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时间:2022-03-28 07:08:42

“例子说”: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

叶圣陶先生是我国20世纪著名的教育家、文学家,是中国现代文化教育的一代宗师。叶圣陶语文教育思想,是一种代表我国现代语文教育发展方向的民族的科学的语文教育理论,也是一门最具中国特色的现代学科教育学,在叶圣陶整个教育思想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叶圣陶先生一生从事语文教学研究工作,在语文阅读教学研究方面造诣很深,提出了系统的教学理论。他对语文教材、课文有着精辟的阐述,给中国语文教学留下了丰富的理论资源和教学经验。叶老1978年3月在北京语言学科规划座谈会上作的《大力研究语文教学,尽快改进语文教学》讲话中指出:“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他还多次提到“课文无非是例子”“教材的性质同于样品”,叶老认为,语文教材是从学生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读物中举出来的“例子”或“样品”,学生如果能够读懂这些篇章,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东西,这是它的示范功能和迁移功能,我们可以把这些相同、相似的见解称之为“例子说”。

叶老的“例子说”揭示了语文教材的性质和教材编写的原则、标准。教材是教学思想、教学目的的体现,教学思想、教学目的制约着教学方式、教学方法的选用,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又直接影响着教学效果。所以,选择“例子”,运用好“例子”,发挥好“例子”的作用,就显得尤为重要。

一、“例子”的标准:文质兼美、典范之作

什么文章可以作为“例子”?叶圣陶先生所说的“例子”有什么标准呢?这儿的“例子”是指一篇篇文质兼美、具有语文教育功能、典范的文章或文学作品。语文教材就是由一篇篇范文――“例子”组成。这些文质兼美、脍炙人口的典范文章,要思想内容好、语言文字好,还要适合教学。要科学合理,分量上恰如其分,要符合学生实际,操作上方便教师教学。叶老多次强调语文教材的选择标准,要从众多同类读物中精选,学生能够读懂这些“例子”或“样品”,也就能去阅读同类的文章,具有举一反三的作用。

“例子说”是叶老对语文教材的科学定位,也是他语文教育思想的精髓。科学的教材观念就要求实施与之相适应的教学方式、方法,采取相应的措施,这样才能真正落实教学内容,并且转化为学生的知识与能力。叶老认为:“语文教本只是些例子,从青年现在或将来需要读的同类的书中举出来的例子;其意是说你如果能够了解语文教本里的这些篇章,也就大概能阅读同类的书,不至于摸不着头脑。所以语文教本不是个终点,从语文教本人手,目的却在阅读种种的书。”这就表明,叶老的语文教材“例子说”是他“教是为了达到不需要教”这一语文教育思想的必然体现。把“课文”称为“例子”“样品”,并强调“熟悉了样品,也就可以理解同类的货色”,“选本的阅读是举一,推到其他东西的阅读是反三,一贯的目的在养成阅读的好习惯”。

由此可见,“例子”“样品”很重要,作为教材的编者应把好选材关,要达到“例子”“样品”的标准,真正起到“举一”的作用。我们现在看到的教材种类很多,国家、地方的都有,好的不少,既典范,又有代表性、时代性,还便于教学;但也应看到有的教材选的篇目不典型,不规范,作为学生一般了解是可以的,而作为“例子”“样品”就显得不够格,我认为这样的文章可以放进课外读本中。在今后的教材编写、修订中应按标准选择“例子”。

二、“例子”的教学:明确目标、教有所得

从理论上分析,语文教材中的一篇篇课文,思想内容好,表达形式佳,堪称“例子”“样品”,能够为阅读教学提供诸多方面的原料。一方面,“例子”是具体、典型的材料,从具体、典型的材料出发,能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容易理解和接受。另一方面,由于语文训练内容、项目的丰富和多样,教什么、学什么、怎么教、怎么学又似乎是漫无目的、随心所欲的。针对这种情况,叶圣陶先生曾批评过:“我们以为杂乱无章地把文章选给学生读,不论目的何在,是从来国文科教学的大毛病。文章是读不完的,与其漫然地瞎读,究不如定了目标来读。”

有了好的教材,提供了“例子”“样品”,教学时如果无目标或目标不明确,就会严重制约语文教学功能的发挥,影响语文教学效果,“例子”也就不能真正发挥作用。“每一个学习国文的人应该清楚:得到阅读和写作的知识,从而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就是学习国文的目标。”叶圣陶所说的“目标”是从语文技能层面而言的语文教学的基本目标。语文教学基本目标的实现,有赖于年级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的实现,而其决定性因素是课文教学目的的完成。明确语文教学目标,这是语文教学科学化的保证。对每篇课文而言,讲什么、练什么必须受制于整个语文教育目的系统,必须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才能谈到科学地教、高效地学,也才能使学生真正地有所收获。

语文学科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是在阅读、写作训练中,在分析、解决问题过程中获得的。训练和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必须从具体“例子”出发,结合课文进行,以本为本。叶老告诫我们:“国文教学的目标,在养成阅读书籍的习惯,培养欣赏文学的能力,训练写作文字的技能。这些事不能凭空着手,都得有所凭借。凭借什么?就是课本或选文。”针对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叶老特别指出:“教师教语文,无非是引导学生练习看书作文的本领,主要一步在透彻理解课文。而所谓透彻理解,须反复玩味课文,由字句章节而通观全篇。作者的思路,文章的脉络,都宜求之于本文,不宜舍本文而他求。”

这里必须强调,语文教学时要注重“例子”的个性特色。作家的创作个性、艺术风格是作家成熟的标志,作品内容、艺术上的特色是作品的魅力所在。“例子”都是优秀、典型而又各具特色的文章,值得仔细鉴赏的东西是多方面的,能给学生发展提供多种可能。同时语文教学承担着塑造学生精神世界、丰富和发展学生个性的独特使命。但是,“工具性”是语文的基本特点,语文教学的着重点应该是语文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因此,在明确课文教学目标的前提下,应把作品的特色作为教学的重要方面。

总之,语文教学必须立足于“例子”,明确目标,教有所得,在学习语文知识、提高语文能力等方面确有成效。

三、“例子”的辐射:广泛阅读、迁移提高

我们知道,语文课本很重要,语文教学更要讲求实效。我们要提高学生的语文水平,增强语文能力,语文教学时必须立足“例子”,但又不能死抠“例子”。因为课文只是“例子”,若局限于课文,即使你钻得深而透,也还是这一片视野,这一点信息,比起浩瀚的语文海洋,它也只是沧海之一粟。“例子”也很重要,但“例子”教学是手段,培养语文能力才是目的。因而,语文教学要重视“例子”,但不能满足于“例子”,不能停留在对具体知识的理解和传授上,应把掌握知识的方法和规律教给学生,并让学生用这种方法去获得更多的知识。我把它称之为“例子”的辐射。

同样,课堂教学也只是一种形式,是一种手段,它也不是语文教学的最终目的。课堂教学的目的是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借助“例子”,综合提升,实现课内向课外迁移、学习向生活迁移,这就要求学生广泛阅读,提高素养。

培养学生的课外阅读能力、养成学生的课外阅读习惯,这历来是叶圣陶语文教学的基本思想。他把语文教材视为学生课外学习的基础,要求教师从教材出发,用“例子”中学到的阅读能力,尽量推广、扩大,落实到课外广大的阅读天地。他说:“精读文章,只能把它认作例子与出发点;既已熟习了例子,占定了出发点,就得推广开来,阅读略读书籍,参读相关文章。”这种书籍,这种文章,主要是指课外读物,因此他强调“必须在国文教本以外再看其他的书,越多越好”。他说:“阅读要养成习惯才实用,所以课外阅读的鼓励和指导必须配合着教材随时进行。换句话说,课外书也该认作―项教材。”通过教材带动学生广泛阅读,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和习惯,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这确实是语文教学的真正目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一定要以此为目标,付出艰辛的劳动,才能达到令人满意的效果。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第六中学教科室主任,中国教育学会课堂教学研究中心研究员,苏州市语文学科带头人、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组成员、陶行知研究学会会员。

上一篇:陶行知论天才与天赋 下一篇:课堂可以这样“Q”