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市民主体性生态责任

时间:2022-04-25 07:14:42

生态文明建设背景下市民主体性生态责任

[摘 要]党的十报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建设美丽中国,是在资源环境压力逐步显现的今天,为了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所作出的重要战略决策。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仅依靠国家等权力部门的规划和部署,还必须依靠市民的力量,发挥民智民力,培养有生态责任能力、生态责任感的市民。

[关键词]生态城市;市民;生态责任

[中图分类号]D3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2426(2013)10-0071-04

生态文明建设是党和国家在中国社会整体发展的重要时期所提出的关系国家发展、人民幸福的整体社会发展规划。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战略任务,党的十更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形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近年来,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党和国家以战略性的眼光逐步推出了《国务院关于加强环境保护工作的意见》《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规划》国家第七次环保大会等重要文件,并于2013年1月正式推出了《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全面确立保护生态环境,加快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的总体布局。

一、市民自觉承担生态城市建设责任的现实性分析

党和国家作为国家建设和社会发展的规划管理者,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做了大量具体细致的工作,尤其是生态示范区建设取得了显著效果。截至目前,全国建立3620多个生态示范区,已“形成生态示范区、生态建设示范区、生态文明建设试点三个梯次系统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工作体系,三个阶段既相互联系,又循序渐进,标准逐级提高”。全国15个省开展了生态省、市、区建设,53个生态文明建设试点,开展了生态文明模式、机制等方面的探索,形成了各具特色的生态化发展模式探索道路,有代表性的建设模式与规划方式有:以广州市为代表的山水园林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以郑州市为代表的森林型生态城市建设规划;滨海型生态城市与旅游型生态城市,以及二者相结合的滨海旅游型生态城市,以烟台、天津、大连等城市为代表,将海洋资源的开发利用与旅游资源开发相结合,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生态精细化旅游城市;还有充分利用地区地理环境优势而提出的各具特色的生态城市建设模式,如日照市的阳光生态城市建设、贵阳的循环生态城市建设等。

随着经济的发展与人口的持续增长,环境对社会发展的制约性作用逐步显现。中国城镇化进程的进一步推进,将如何协调好城市发展与环境的关系、协调城市与农村发展的关系等亟待解决的问题摆在了人们的面前。随着生态文明发展战略的确立、随着城市化发展的生态化转型、随着人们对生态服务需求的增长和对更加美好的人居环境的迫切要求,这种压力就能够被有效转化为发展与转型的动力。这充分说明在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过程中,在城镇化的整体推进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历史进程中,机遇与挑战并存,我们既要防止低水平城镇化带来的新的生态问题,同时也要解决既有的城市发展环境生态问题。这就需要发挥政府等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同时必须引入公众参与。目前,在国家的整体规划下,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与发展路径已经逐步得到确立,但是市民的生态文明教育、生态责任的能力、责任感的培养等问题亟待解决。我们必须为生态的城市培养生态的公民,或者说真正的生态文明表现在生态公民的生态素质上。对于这个问题,2013年1月颁行的《全国生态保护十二五规划》中提出了六条基本措施,包括“完善法规制度”、“推动部门协调联动”、“完善生态保护政策”、“加大生态保护投入”、“加强科技支撑”和尤为重要的最后一条“促进公共参与”。在“促进公共参与”一条中,必须“深入开展生态环境国情、国策教育,加强面向社会的宣传教育,广泛动员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发挥新闻媒体的宣传和监督作用,积极宣传生态保护相关方针政策、法律法规。在世界环境日、国际生物多样性日等重要时期,精心组织自然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活动。制定并完善生态保护的公共参与政策,鼓励公众参与生态环境保护与监督。充分发挥相关社团组织的桥梁纽带作用,动员社会各方力量共同推进生态保护与建设工作”。这就为培养生态公民提出了一些具有指导意义的方法原则,概括为生态国情教育、生态舆论宣传、生态活动组织、发挥民间组织的力量等等,以此全面推进生态文明建设。

目前对于公民生态责任问题的探索有些国家已经有了清晰的认识并展开了非常具体的行动,取得了显著效果。将市民参与、组织、教育作为重点,以社区建设为核心,使政府力量与民间力量相结合,共同推进生态城市的建设。比如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德国的爱尔兰根市、日本的大阪市等,从城市建设决策、发展目标制定再到具体的环保宣传、环保行动等都注重尊重人们的意愿、发挥群众的智慧,并且其保护环境、改善环境的目标都是非常具体的,便于人们认识、理解与行动。另外,一些著名学者发起并组织了一系列活动,促进了人们生态意识的自觉。以雷吉斯特为例,他认为必须以如下原则来引导人们的生产、生活从而自觉承担生态责任——比如在城市交通设计上强调就近出行、规划城市生态结构;在社区建设上主张建立混合社区保障人们的多重利益;注重社会公平、公益;提倡生活垃圾的回收和利用;主张采用新型环保绿色技术;在生活方式上倡导简单的生活方式反对过多的资源耗费和过多的商品消费;主张通过市民教育切实提升人们的生态意识。这就为我们采取进一步的行动——培养具有生态责任感与行为能力的市民提供了宝贵经验。

二、资源环境的生态责任紧迫性分析

责任是一个重要的伦理学范畴。罗国杰在《伦理学原理》中指出:“责任所包含的道德强制力和道德理性,是所有道德规范中最多的,也是社会的道德要求和个人的道德信念结合得最紧密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责任在道德规范的整个体系中,是处于最高层次的道德规范。”因此,责任既关联着人的社会属性又关联着个体的主体性。责任使得社会存续,构成了维系社会的纽带,同时个体作为社会成员,其承担责任根本上是为了自身利益、自身价值的实现,也就是为了自身的需求得到满足、自身的自由和权利得以实现,而这个价值与利益的实现又是以社会的利益与需求为前提的。

在中国现代化与城镇化建设过程中,我们既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同时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人之间的矛盾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和谐人居环境的需求、对美好生态环境的追求正在越来越强烈,尤其是面临日益严重的环境污染问题,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思考自身的行为方式、生活方式等对环境和他人的影响。国家也将建设生态文明作为一个战略性目标。生态文明战略部署的提出,既体现了人与自然的和解与和谐,同时体现出对国家未来发展方向、人民未来生活方式、人民的文明素质的规划与发展要求。就是说建设生态文明既是建设生态的、可持续发展的社会,同时也是培育生态的具有责任意识的公民。也即社会有满足人们生态需求的职责与责任,同时公民也具有自觉维护和建设生态环境的责任,二者相互融合既符合社会持续发展的目标、符合人与环境相和谐的理念,同时也符合每一个人的根本利益。

因此,今日之中国,责任已经成为时代的突出主题,尤其是生态环境问题成为了每一个公民不可逃避的责任。2013年1月份以来,我国爆发了大规模的雾霾天气,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生活与健康,同时也影响了中国的国际形象。造成如此严重空气污染的原因,一方面在于中国在实现国家复兴的道路上难以避免的工业化发展和城镇化发展,另一方面在于粗放的发展方式与先污染后治理的思维模式,同时还有国际工业转移带来的污染工业发展问题,但是,这之中还有每个公民责任意志欠缺、责任能力、责任知识欠缺的问题。一些西方国家在自身工业化发展过程中也曾经面临过严重的空气污染,比如英国的烟雾事件和德国鲁尔区的工业污染、美国洛杉矶的光化学烟雾事件等等。历史的悲剧使得这些国家加速觉醒,意识到不能以牺牲人们健康、牺牲生态环境的利益来换取工业利润。以德国为例,为了应对汽车带来的空气污染,征收高额的“汽油环保税”,引导人们驾驶更加环保的小型车辆出行,并建设以交通线为引导的城市,同时推动了全球制造业转型,使得具有污染性的工业产业整体转移,使今天的鲁尔区由重污染区变为了美丽和谐的绿色地区。

这些以保护生态环境、保护人民健康为发展战略的历史经验值得我们分析与思考,据《2012年中国机动车污染防治年报》显示,机动车污染已经成为中国空气污染的重要来源。2011年,中国汽车产销量分别达1841.9万辆和1850.5万辆,排放污染物4607.9万吨,比上一年增加3.5%,柴油车排放的氮氧化物(NOX)接近汽车排污总量的70%,颗粒物(PM)超过90%。为了让民众对空气污染有所防范,2013年元旦开始,全国74个城市开始实时PM2.5的检测境况。2013年1月,严重的带有全国性的雾霾天气引起了公众的不安与热烈讨论。依托网络载体,多家门户网站掀起了各种各样的倡议活动,北京市政府烟花办也号召市民少放或者不放烟花。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反思自己的生活方式,对减轻空气污染提出了种种对策,引发了关于传统节日是否应当继续燃放烟花、是否应当禁止露天烧烤等问题的讨论。有网友甚至提出了自己的“药方”——大力发展新能源,使用电动汽车;少燃放烟花、多乘公共交通工具、禁止烧烤;从生活的点滴做起来保护我们的环境等等(新华网)。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指出:PM2.5每平方米增加10个微克,呼吸系统疾病住院率可以增加3.1%。从更加长远的考虑,大气污染对人体造成的更大危害还在后头,而改变人们的生存环境是最关键的问题。民众的热烈讨论,既表明环境污染已经成为了影响人们生活的重要问题,人们关注自身的生活环境与身体健康,同时也表明公众责任意识的逐步觉醒。

三、市民应具备的生态责任内容

在当前,生态责任冲突成为了我们社会生活中的一个显像。生态责任冲突以各种各样的方式体现出来,涉及国家、企业和个人,甚至在一些极端条件下引发为一系列的环境。生态责任冲突的根源实质上是各利益主体之间的利益冲突,其实质是价值观念的冲突。在冲突中,生态责任冲突转化为各种各样的生态价值选择和行为,而市民作为生态责任主体的一极,其责任自觉是一个历史发展的过程。市民应承担的生态责任问题的研究随着社会历史条件的变化而逐步凸现出来,具有一定的必然性。市民作为责任主体体现了市民的城市主人翁地位和将自身的切身利益与城市发展密切结合的内在自觉,并出于自身的意志自愿而非外在强制,通过责任知识的掌握和责任能力的培养而自觉形成一种维护生态环境、约束自身行为的责任能力。

责任的实现是责任问题研究的核心。责任的实现前提是主体具备一定的责任能力,而责任感是这种责任能力的内在驱动机制,体现了责任主体对自身责任的理性认知与对自身行为的积极控制和对行为结果的自觉承担。市民的生态责任感作为内在的驱动机制首先是道德性的,同时以自身为目的并具有手段价值,在行为动机上是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超个体利益的统一,在处理责任冲突时以理性的思维和行为统摄自身,其责任的实现是高度责任感与现实的责任能力的统一。

首先,市民主体性的生态责任具有道德性。这种道德性具有两方面的特点,一方面体现为这种责任意识不仅是一种事后的对责任后果的自觉承担,而且是包含道德的前瞻性,体现为一种预防性的责任;另一方面,市民主体性的生态责任超越了自身狭隘利益,而体现为一种整体性的以长远利益,即人与自然整体利益的责任。前者要求对自身行为、生活方式等的长远后果负责,进而还将采取一切可能的手段抑制甚至消除其后果;后者要求摒弃狭隘私人利益,尊重自然、尊重他人的生态权益,同时既考虑人类子孙后代的持续生存,又将自然生态环境的内在利益与基本权利作为预设合理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他人的关系。

其次,市民生态责任既以责任本身为最高价值,同时还具有手段价值。所谓责任本身具有最高价值,体现的是责任本身的最高目的性,也就是说承担责任本身就是目的,而不以其他为目的,这是责任道德性的进一步体现,就是说对生态责任本身的追求和承担就是人生意义、价值的体现。同时,生态责任的追求与承担还具有手段价值,即是说这种对责任的自觉追求还会带来一系列的社会价值、法律价值等等,是责任自觉承担过程中社会效益、法律效益、个人利益实现等责任作用、影响的体现。在生活中,具有自觉生态责任感的市民,对生态责任的自觉追求是前者的体现,而这种由个体发出的自觉追求必然带来一系列的社会效益,发挥一系列的生态作用,这是后者的体现。

再次,市民的生态责任感在行为动机上是合理的个人利益与超个体利益的统一。所谓合理的个人利益是市民生态权利的体现,作为国家和社会的主人,市民要求不断地改善生态环境、改善人居环境,并意识到其为自身合理的利益与基本权益。同时,这种个体权利、利益与他人的权利和利益是内在统一的,因而在自身追求生态权利与利益的过程中必然体现为一种超功利性和超个体性,从而能够自觉地服务自己、服务他人、服务社会,类似于“人人为我、我为人人”、“助人自助”的公益追求。

最后,市民生态责任感在处理责任冲突时以理性的思维和行为统摄自身,其责任的实现是高度责任感与现实的责任能力的统一。通过对生态责任冲突之根源——利益冲突的理性认知,在处理生态责任问题时能够理智地统摄自身的行为和思想,通过生态知识的不断吸收与完备,能够具有合理看待责任冲突、自觉承担生态责任的思维与能力,配合国家以及社会发展的整体规划。

综上所述,建设生态文明实现国家发展的战略转型,实现中华民族的永续发展,不仅依靠国家等权力部门的规划和部署,还必须依靠市民的力量,发挥民智民力,培养有生态责任能力、生态责任感的市民。只有依靠群众,发动、教育、培养、引导市民自觉承担生态责任,才能真正实现生态文明,实现国家的富强与永续发展。

上一篇:对外贸易良性发展探析 下一篇:福地 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