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中平均数的学习

时间:2022-04-23 12:08:42

浅析如何有效进行小学数学中平均数的学习

在数学学科的学习过程中,数的学习尤为重要,数是数学学习的基础,数量关系搞不清楚,从小了说,必定会影响学习的效率与效果;从大的方面来说,任何行业都离不开数量关系的运用。因此,学好数学、学好数量关系就显得尤为重要。小学数学是学生们数学学习的启蒙阶段、基础阶段,基础打牢了那么以后的数学学习也会变得游刃有余。平均数的学习在小学数学数量关系中占有很大比重,是学习其他数量关系的基础,因此,学生一定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认真学习平均数的相关知识。笔者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就来探讨如何有效地进行平均数的教学,为诸位教师提供借鉴,同时希望诸位教师提出批评意见。

一、熟知教学计划、重点和难点

作为一线数学教师,必须要知道平均数教学中的教学计划、重点与难点,做好准备工作,这样才能在课堂上游刃有余地完成教学计划。平均数教学中的教学计划是首先使学生理解“平均数”的含义,掌握简单求平均数的方法,能根据简单的统计表求平均数;其次,要培养学生分析、综合的能力和操作能力;再次,是使学生感悟到数学知识与生活联系紧密,增强对数学的兴趣。数学教学中平均数学习中的教学重点是使学生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掌握求“平均数”的方法。教学难点是使学生们理解平均数的概念,明确“求平均数”与“平均分”的区别。准备工作做好了,就可以进入教学阶段了。

二、 进入教学,课堂灵活启发性教学

1.在课堂教学开始前,通过举例,引出平均数

在课堂教学开始之前,教师应当根据上课内容动用启发性思维引出举例,调动学生们的学习积极性,消除同学们学习新知识的恐惧心理。例如,教师可以举出以下几个例子:

(1)小华4天读完60页书,平均每天读几页?

(2)一个上下同样粗的杯子里装有16厘米深的水,把这些水平均倒在4个同样粗细的杯子里,每个杯子里的水深是多少厘米?

(3)小明和小刚的体重和是160斤,平均体重多少斤?

从实例出发,引导同学们回答问题各抒己见,最后由教师进行解答。同时,教师应当明确指出:上述(1)(2)两题都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实际每一份都一样多,而第(3)题是把两个数的和平均分成两份,每份不一定是实际数。所以,“求几个数的平均数”与“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是有区别的。

2.在课堂教学中,针对重点难点进行重点教学,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首先,教师要引入新课。即教师应当为学生们指出:“以前,我们学习过‘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求每份是多少’的应用题,也就是‘平均分’的问题,今天我们共同研究一下‘求平均数’的问题。”同时,教师要板书课题:求平均数。

其次,例题教学,加深学生的学习印象。教师可以采取以下方法:

计算平均数,列出条件:

用4个同样的杯子装水,水面高度分别是6厘米、3厘米、5厘米、2厘米。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多少?

组织学生讨论:你怎样理解“水面的平均高度”?过几分钟后,教师要引导学生汇报讨论结果,并进一步明确:所谓“平均高度”,并不是每个杯子水面的实际高度,而是在总水量不变的情况下,水面高度同样的高度值。

再次,鼓励学生亲自操作:请同学们拿出准备的积木,用每块积木的高度代表1厘米,先用积木按例题的高度要求叠放四堆来表示4杯水的高度,再动脑动手操作一下,使这四“杯”水的水面高度相等。

第四,由学生汇报操作结果,一般出现两种方法:

第一种:数出共有多少个积木,或把积木全部叠放在一起,共16厘米,再用16÷4=4厘米,得出每“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二种:直接移多补少。从6厘米中取2厘米放入2厘米杯中,从5厘米杯中取1厘米放入3厘米杯中,就可直接得到4杯水面高度相同的水,水面高度都是4厘米。这说明原来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第五,教师进行总结:“通过同学们的操作,我们得到了这4杯水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而现实生活中,很多求平均数的情况是不允许改变原值的。例如:高个身高180厘米,矮个身高140厘米,两人的平均身高是160厘米。并不是把高个的身体削下一部分来,接在矮个身体上,使两人身高相等。由此可见,通过直接操作的方法来求平均数,在很多情况下是行不通的。”

最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列式计算。

(6+3+5+2)÷4

=16÷4

=4

答:这4个杯子水面的平均高度是4厘米。

这样,教学过程就算结束了。

三、 课下,鼓励学生加紧知识演练,达到融会贯通

光说不练是不会收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的,学习任何知识都一样。在课下,教师可以鼓励学生们练习一些课上所学习的知识,巩固所学。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适当鼓励学生组建学习兴趣小组,通过小组成员的努力,更容易使同学们掌握所学平均数的相关知识。比如教师设置的小组学习题目:

四年级一班第一小组有6个同学,第二组有7个同学,下面是两组同学身高的统计表(单位:厘米)求平均数并比较两组成员身高。

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先读题,组织学生讨论:两组人数不同,每人的身高也不尽相同,想要直接比较出哪一组的身高较高,怎么做比较好;接下来根据讨论结果,明确先求出每组的平均身高,再进行比较;最后列式计算。

(1)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

(136+142+140+135+137+144)÷6

=834÷6

=139

(2)第二小组的平均身高

(132+141+133+138+145+135+142)÷7

=966÷7

=138

第一小组的平均身高比第二小组的高139-138=1(厘米),于是这道题就被轻松地解决了。

总之,数学中平均数的学习并不像想象中的那么难学与难教,只要教师善于分析知识点,并且运用科学的方法将其诉诸教学,就能帮助同学们学好它、用好它。

上一篇:巧用“三十六计”强化英语课文记忆 下一篇:如何挖掘数学教材的知识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