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洲电影的现状与展望

时间:2022-04-24 03:14:53

亚洲电影的现状与展望

进入21世纪,亚洲电影吸引了全世界的关注。

近几年来,亚洲电影不仅横扫了戛纳、柏林及威尼斯等主要国际电影节大奖,在世界各地也陆续举办聚焦亚洲电影的各种活动。亚洲电影之所以吸引全世界的眼球,是因为亚洲各国在竞相制作区别于西方审美观的独特而富有创意的电影。亚洲各国的人种、宗教、价值观和理念,以及生活方式都互不相同。即便在同一个国家,也并存着传统社会与现代社会特征、封建价值观与民主主义价值观,以及世代之间的代沟。在这种五花八门的文化土壤之上,亚洲各国发展了区别于西方的,只属于自己的独特的影像文化。

从产业的角度来看,过去十年间,亚洲各国电影虽然存在着一定差距,但都取得了高度成长。在政府的关注和支援下,电影的制作、发行和上映等所有系统得到了改变。在好莱坞电影的全线攻势下,亚洲各国逐渐提高了在本国电影市场内的占有率。

现在,亚洲电影无论是在美学方面,还是在产业化方面,都取得了均衡的发展,形成了世界电影的一个轴,从世界舞台的边缘逐步转移到了其中心。

电影的产业化成了亚洲电影的最大热门话题。

回顾历史,日本电影与印度电影打前战,向世界展示了亚洲电影。从此,一发不可收,80年代末的日本和中国电影,90年代初的伊朗电影,90年代中的韩国与泰国电影依次吸引了全世界的眼球。而这些国家的电影产业非常脆弱,没有形成气候。

当然,在亚洲地区,还有不少尽管可以制作高水平电影,也没有实现产业化的国家和地区。印尼、马来西亚和中国台湾就是其典型例子。拥有侯孝贤、蔡明亮等著名导演的台湾电影,在本土内的占有率仅占1.6%。马来西亚也有李镇樟、何宇恒等实力派新锐导演,但在本土内只拥有7.7%的市场。

加林・努格罗主导的印尼电影在国内的总票房只有5千万美元,而新加坡电影的年产量也不过10部。

相反,日本、印度、泰国、韩国和中国电影的成长速度让全世界刮目相看。尤其是最近两三年,达到了巅峰。

在印度,2006年的电影年产量达到了1091部,刷新了历史最高记录。尽管有254部好莱坞电影抢占市场,但其市场占有率仅为5%,印度国产电影占有率却高达95%。全国13000多个剧场吸引了5亿观众,票房比2005年提高了40%。

去年在泰国,查崔查勒姆・尧克尔执导的《纳瑞宣国王》第1、2部取得成功后,在本国内的市场占有率从2006年的36.2%跳到了2007年的44.7%。

2006年,日本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53.2%。这是自1985年以来,经过21年的发展终于突破了50%大关。同年,日本国产电影票房达到了107亿5千2百万日元(US$10.75billion),比上年增加了31.8%。

在韩国,1993年的国产电影占有率才16%,到1999年上升至37%,从此每年都取得了高速成长。2001年以后,每年都达到50%以上,2006年甚至达到了64%。

而在去年,日本电影的国内市场占有率降至47.7%。特别是韩国电影,在去年的停滞和危机中,也缩水至50%。

最近,中国电影的成长速度却非常引人注目。

大家也知道,中国于2001年进入WTO以后,又在迎接北京奥运会之际,大力推进电影市场的开放和部分地下电影的合法化,随之中国的电影产业取得了长足的发展。

电影产量在日益增加,2003年仅产130部电影,2006年制作了330部,去年,又增加到了402部,总票房也比上年增加了26%,收获了33亿元人民币(US$4.7billion)。

其中,中国国产电影票房达18亿元人民币(US$2.57billion),比上年增长了24%,市场占有率已经突破了54%。

就这样,2006年前后,亚洲各国都在夯实电影的产业基础。相信,2006年与2007年将成为亚洲电影史上的“版图重组年”。

我认为,亚洲电影要在审美和产业化方面实现各地区的均衡发展,就需要地区和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进行广泛交流,扩大共同制作的规模。

近几年来,亚洲电影虽然在本国内提高了市场占有率,但基本没有走出国门,尤其是没有进军到广大的欧美市场上。

随着香港、东京、上海以及釜山等国际电影节频频召开,对开拓市场的争论也在积极展开,但目前还没见到累累的硕果。

最后,我想提出有关中韩两国的电影交流现状和其对策的建议。

中韩两国建交已有16个年头,而韩中之间的电影交流还停留在初始阶段。自1998年,韩国影片《结婚故事》和《爱上朋友的姐姐》以买断的形式首次出口至中国以后,一直到2007年,包括《美女也孤独》和《怪物》等,仅仅只有20多部电影与中国观众见了面。韩国引进的中国电影数量也与之相差不多。

釜山国际电影节每年向韩国人介绍十多部中国影片,谢晋导演的《鸦片战争》和冯小刚导演的《集结号》也成了开闭幕影片。釜山国际电影节举办的帮亚洲实力派导演寻求投资者的活动中,自1998年起至去年,共介绍了33部中国项目(香港除外),其中包含贾璋柯导演的《站台》和王小帅的《十七岁单车》等。

让人振奋的是随着两国电影人的频繁交流,合作电影的数量也在不断增加。《飞天舞》、《武士》、《七剑》和《墨攻》等都是韩中联合制作的电影。

在剧场方面,CGV与中国上影集团,MEGABOX与北京新影联影视有限责任公司,MK Picture与东方神友影视有限公司强强合作,在北京和上海已经建成或正在建设剧场。除此之外,从2006年起,每年都在开办中国的韩国电影节,韩国的中国电影节,还有电影振兴委员会和釜山国际电影节、以及中国大学也在开办电影教育课程。

为了开拓韩中两国各自的电影市场,冲向国际市场,促进两国的联合制作,是比开办电影节更具实效性。

如果结合中国的丰富文化内涵与韩国IT技术进行联合制作,不仅可以有效打开世界市场,还能构成韩中两国的合作网络,共同应战好莱坞的攻势。

我想,积极开发共同制作模式,和构筑地区与地区、国家与国家之间的合作网络,是亚洲各国急待解决的课题。

上一篇:亚洲戏剧交流实践方案 下一篇:开拓主题与探索市场:创作者在儿童剧发展中的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