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时间:2022-04-23 09:25:53

落花无言 人淡如菊

“落花无言,人淡如菊”是中国艺术的最高境界,“知者不言,言者不知”是道家哲学的重要思想。艺术中的妙悟是落花无言式的宁静参与,哲学中的“不言”是道法自然的转识成智。老子倡导自然无为之“道”,认为通过知识系统去认识世界,是对世界的误解,所以主张“行不言之教”。老子反对的“言”,或许并非指言说和记载语言的文字符号,而是责疑语言背后的知识、概念能否等同人类的智慧。知识凭借语言和书籍加以表达和传递,而智慧深藏于文本意义之中。语言作为承载意义的工具与符号,常常不能完全表情达意,即所谓言不尽意,词不达意。当知识凝固为文字符号时,词汇概念、句式判断、逻辑演绎很难对智慧的价值性、丰富性和动态生成性作出个性化的完满表达。

语言是思想的家,人类是符号性的存在,知识是意义获得与智慧生成的凭借。人类文明的进程,正是基于语言符号和个体经验的主观世界,逐步汇集形成一个巨大而丰富的知识世界的过程。知识的结构化、系统化、逻辑化极大地提高了人类把握自然、改造社会、审视自身的能力与水平,从而使人类的教育成为可能。雅斯贝尔指出,老子作为伟大的哲学家,他的思想缺失实现其理想的中间环节。因为只有经过知识,才能达到智慧,只有借助语言,才能表达意义。知识可以传授,但智慧不能复制,意义不能灌输。所以,语文教学必然要在中间环节一人与意义和智慧之间―下工夫,着眼于学生语言智能的发展,在丰富其知识的同时,不断生成新的智慧,完善人格构建。然而老子看到语言与意义之间的巨大差异,这对教育无疑有其警示的价值,尤其是语文教学,如何做到既基于语言文字又能超越语言文字?

语文诚然是一种工具,语文教学诚然不能离开听说读写的语言训练,但倘若执著于“工具”,执迷于“双基”,似乎语文即是知识的累积,语文教学即是字词句章、语法修辞逻辑的精确化训练,视标准化测试为衡量语文水平的权威尺度。倘如是,语文教学则必定空心化。孔子云“有德者必有言”,欧阳修曾以孔、孟、苟为范例,古圣先贤为推行其学说而四处奔波,并非埋首于著书,却成就不朽至文,扬雄穷毕生精力于著作,但学业威就平平,可见“道胜者文不难自至”。

语文教学当然需要体现人文性,人文性其实就在语言文字之中,水融,无法分离,无须提纯,更不必加工。语文教育是一种潜移默化的感染,煞费苦心的标榜与微言大义的挖掘,十足与“人文性”背道而驰。说得越多;便与所谓人文性离得越远;活动越是频繁,意义与思想感情的表达与生成的空间越是受挤压。课堂教学中,以热闹为活跃,以繁复为丰富,比附以显广博,异说以为创新,其实只是“屈曲变态以随时俗之所好,鲜克自立”。

教师需要淡定,语文需要安静,学生需要语言的体验与感悟,教学需要以简驭繁、举一反三。古人云: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语文的教与学,既不必多言也不必盲动。含英咀华,涵泳既久,自然和顺积于中,英华发于外也,“言则成文,动则成章”。

上一篇:清简,文化人格上生长起来的教学风格 下一篇:荆轲的悲剧是“剑术不精”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