器来保护自身合法权益。■

上一篇:世界纺织品贸易一体化与中国纺织品贸易 下一篇:贸易贫困化增长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