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时间:2022-04-25 09:00:18

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

[摘要]目的:探讨肥厚型心肌病(HCM)合并冠心病(CAD)的诊断方法。方法: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介入治疗的HCM患者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并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HCM 的诊断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作为标准,并除外能够引起心室肥厚的其他疾病。结果:两组在性别、胸痛、心功能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心室肥厚的部位、心电图ST-T改变及异常Q波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HCM合并CAD临床诊断困难,其鉴别有赖于冠状动脉造影,建议对年龄大于45岁和(或)合并高血压的HCM患者应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检查。

[关键词] 肥厚型心肌病;冠心病;诊断

[中图分类号] R541.4[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4721(2009)05(a)-196-01

HCM合并CAD为高危人群,据文献报道,该类患者的年死亡率为10%,其原因可能与复杂室性心律失常,左心室扩张及左室射血分数低下有关,本文对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临床治疗总结了一些临床经验,现总结如下:

肥厚型心肌病的病因未明,目前认为遗传因素是主要病因,其依据是本病有明显的家族性发病倾向,常合并其他先天性心血管畸形,有些患者出生时即有本病,本病患者中可见到HLA抗原的遗传基因型。家族性病例以常染色体显性遗传形式传递,发病的形式可是无症状的心肌不对称性肥厚,也可有典型的梗阻症状[1]。

冠心病的症状表现为胸腔中央发生一种压榨性的疼痛,并可迁延至颈、颔、手臂及胃部。其与心绞痛不同,即使停止运动或在紧张情绪消失后,还会存在。冠状动脉性心脏病发作的其他可能症状有眩晕、气促、出汗、寒颤、恶心及晕厥。严重患者可能因为心力衰竭而死亡。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接受冠状动脉造影检查和(或)介入治疗的HCM患者88例,其中男60例,女28例,年龄20~81岁,平均49岁。根据冠状动脉造影和临床结果,将患者分成两组,HCM合并CAD组(H1组)16例,HCM无CAD组(H2组)72例。所有患者均常规行心电图、超声心动图或磁共振检查,并常规行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HCM的诊断以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作为标准,并除外能够引起心室肥厚的其他疾病。

1.2超声心动图检查

左心室肥厚的分布及严重性由二维超声心动图和磁共振评估。左心室肥厚的分布具有3种方式,①室间隔肥厚:肥厚局限于室间隔;②心尖肥厚:肥厚局限于心尖;③广泛性肥厚:肥厚涉及室间隔、心尖、侧后壁及前间壁。

1.3造影检查

患者通过采用Judkins法接受选择性冠状动脉造影及左心室造影检查,每支冠状动脉均经多投照,以至少一支冠状动脉管腔狭窄≥50%作为有意义狭窄。

2 结果

2.1一般结果

年龄>45岁的患者在H1组(75%)明显多于H2组(55%),P

88例介入治疗的HCM患者中,H1组中共16例,12例疗效明显好转,4例无明显效果;H2组中共72例,39例疗效明显好转,23例无明显效果,10例无任何效果。

2.2心电图结果

H1组16患者例均有ST-T改变,其中4例可见异常Q波,占25%;H2组72例患者心电图均有ST-T改变,其中10例可见异常Q波,占15%。

2.3 心室肥厚部位

H1组室间隔肥厚6例,心尖肥厚2例,广泛性肥厚为8例;H2组室间隔肥厚为28例,心尖肥厚9例,广泛性肥厚为35例。

3 讨论

心肌缺血是HCM的常见症状,其发生机制可能为多方面因素所致:①肥厚心肌与相关的毛细血管密度不相称;②心肌内小血管病变;③冠状动脉间隔支受压;④冠状动脉痉挛;⑤舒张功能障碍所致的充盈压增加;⑥由于流出道的压力阶差使需氧量增加;⑦合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

HCM合并CAD为高危人群,据文献报道该类患者的年死亡率为10%,明显高于非CAD患者,因此,临床上及时准确的鉴别诊断具有重要的预后和治疗意义。劳力性胸闷、胸痛及心电图ST-T改变或异常Q波常被视为CAD的重要诊断线索,本研究表明,HCM患者具有相似的临床和心电图表现,故单凭症状和心电图难以鉴别,仅有年龄和高血压可为HCM合并CAD提供有限的诊断线索。冠状动脉造影因其具有明确的诊断价值,故应作为诊断的“金标准”。

[参考文献]

[1]王慧敏,辛苏宁,庞继恩,等. 冠心病患者肾上腺髓质素前体N端20肽变化的临床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1):56.

[2]姜腾勇,韩智红,吴学思,等.肥厚型心肌病合并冠心病的诊断[J].中华心血管病杂志,2004,32(9):822-824.

[3]楚玉荣,楚智慧,朱颖钊.ApoE基因多态性与早发冠心病关系的研究[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07,7(2):244.

[4]陈鹏.步长稳心颗粒治疗冠心病合并心律失常临床观察[J].生物磁学,2005,5(2):22.

[5]谭贺怡.肥厚型心肌病异常Q波与心肌梗死Q波的比较分析[J].中国医药导报,2006,3(23):9.

[6]闫士莲,许国星,钟传茂,等.肿瘤坏死因子-α与糖尿病心肌病关系的实验研究[J].中国现代医生,2007,45(12):11.

(收稿日期:2009-02-25)

上一篇:慢性肺心病死亡原因分析 下一篇:益生菌预防婴幼儿肺炎继发腹泻92例临床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