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课标中的个性化阅读

时间:2022-04-24 05:41:20

解读课标中的个性化阅读

内容摘要:新课程提倡个性化阅读,不少学生阅读见解新颖独特,教师在尊重学生或横看或侧看或远看或近看获得的独特见解的前提下,对其中出现偏差或错误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应大胆及时巧妙地指正。从而引领学生突破个人局限,不断登上高峰,探求“庐山真面目”。

关键词:课程标准 个性化阅读 本性 共性

一.个性化阅读不能迷失“本性”

新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是常识,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传统的“讲读”模式所以需要改革,不是因为它的“讲”和“读”,而是因为它在“讲读”时过于强调“理性”的单一解读。在过于强调“教师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下,学生始终处在被动的接受状态。这种做法的弊端是显而易见的,那就是牵引着学生的思维向一个预先设计好的结论上走,从而禁锢了学生的独立思考,抑制了学生的个性发展。新课标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强调把课堂还给学习主人——学生,把阅读写作能力还给阅读主体,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所以,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让学生的个性得到充分的发展,真正做学习的主人。然而,在教学实践中,由于不能正确理解和辩证把握个性阅读的内涵,以致出现了一些偏差,似乎造成了另一种倾向:关注情趣,忽视理趣;关注情感的独特体验而忽视了理性的思考与判断。虽然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但忽视了老师对文本价值取向的引导。

案例:一位教师在教学《落花生》一课时,设计了一场辩论:“落花生和苹果、石榴两者只能择其一,你愿做像花生这样的人,还是做像苹果、石榴那样的人?”

学生分正方(落花生)、反方(苹果、石榴)两派进行辩论。

正方:我想做落花生,因为要是太夸耀自己,有些人会忌妒你。

正方:做人不能光看外表,要看他是否有用,像花生那样的人虽然不好看,但是很有用。所以做人应做花生那样的人。

反方:可是现在是竞争的社会,它需要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如果都像花生一样有用却不好看,谁能知道你有才华呢?

反方:现在大学生都是去应聘工作,如果你外表不好,别人对你印象就不好,就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才华也没有地方用。

反方:同样两个人,水平差不多,去做同一份工作,人家肯定会选比较讲体面的人嘛,如果像花生那样默默奉献,但不讲体面,大家都瞧不起你。……

师(总结):同学们说得都非常好。的确,现在的社会,既需要像落花生那样的默默奉献的人,更需要像石榴、苹果一样敢于展示自己才华的人。

《落花生》这篇课文的作者许地山只不过是用苹果、石榴高挂枝头的形象和花生深藏不露的特征作了一个比较,意在说明即便花生外表并不好看,但它实实在在,对人有用,这就是告诉我们做人需要一种品格。文本的价值在于启迪人们对于自身价值的认识,而辩论却转入了关于“包装”的话题,事物的象征概念已被偷换了,就此得出的结论自然与文本相差甚远。这样的个性化解读对于文本,对于学生的价值取向不令人遗憾吗?

因此,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开展个性化理解,不能不注意到学生价值观的取向,不能因为个性化阅读而迷失了语文阅读教学的“本性”。

二.个性化阅读不能没有“共性”

阅读教学中对文本的解读,提倡鼓励学生多元化解读,有个性化的解读,敢于质疑、敢于提出自己独特的见解。但不管如何个性化的解读必须尊重文本。正确理解文本想要表达的意思,既要解放思想,也要实事求实。因为,任何一个文本,其表达的意思都已在文本之中,任何人去解读都不能随心所欲地理解,都无法改变其原本的意思,在尊重文本的基础上,各人还有各人不同的看法,那才是真正的“个性”。阅读教学要教会学生读懂文本,正确理解文本的原意,这不仅是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应达到的基本要求,也是民族和社会发展的要求。解读文本,鼓励“个性”但要有“共性”、“个性化”是建立在“共性化”基础上的,离开了“共性”谈“个性”,将无从谈起。

案例:一位教师在执教《圆明园的毁灭》一课最后一个自然段时,先让学生理解这一段的意思,再让学生看“火烧圆明园”的录像,然后问:“你读了课文,看了录相后,有何感想?”

生:英法侵略者太可恶,竟然把这样一座举世无双的园林瑰宝毁灭了,真是太可恨了!

生:我感受到了一个国家如果落后,就要遭受欺负,“落后就要挨打”。我们长大要把祖国建设得更加繁荣富强,不再遭受外国人的侵略。

生:我痛恨英法侵略军,我恨不得要把他们全杀了,把宝物抢回来!

生:英法侵略军,以后决不允许再踏进我们中国的领土,要不我们就跟你们决一死战!

文本的价值取向是文本的核心和灵魂,教师怎样理解和把握,关系到教学过程中能否正确引导学生,关系到学生阅读中汲取怎样的精神粮食。在《圆明园的毁灭》这篇课文中,作者的写作目的是要让人们从圆明园的毁灭这一历史悲剧中吸取教训、激发人们不忘国耻、振兴中华民族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而不是要人们把侵略者给杀了,或者把所失去的东西抢回来。“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但必须是哈姆雷特,这个哈姆雷特是共性,就是本文的原意,是我们对文本的价值取向。一千个哈姆雷特可以理解为:答案是“丰富多彩”的,但却不能将“丰富多彩”无限扩大,变成“答案是无限的”。

由于解读者的家庭背景不同,生活经历不同,社会体验不同,甚至性别角色的差异等都将导致对文本解读的不同。角色的不同造成相异的视野与角度,所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看高低各不同”。也正是由于学生受到这些因素的限制,学生独立的解读文本的能力是很有限的,常常是“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去正确引导学生看清“庐山真的面目”。在培养学生“个性化解读文本”的问题上,倘若教师退居二线,对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不置可否,放任自流,一味地“尊重”学生,盲目地“赏识”或“鼓励”,片面强调的学生“个性化解读”,不但失去了“引领者”的存在价值,而且会助长学生为“个性”而“个性”的非理性倾向,造成学生为了所谓“个性解读”而不惜标新立异、牵强附会、舍本逐末,甚至断章取义,无中生有。这样下去,必然影响孩子们将来人生的方方面面。

三.个性化阅读要重“肯定”轻“否定”

教师要正确引导学生对文本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当学生独特的阅读体验与文本的价值取向一致时,教师给予及时的肯定和赞扬;当学生的个性化的阅读体验与文本内在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时,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对学生进行积极的价值引导,既要肯定个性解读中的积极的价值因素,又要否定偏差,当然应轻重有别,要重“肯定”轻“否定”。

案例:在《放弃射门》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是这样引导学生进行个性化解读的。

师:福勒在完全有把握射门的情况下,为了不伤害西曼,竟然放弃了射门,放弃了一次成功辉煌,你们对此有何看法?

生1:我认为他这样做很傻!因为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球,它将决定着这个球队能否获得冠军。放弃了射门,会使这个球队遭受到很多人的责备和唾骂。

生2:我的看法跟前面同学一样,不能放弃。足球比赛中,进球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运动员进球是他们求之不得的,是他们一生追求的目标,放弃了是多么可惜啊!

生3:我觉得应该放弃。因为福勒如果把球踢进去,西曼将受重伤。生命是无价的,是用金钱买不到的。不管能获得多少荣誉和金钱,都应该先保护人的生命。

……

师:你们讨论得很激烈,也很精彩。我能赞同一些同学的看法,不放弃射门也有一定道理,但应在不伤害他人的前提下。所以我更倾向放弃射门。放弃射门,虽然在荣誉、金钱、地位方面会遭受巨大损失,但我认为生命和荣誉、金钱比较,生命是最可贵的,是无价的,是用金钱、荣誉买不到的。只要有生命存在,荣誉、金钱还是有机会去赢得。所以我认为福勒放弃射门是很高尚的举动,他体现了高尚的体育风范和人性美。

文本丰富的内涵,决定了学生对文本的感悟和体验是丰富多彩的。教师在学生个性化的阅读理解与文本的价值取向发生矛盾时,积极引导学生走进文本,理解的文本的本意,从多元解读中求同存异,甑别良莠,既肯定鼓励了一部分理解正确的学生,又纠正了学生急功近利的错误的价值取向,使矛盾得到了化解,教师的主导作用也得到了应有的发挥。

我们教师要正确理解新课标“个性化阅读”的精神,辩证处理学生的“个性化解读”与教师指导的关系,只有对个性化阅读进行合理、有效地指导,才能使新课程阅读教学取得预期效果。

邱菊梅,教师,现居湖北蕲春。

上一篇:做一个追梦人 下一篇:奥得弗雷德·普鲁士勒与《小女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