迎接电子资源的挑战:上海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案例研究

时间:2022-04-22 03:20:05

迎接电子资源的挑战:上海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案例研究

[摘要]探讨公共图书馆提供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的必要性和可行性,针对上海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的建设目标,在技术路线上将远程访问服务划分为接入、认证和审计三个环节,比较各个环节可以采用的不同技术方法,结合公共图书馆的特点,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服务管理策略,希望为其他图书馆提供借鉴。

[关键词]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

[分类号]G250.7

1 电子资源引发的挑战

随着20世纪90年代中后期互联网商业价值的发现,传统出版商纷纷介入电子出版领域,使电子资源日渐成熟和丰富,图书馆对其采购数量也在不断增加。2007年5月公布的《CALIS组团引进电子资源的发展和评估》报告显示:截止到2007年5月,CALIS集团总共组团引进了302个国外网络数据库,这些数据库共包含外文电子期刊34964种,外文电子图书194 874种。由于电子资源的引进,许多高校馆藏政策也正随之发生变化。例如清华大学,“近年来在馆藏资源的结构上进行了较大调整,在保障最必要纸本文献的基础上,大幅度增加了电子资源,并加强了基于网络的信息服务”。与高校图书馆相比,公共图书馆在电子资源上的投入显得波澜不兴。以上海图书馆为例,截止到2007年末,上海图书馆仅购买国外网络数据库39个,这些数据库包含外文电子期刊约27 000种(主要来自集成商全文数据库),外文电子图书约30 000种。究其原因,公共图书馆在电子资源服务方面所面临的挑战,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成为了制约其电子资源馆藏发展的瓶颈之一。

由于电子资源易于复制和传播,出版商一般都设有严格的访问控制手段以保护知识产权,但这些控制手段也为资源的充分利用设置了严重的障碍。对于高校而言,师生可以方便地在宿舍、办公室或实验室使用图书馆资源。而对于城市公共图书馆,局域网的范围往往仅限于图书馆建筑本身,为此,分散于全市的用户必须到馆才可以使用这些资源。表1比较了上海图书馆与高校图书馆在若干共有数据库上的使用成本。上海图书馆为2007年协议期内的数据,而高校图书馆的数据源自《CALIS组团引进电子资源的发展和评估报告》,为2006年协议期内数据。单次使用成本指每浏览或下载一篇全文的费用,单位人民币。尽管EBSCO ASP+BSP和ProQuest ABI/Inform已经是上海图书馆使用率最高的外文数据库,但其使用率仍然无法令人满意。由于物理位置的限制,导致电子资源使用率偏低,单次使用成本居高不下,这也成为了影响公共图书馆电子资源采购决策的重要因素之一。

用户行为的改变也是影响电子资源使用的另一个重要因素。调查表明,更多读者开始优先选择数字化阅读,高校在电子期刊和印刷期刊中优先选择使用电子期刊的用户在各个年龄段中的比例都达到了压倒性多数。此外,OCLC于2005年出版的《对图书馆和信息资源的看法,致OCLC成员的报告》结论部分指出:自从互联网出现,信息用户越来越少走进图书馆;绝大多数信息用户没有意识到图书馆拥有大量的电子资源,也没有去使用这些资源;图书馆应当寻找方法将用户所需的信息提供给他们,而不是让人们来图书馆寻找信息。美国学者对2001-2003年间用户利用图书馆电子资源情况进行调查后发现,只有26.57%的用户是在图书馆内使用电子资源,有58,75%的用户在图书馆外的校园网内使用电子资源,有14,69%的用户开始在校外使用电子资源。这一调查结果显示,用户通过远程访问使用图书馆电子资源已是一种很重要的途径,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显然无法满足用户对电子资源日益增长的需求。

2 国内外图书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发展现状

事实上,国内外高校图书馆很早就开始提供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以下简称远程访问服务),并且有了很多成功案例。叶新明于2006年调查了美国52所大学图书馆提供远程服务的现状,发现所有的被调查对象都提供了至少一种远程接入方式,将近80%的被调查对象提供了2种以上校外访问图书馆电子资源的方式,甚至有接近50%的被调查对象提供了超过3种远程接人手段。柳丽花和叶新明于2006年进一步调查了国内高校图书馆提供远程服务的情况,在接受调查的大陆高校图书馆中,约有三分之一提供了校外访问,但有相当数量的高校表示正在评估和测试这项服务。在2007年一项对“211工程”院校的类似调查中,发现约有40%的高校已经提供了远程访问服务。

提供远程访问服务的公共图书馆在数量上仍然非常有限。在2006年上海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立项准备时,当时尚未有国内公共图书馆提供远程服务的报道。当然,此前也有一些公共图书馆采用了变通的方式,尝试为少量电子资源提供馆外远程访问。比如南京图书馆、金陵图书馆和上海图书馆于2002年相继推出的方正电子书远程服务。国内也有其他一些图书馆,采用类似的方式,为读者提供同方知网等数据库的远程访问。上述方法无论在用户使用上,还是读者管理上,都存在很大局限。由于使用供应商的平台,不同平台采用了各不相同、各自独立的用户管理系统,因此,不仅读者使用不同的产品需要不同的账号,而且也增加了图书馆的管理负担。

如何提高电子资源的利用率?如何满足用户对电子资源的热切期盼?笔者认为,对公共图书馆而言,为电子资源提供集中式的远程访问服务已经刻不容缓。通过远程服务与资源建设的互动,读者服务将得到进一步完善,馆藏建设也将得到进一步优化。

3 上海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的建设目标

分析总结了以往电子书远程服务经验教训和国内外发展现状的基础上,笔者提出了新的远程访问服务目标:

集中式服务:为用户提供统一的登录界面和用户认证,经过认证的用户在访问各种电子资源时,无需再次输入任何账号。

差异化服务:根据与出版商的协议,某些电子资源仅能对部分持证读者开放,为此,需要对不同的读者授以不同的权限,使其可以访问不同的资源。

简单易用的服务:客户无需安装和配置任何客户端程序,无需掌握复杂的计算机使用知识。

知识产权得到保障的服务:遵守与出版商的协议,保障出版商的合法利益,防止对电子资源的滥用。

安全的服务:一方面确保用户敏感信息在传输中的安全;另一方面确保图书馆内部网的安全。

易于管理的服务:要求软硬件易于维护和管理,可以对使用情况进行审计。

4 远程访问服务的技术选择

4.1技术路线概述

针对上述建设目标,在文献调研基础上,笔者所在的上海图书馆(以下简称“我馆”)实地拜访了本地多已提供远程访问服务的高校,并测试了来自多家供应商的产品,通过试用,对总体技术方案有了直观和感性的认识。我馆总体思路是,用户必须经过认证,确保是馆内持证读者;接入设备将经过认证的合法用户接入

图书馆,并对不同的用户授以不同的权限;所有的使用情况都会被记录并能够进行审计。整个流程如图1所示:

根据上述分析,我馆把远程访问服务进一步划分为三个紧密相关的环节,即接入、认证和审计。我馆在分别对上述各环节的现有技术方案进行评估,并在评估的基础上设计了图书馆远程访问服务的总体技术方案。

4.2用户接入

国内外同行目前主要通过服务器和VPN设备为用户提供远程接入服务。叶新明的一项调查发现,在被调查的北美高校中,所有的高校都提供了VPN方式的接入,约有75%的高校提供了服务器方式的接入(含EZproxy),还有25%的高校甚至还保留了拨号接入方式。

笔者发现,无论Proxy还是VPN都可以实现电子资源远程访问这项核心功能,但是在安全性、可管理性以及适应多种应用环境方面,VPN设备显然具有更大的优势。因此产品测试主要集中在VPN产品,特别是SSL VPN产品上。笔者最终选择了SSL VPN产品,主要基于如下一些考虑。首先,安全性。SSL VPN设备不仅对用户和服务器之间的通信进行了加密,且其基于应用层的访问控制机制可以防范将客户端的病毒、木马等风险带入局域网。SSL VPN设备还可以提供双因素认证,即可以利用USB Key或者短信动态口令提供额外的安全性。此外,设备提供了并发登录限制功能,可以限制一个账号同时仅能从一台计算机登录,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账号扩散使用所带来的风险。其次,易用性。SSL VPN在使用时,无需安装单独的客户端程序,用户只要使用浏览器即可登录SSL VPN网关,可以简化用户配置,提供了较好的易用性。最后,性能和可管理性。SSL VPN采用专门的硬件设备以及专用的内核(操作系统),配置了SSL硬件加速卡,在高并发用户时,仍然有很快的速度,而且易于管理。

当然,SSL VPN设备并不完美,它也存在如下一些缺陷:首先是成本,需要购买专门的设备,初期投入较大;其次在我们接触过的产品中,其易用性是有局限的,即用户必须使用微软的IE浏览器,目前尚无法支持其他浏览器。此外,SSL VPN设备缺乏统一的日志格式,为此,需要额外购买与设备配套的日志审计软件,而无法使用许多成熟且开源的日志分析工具。

4.3用户认证

我馆已经拥有基于关系型数据库的读者管理系统,之前的电子图书远程服务中,且也利用了这个数据库进行读者认证,但仍然应当建立LDAP。除了设备支持方面的原因,还有如下一些考虑:首先,LDAP是跨平台的和标准的协议,任何应用都可以以相同的方式来访问LDAP;其次,和关系数据库不同,LDAP对查询进行了优化,对于海量数据的查询(我馆拥有超过20万的有效持证读者)在速度和性能上具有极大的优势。综合考虑性能和长期发展需要,我馆决定建立LDAP目录服务,并使之成为为整个图书馆提供用户认证服务的基础构架。目前,馆内的LDAP与读者管理系统并存,仍然以读者管理系统作为数据源,在LDAP与读者管理系统之间进行数据同步。用户登录远程访问服务时,需要输入读者证号和身份证件(身份证、护照、军官证)号码与LDAP中的数据进行比对,从而达到身份认证的目的。

在项目规划阶段,如何避免用户对资源的过度使用以有效保护知识产权,保证服务正常运转是笔者思考最多的问题之一。为此,双因素认证引起了笔者的极大兴趣。在双因素认证条件下,用户除了需要输入用户名和密码,还需要同时插入USB Key或输入通过手机短信获得的动态密码,这样就可以有效防止黑客猜测用户名和密码的行为,同时也可以有效减少用户之间共享账号所带来的问题。尽管双因素认证可以提供人们所期望的安全特性,但在试用中也发现它的一些局限。首先是价格问题,每个USB Key硬件的价格高达i00元左右,给用户带来了巨大的使用成本;其次是管理问题,需要人工管理证书的颁发与撤销,对于海量用户,管理员将不堪重负。考虑到上述两个直接的障碍,我馆最终决定暂时不采用双因素认证。针对可能发生的账号扩散行为,我馆通过VPN设备的并发登录控制功能加以限制,一个账号同时只能从一台计算机登录。

5 远程访问服务中的管理问题

5.1知识产权保护与用户权益保障

我馆对双因素认证的取舍,反映了图书馆界在知识产权保护方面的良苦用心与艰难取舍。如何防止用户违规使用,如何减少由于违规使用而带来的负面影响,始终是一个困扰国内图书馆界的问题。根据协议,一旦出现违规使用,出版商有权在不必事先通知的情况下暂时中止服务。国内许多知名高校也都曾遇到过这样的尴尬,无论对图书馆服务还是学校声誉都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为了使图书馆免于这样的窘境,馆内研究了各种可行的技术方案。最理想的方案是对用户行为进行实时监控和分析,主动杜绝用户的过度使用行为,但就目前的技术而言,很难做到。我馆的做法是:加强对用户认证环节的管理,如并发登录控制;加强事后审计,日志服务器保留两年的访问日志,一旦发现违规使用,可以马上定位相关用户并冻结其账号。通过上述技术措施,我馆说服了部分供应商授权开放远程访问服务,由此走出了关键的第一步。

在注意保护知识产权的同时,同样不能忽略用户权益的保障。一个最好的例子就是对违规使用的界定,我馆发现几乎没有出版商能够在合同中对违规使用给予清晰的定义。清华大学的调查指出,许多用户并非故意过渡使用,而是不清楚合理使用与违规使用的界限。他们建议每个数据库应该明确、量化的指出“违规使用”的标准,并建议由出版商采取技术措施,变事后惩罚为事前预警。出版商对自身产品的了解远远超过图书馆,理应肩负起更多的监管责任,图书馆也应当代表用户向出版商提出合理要求。

5.2电子资源建设

我馆推出远程访问服务最重要目的是方便用户使用,提高资源利用率。在此基础上,与电子资源建设形成良性互动。

从项目规划阶段开始,我馆同步开展了资源的准备工作。对于续订资源,加强了与出版商的沟通,让对方充分了解馆内的使用情况和远程访问服务方案,通过这些努力,已经有一些出版商改变了原有的政策,在价格不变的前提下允许用户通过远程访问方式使用他们的产品。对于新订购资源,图书馆则要求出版商从试用阶段开始就必须授权开放远程访问服务。系统日志帮助我们向出版商证明了授权远程访问服务的重要性,以某中文电子期刊数据库为例,在试用期的三个月内,图书馆发现有超过50%的使用量来自远程访问服务,这些数字明确地告诉供应商,如果不授权开放远程访问服务,我馆将无法获得可以接受的使用效果,他们也可能最终失去这个交易机会。当然,图书馆也充分考虑了出版商对远程访问服务不确定性的担忧,采取了一些更为灵活的策略。例如,对于Springer电子图

书,我馆提出首先仅向占全部用户十分之一的参考外借用户开放,通过小范围的使用走出关键的第一步。我们相信,通过稳步推进的措施,依靠完善的技术手段,供应商会逐步打消顾虑,远程访问服务会获得更多的授权资源,而读者也将从中受益,订购的电子资源也会得到更充分的利用。

5.3服务易用性与用户教育

在项目规划阶段,我馆把“简单易用的服务”作为项目的重要建设目标之一。为了这个目标,图书馆选择了无需配置客户端的SSL VPN设备;为了方便用户登录,我馆允许用户在LDAP中设置便于记忆的用户别名和密码,并可以使用用户别名和密码进行登录,而无需记忆冗长的证件号码。但是,服务投入运行后,“易用性”却受到了极大的挑战。这个挑战源自客户端所需安装的SSL VPN ActiveX控件,许多用户因为没有注意到控件被拦截的问题,而导致无法正常使用远程访问服务。根据系统日志统计,有高达50%的用户成功通过身份认证后而无法建立VPN连接。为了帮助用户正常使用服务,做好用户教育就显得尤为迫切了。通过采用视频方式,实际模拟了各种可能发生的情况,录制了整个登录过程并通过流媒体形式供用户查看。用户教育的迫切性通过上述例子可见一斑。远程访问服务涉及的用户教育,可以分为三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产权教育;其次是远程访问服务的使用方法;第三是特定电子资源的使用方法。知识产权教育的重要性已无需多言,它是服务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对远程访问服务使用方法的培训任务比人们预想的要复杂很多,我馆制作了图文并茂的用户指南供用户免费取阅,尽量避免使用各种专业术语,让用户通过图例对使用过程有直观的了解。最后,对特定数据库使用方法的介绍,已经成为了图书馆的一项日常工作。总之,由于公共图书馆的用户层次参差不齐,信息素养各异,相比高校,远程访问服务的普及面临更多的困难,用户教育将是一个漫长而持久的过程。

6 经验总结与未来展望

目前,我馆电子资源远程访问服务已经投入正常运转。结合项目的得与失,笔者总结如下,供其他公共图书馆参考:

远程访问服务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图书馆内部的跨部门合作;

电子资源的准备应与项目的规划并行;

应当建立基于LDAP的用户管理系统,或者将现有读者管理系统逐步向LDAP迁移,并使用LDAP作为今后用户认证的基础构架;

对于具有较强技术能力的图书馆,如果不需要提供C/S结构的应用,OCLC的EZproxy不失为一个极具性价比的选择;

知识产权保护固然重要,但公共图书馆的首要任务还是要让更多的读者来了解和使用资源,不断提高资源的利用率。

在本文写作时,我馆仍然在对项目进行不断的改进,增加了更多的电子资源、为设备购买了受信任的数字证书、考虑为用户登录界面增加交互内容等。从日志统计的结果看,每月的使用人次已从最初的300余人次,增加到目前的近2000人次,已经有用户为使用远程访问服务而来馆办证。随着宣传推广力度的加大以及我馆免费办证举措的推出,笔者相信将有更多的用户使用这项服务,体验在家阅读的乐趣。

上一篇:技术+管理:东莞构建图书馆公共服务体系的实施... 下一篇: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实验研究