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活阅读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下)

时间:2022-04-22 07:55:00

激活阅读思维,进行深度探究(下)

三、聚焦拓展思维深度的生长点,创设自由充分的表达时空

卢梭曾说过:“我们在路上不是像驿夫那样追赶路程,而是像旅行家似的沿途观赏。我们心中不只是想到一个起点和终点,而且还想到起点和终点之间相隔的距离。”中间的距离就是学生需要经历的沿途的风景,在这段历程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改进学习方法,转变思维方式,形成清晰的知识系统。这就需要教师给学生留有充分的参与学习的时间和空间,真正做到少教多学,让学生亲身经历并发现,才能使学习真正产生其作用。

笔者在教学《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时发现学生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出发,认为现在的城市生活充满雾霾,食品安全问题有很多,一般人都会选择留在天游峰。很显然学生认识的扫路人是不够全面的,对人物的性格特点在认知上出现了偏差。于是笔者请学生以自己城里的生活视角来看老人的生活,以小组为单位讨论,把老人现在拥有的和没有的事物列个清单。很快,纸上出现了“拥有:清新的空气、雪花泉的水、自己种的大米和蔬菜、花鸟做伴”“没有:电视、电脑、网络、商场、电影院、子女在身边、好的居住条件”。通过进一步讨论,学生得出了“有雪花泉的水但要挑,大米和蔬菜要自己去种,有花鸟做伴可能同时也有蚊虫叮咬,有宁静安逸也可能感觉孤独寂寞”的结论。这时候再来讨论为什么老人舍不得这样的生活时,学生很自然地就会想到是因为老人拥有知足常乐、豁达开朗的性格。

这一过程不需要教师从中卖力地牵引指导,只需要静静地倾听每个学生的讨论发言,同时也是在用心聆听着学生阅读感悟的心路历程。这样简单的学习活动既激发了学生的兴趣,也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难点。

四、发现产生思维创新的联结点,引领学生走向学习的广阔原野

阅读中的思维创新是思维的高级阶段,这种创新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一般体现为认知结构的形成。每一课的知识点就像散落的珍珠,如果能和已有知识相联系通过同化或顺应,形成结构化的知识,就形成了美丽的珍珠项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引导学生学以致用,并将知识与能力相融合,产生积极的体验,从而感受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天游峰的扫路人》一文中最明显的写作特色是侧面描写,这也是文学作品中非常有实用意义的写作方法。怎样让学生认识并掌握这一写作方法,并运用到实践中去呢?笔者在执教时是通过这样几步推进目标的:

引疑:作者要写的是扫路人,为什么用那么多笔墨去写天游峰呢?能否去掉这部分内容?

归纳:这就叫侧面描写,用自己的语言归纳出侧面描写的概念。

应用:这种侧面描写这篇文章中还有吗?(找出文中写游客、“我”的表现等三处侧面描写。)

学生在互相讨论中明白,峰越高、越险越能衬托出老人扫地的不易,就更能表现出老人的豁达开朗。在归纳中得出了像这样通过对别的事物的描写,从侧面烘托人物形象的方法就叫侧面描写,同学们也能很顺利地找出文中另外三处的侧面描写。但如果教学到此为止,那么学生只是认识了侧面描写这一写作手法,对于从哪些方面进行侧面描写,如何在自己的习作中运用这一方法还是不得要领。于是笔者寻找学生知识结构中的联结点,再次将学习向纵深推进:

再现:同学们还记得我们以前在四年级学过的《黄河的主人》吗?今天我再读一读,在写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比较:如果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在它们的写作方法上你有什么发现?

迁移:其实我们身边也有不少勤劳朴素的身影。请同学们围绕“冬天大街上的扫路人”写一段话,用上我们今天学到的侧面描写的方法。

美国教育家达克沃斯认为,教学的过程就是儿童研究的过程。教学中一切都要着眼于儿童的发展,关注学生的学习状态及学习过程。阅读教学中,探究语言作品的语言形式的过程具有极强的理性化和逻辑化的特性,这有利于学生多种思维结构的合成。

教师可以通过提出“为什么写扫路人,要花这么多笔墨写天游峰”这一疑问,从而很自然地把情感的人文表达转向文章的写作方法,学生思维的交接点得到融合和延伸,语用技能得到提升。在这一学习环节中,教师需要说的很少,主要是学生自己进行阅读和表达。教学应从“讲述”走向“探究”,知识由“传递”走向“创生”。

以上案例中,同学们由发现文中其他的侧面描写,到发现学过的文章中的侧面描写,再到发现侧面描写的秘密,最后自己运用侧面描写这一手法写作。探究学习步步深入,思维螺旋上升,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则起到了思维助产士的作用。在教师的点拨下,学生的思维不断地发展。

语文课程是学生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课程,重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等多项综合实践能力,若要在实践中体会、把握运用语文的规律,就需要思维的发展。学习就像一场自主的旅行,一场思维跋涉的成长之旅,教师只是学生的向导,引领他们不断探究,直到他们有勇气独自踏上一段陌生的路。

上一篇:要让综合性学习与说的能力接轨(上) 下一篇:上凌村整合红色资源 建设幸福乡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