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硬”科学

时间:2022-04-24 11:07:12

真正的“硬”科学

在过去的三十年里,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里出现了两个让人头痛的倾向:第一。将科学按照“硬科学”(物理学)、“中硬科学”(生物学)和“软科学”(社会科学)的次序进行排列;第二,将科学著作分成技术型和普及型两类。按照这种排序和分类,硬科学和技术类著作获得了最多的尊崇,而软科学和科学普及类作品则遭到轻视。然而。人们并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一种偏见。

我经常想,如果一定要排出个次序,目前的这个顺序应该调过来。譬如,微分方程式的高难度计算提高了物理学科的“硬度”,但与计算生态系统中的生物体活动、预测全球气候变化相比,界定和验证论题中的因果变量还是相对简单的。不过,生物学中的建模再复杂,难度再大,也不可能超过为人类大脑和社会活动建造模型的难度。因此可以说。社会科学才是真正的“硬”科学,因为它的研究主题是更为复杂和多面的宏观秩序。

我认为,在技术性和普及性科学之间,还应该有一种“综合科学”,即对数据、理论和阐释进行有机综合。如果将科学比喻成一张三脚桌,数据、理论和阐释就是这张桌子的三只脚,缺了任何一只,桌子都会塌掉。如果一定要追究这三只脚中哪一只的价值最大,那还不如去算算在计算圆面积时,π和r2哪个更重要。

让我们先来看数据和理论。评论者认为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太过于理论化了。作者“只需给我们提供事实就够了”。对此,达尔文很好地解释了数据与理论之间的关系,他说:“大约30年以前,很多人还认为地质学家只需观测。无需理论。我还清楚地记得当时有人提出,这样一来,搞地质不过就是进入碎石坑,数数卵石、说说颜色罢了。要知道。所有的观测结果只有在支持或者反对某种观点时才会有意义,奇怪的是。人们总是看不到这一点。”

根据达尔文的观点。观测资料只有用于检验某种观点――比如一个论题、模型、假设、理论或者范例时,才会有价值。我们所测量或观察到的事实是不会自己讲话的,它们必须经过阐释成为某种观点或概念。

仅有数据和理论还不够。人类从古猿时代就开始探寻模式。制造概念,了解周边的世界,并把它描述出来。我们其实都在讲故事,要把数据和理论编成一个好故事。如果不能阐释你的观测结果,不能告诉别人它们支持什么、反对什么。不能说出你研究的意义,你的科学就是不完整的。有人认为科学仅限于发表在专业杂志行业专栏内的研究报告,其他的东西则都属于“普及类”。这种观点是极端狭隘和天真的。

一言以蔽之,只有综合科学才是真正的“硬”科学。

上一篇:北京师范大学 下一篇:把天文数字扔进粉碎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